在古代十位杰出名醫,扁鵲善用“針石”、“服湯”、“熨”等治病;華佗精內、婦、兒、針炙各科,外科尤為擅長,“麻沸散”的使用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身麻醉;張仲景它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著作;皇甫謐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炙學成就;葛洪煉丹、采藥,又從事著述;孫思邈被人們尊為“藥王”。uukla一生致力于醫藥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創立臟病、腑病分類系統;錢乙尊稱為“兒科之圣”,“幼科之鼻祖”;朱震亨于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李時珍三次易稿而成《草綱目》,為我國醫學史上一大巨著,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葉天士治奇經、脾胃、兒科等病尤為擅長,尚有《葉案存真》、《末刻醫案》
扁鵲
戰國時醫學家,其真實姓名是秦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針石”、“服湯”、“熨”等治病,所著《扁鵲內經》、《外經》早佚。他為什么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扁鵲善于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子簡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
華佗
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醫學家,精內、婦、兒、針炙各科,外科尤為擅長,“麻沸散”的使用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身麻醉,還發明了“五禽戲”。?據人考證,他約生于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這考證很可疑。因為《后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還永遠懷念他。江蘇徐州有華佗紀念墓;沛縣有華祖廟,廟里的一副對聯,抒發了作者的感情,總結了華佗的一生:“醫者刳腹,實別開岐圣門庭,誰知獄吏庸才,致使遺書歸一炬;士貴潔身,豈屑侍奸雄左右,獨憾史臣曲筆,反將厭事謗千秋。
張仲景
字名機,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于東漢和平一年(15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19年)。東漢醫學家,辭官業醫,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確立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規律,它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著作,開創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同時在制劑學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對后世也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歷代醫家無不尊張仲景為“醫圣”,故有“醫圣者,即醫中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與張仲景同時代的華佗讀了《傷寒論》后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時陶弘景:“惟仲景一方,最為眾方之祖”。唐代醫家孫思邈:“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可見張仲景醫方的寶貴。《傷寒論》至今仍指導著臨床實踐,也是醫家必讀。
皇甫謐
字士安,時名靜,晚年自稱玄晏先生。魏晉醫學家。西晉安定朝那(今甘肅靈臺人縣朝那鎮)人。著名醫家,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炙學成就,在針灸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學術地位。?另著有《帝王世紀》等。
葛洪
字稚川,號抱樸子,人稱“葛仙翁”,西晉思想家、醫藥學家。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于晉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于東晉興寧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藥,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他還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學家,在醫學和制藥化學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造,在文學上也有許多的見解。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樸子》和《肘后救卒方》葛洪的醫學著作,據史籍記載,尚有《金匱藥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孫思邈
京兆東原人(今陜西省耀縣孫家塬)人,出生于隋開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歲(也有他活了141歲),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歷史上,被人們尊為“藥王”。一生致力于醫藥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創立臟病、腑病分類系統,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錢乙
字仲陽。北宋醫學家,始以兒科著名,后擢太醫丞,為公卿宗戚看病,名聲大著,祖籍浙江錢塘,后祖父北遷,遂為東平鄆州(今山東鄆城縣)人。約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其所著《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后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圣”,“幼科之鼻祖”。?另有《傷寒指徵》、《嬰孩論》等。
朱震亨
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他先習儒學,后改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于劉完素的再傳第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朱震亨以為三家所論,于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力倡“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申明人體陰氣、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稱為“滋陰派”的創始人。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藥即愈不必復診之例,故時人譽之為“朱一貼”。弟子眾多,方書廣傳,是元代最著名的醫學家。
李時珍
字東璧,號瀕湖,明朝醫學家,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世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草,并富有實踐精神,肯于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后,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窮搜博采,歷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草綱目》,為我國醫學史上一大巨著。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或節譯。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葉天士
葉桂,字天士,號秀巖,清醫學家。江蘇吳縣人(1667-1746),祖父葉時和父親葉朝采都是當地的名醫。葉桂幼時便隨父親學醫,14歲時,父親去世,便又隨父親的一位姓朱的門人繼續學習。他勤奮好學,聰穎過人,沒幾年,就超過了教他的朱先生,聲名遠播。他是中醫學史上溫病學派的創始人,其聲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貫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溫熱論》至今仍被臨床醫家推崇備至。對治奇經、脾胃、兒科等病尤為擅長,尚有《葉案存真》、《末刻醫案》。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