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年時間里,安國和楚國頑強的抵抗大帝國十余次大規模入侵,規模入侵更是不計其數,大帝國的騎兵部隊經常到安國和楚國境內打打秋風。
為了將安國和楚國征服,大帝國也付出非常大的代價,即便每一次都沒有從安國和楚國那里討得多少好處,歷任大帝國國君都沒有放棄征服安國和楚國的想法。
秦歷開元十年,大帝國對安國和楚國的戰爭再一次到來,大帝國七十萬大軍在楚國邊境外集結,這七十萬大軍中,有三十萬步軍是新招募而來的,但是也有二十萬人馬是騎兵部隊,其中大多數騎兵都擅長騎射,二十萬騎兵部隊才是大帝國進攻楚國的主力。
作為屢次交戰的對手,安國和楚國對大帝國的情報工作做的非常好,在大帝國內招募新兵的時候,安國和楚國就感覺到大帝國要對安國或者楚國發動新的戰爭,安國和楚國早早進行準備,開始分批次將民兵轉化成正規軍,在戰爭未開始前,安國正規軍已經達到五十萬,楚國正規軍也達到四十五萬。
隨著大帝國軍隊在楚國邊境外地區集結,安楚兩國猜測楚國將會是大帝國這一次進攻目標,不過也有可能是聲東擊西,所以安國派出二十萬軍隊支援楚國,自己國內留下三十萬軍隊防守,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安國內還會有更多的民兵轉化成正規軍。
正月初九,大地上的積雪還沒有完融化,大帝國的七十萬大軍卻已經向楚國進軍。
此時楚國境內有四十五萬楚國軍隊和二十萬安國軍隊,另外楚國還有五十萬民兵,看著楚國境內的安楚聯軍兵力要超過入侵的大帝國軍隊,但是到了戰場上,實力不是這樣計算的。
民兵,每年只訓練一段時間的預備役士卒,是正規軍的補充,若是正規軍缺額了,可以用民兵補充,卻絕不可以讓民兵單獨列軍,因為民兵部隊的戰斗力和正規軍戰斗力相差甚遠,一支正規軍部隊,最少也能抵擋三倍以上的民兵部隊,這就是差距。
所以楚國抵擋大帝國軍隊的主力就是六十五萬安楚聯軍。
安國和楚國境內大部分區域不適合養馬,安楚聯軍中的騎兵部隊也非常少,只有兩萬余騎,與之相比,大帝國軍隊中卻有二十萬騎兵,其中還有兩萬重裝騎兵。
要知道大帝國一共只有三萬重裝騎兵,卻拿出兩萬重裝騎兵進攻楚國,可見一斑。
想要對付重裝騎兵,主要有三個方法,第一個騎兵對騎兵,安國和楚國也組建重裝騎兵部隊;第二個是組建重裝步兵部隊;第三個是堅守城池。
然而安國和楚國兩國境內不但不適合養馬,鐵礦也非常少,組建重裝騎兵和重裝步兵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面對勢不可擋的的重裝騎兵,安楚聯軍只能拒城而守,規模較的縣城被直接放棄,只駐守在郡城中,楚國一共有二十九座郡城。
是的,在戰爭還未開始的時候,六十五萬安楚聯軍都分散到楚國境內各個城池中,安楚聯軍不需要憑借一座城池就擋住大帝國軍隊,只要大帝國軍隊每攻下一座城池損失的兵力要超過守城的安楚聯軍,就足夠了,不等大帝國軍隊將楚國占領,大帝國就得因為自身的巨大損失而撤軍。
實際上這種作戰方式也是安國和楚國最常用的作戰方式,而且在戰爭開始前,楚國已經將前方的老百姓向后方遷移,人口才是安國和楚國立身之,一旦大帝國對安國和楚國進行人口掠奪,安國和楚國的實力只會不斷下降,幾十年后,安國和楚國就難以抵擋大帝國了。
在大帝國軍隊兵分五路進入到楚國境內,三天后,第一場戰斗打響了,十四萬大帝國軍隊將一座楚國的郡城團團包圍,在城池內,是兩萬四千安楚聯軍,已經一萬五千楚國民兵。
安楚聯軍負責守城,楚國民兵負責輔助,比如運送器械,送飯送水,抬送傷員等。
戰斗開始了,和意外的戰爭相比,這一次大帝國竟然有了驚人的改變。
之前大帝國入侵安國和楚國時都是想要快點征服安國和楚國,有時候為了快速攻占一座城池,會不計死傷的讓士卒攻城。
然而這一次,大帝國軍隊竟然不急不慢的將城池包圍住,然后派出弓兵,不斷向城池內射箭,另有投石車,不斷的向城池內投擲石頭。
城池的安楚聯軍只見天上不斷落下箭矢和石頭,不見大帝國軍隊來攻城。
面對大帝國軍隊連綿不絕的箭雨,城中的士卒只能尋找角落躲避,即便是如此,依舊有許多士卒中箭而亡。
連續十波箭雨后,大帝國軍隊原地休息,之后每半個時辰,大帝國軍隊都會向城池射三波箭矢,城池內總有倒霉的士卒中箭而亡。
一開始城池中的安楚聯軍還能忍耐,到了第二天,城池中的安楚聯軍稍微有些沉不住氣,時間來到第五天,自身損失超過八千(聯軍加民兵)卻沒有殺死一個敵人,充滿憤怒的安楚聯軍竟然打開城門沖了出來。
然后,沒有然后了,面對五倍于己的敵人,無論有多少士卒沖出城池,都是死路一條。
帶領軍隊沖出城池的將領看著漫天的箭矢嚇得驚醒過來,下一刻,他的身體已經被無數箭矢穿透。
又兩天后,這一路大帝國軍隊以很的損失拿下這一座郡城,只是消耗的箭矢有點多,好在大帝國國內正在源源不斷向前方運送各種軍用物資。
其他四路大帝國軍隊沒有那一路的好運氣遇到一個沖動的守城將領,在之后的攻城戰中,貢獻一座郡城最快也需要一個來月時間,最長要超過三個月時間。
時間雖然長了一點,不過大帝國軍隊的損失卻大大減少。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