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梟和破獍都是極富戰斗技巧的禽畜,不是尋常獵犬可比。神光教豢養起來追躡敵蹤那是大得其便,真要對付起譚凝紫這樣的道行高手,可就占不到絲毫便宜了。
譚、明兩人埋頭奔逃,兩個禽畜固然是窮追不舍,兇猛異常。待到譚凝紫落定樹頭,心起殺機,兩獸俱都警覺起來,一個個高飛遠揚惟恐不速。
夜梟高掠數丈隱入漆黑的夜幕觸手難及,譚凝紫沒了后顧之憂,卻是正中下懷,刀芒閃爍,貫矢流星一般向著裹足不前的破獍撲去。
她修習的刀法喚作‘斬緣慧心’,這緣之一字便是世間的因果,因果是三界的天然存在,而為佛家特別注重的。時人常常毀謗一家一氏的學,卻不知一家一氏能夠深中人心,于社會中得普遍的信仰,無非是其人好學深思,先得人心之同然罷了。至于內容則不拘經、佛、法、道,同理異名,或者久后不中于情理,要之,都不是昧于世情物理,閉門造車而能取悅于人的。
不管是玄虛的‘天理昭彰,報應不爽’,還是世俗的‘殺人者死,傷人者刑’,誠然都是因果之作用。然而因果或者也是紛擾之源,煩惱之根,佛家言慎勿造因,斬法刀法也是這個意思。
緣之一生則紛繁交錯,無有端緒,非有慧心不能斬斷。這路刀法易發難收,刀意一出先將敵手渾身要害盡數籠罩,任一變化都能傷殘性命。
破獍雖有惡名,其實是并沒有什么真實領的,它雖然頗有靈識,又哪里窺得破天女門經歷百戰的精純刀法,譚凝紫凌空直下,勢如破竹,刀芒閃處,早濺起一蓬血雨,破獍慘吼一聲,已落得腸穿肚爛撲地不起。
“你敢殺害教的靈獸?”
譚凝紫手起刀落也只爭取到盞茶功夫,焚琴玉女身法飄忽,來得也是極快,遠遠看到破獍委頓一旁,死多活少,冰冷的臉色更蒼悴了幾分,當即欺身而上和譚凝紫斗在一起。
兩人的身法都走得輕盈一路,變幻跳脫,形如鬼魅,見招拆招,瞬息遞還了數十合,斗了個旗鼓相當。
這神光教的圣公新近納了一位如夫人,原是個煙花名妓,嬖愛非常。這如夫人為和教中長老爭權,大力提拔年輕后進,這焚琴、煮鶴兩壇便由此而起,她又時常攛掇圣公撥兩壇弟子,因而不但實力頗有后來居上之勢,功法也盡得圣公真傳之妙。
譚凝紫和焚琴玉女斗了半晌,竟沒有占到絲毫便宜,不由暗暗心驚,她身為天女門的大師姐,修為在一輩弟子中出類拔萃,而今斗不過一個焚琴玉女,聽鄭元的意思兩壇弟子總在數百之眾,這等實力要傾覆天女門還不是手到擒來?
當然這是譚凝紫關心則亂,事實上兩壇弟子也是良莠不齊,焚琴玉女縱不能獨占鰲頭,已經是其中佼佼了,至于鄭元畢竟修道日淺,離天人境界都還有段距離。
稍時鄭元也趕了過來,頭夜梟又盤旋不去,譚凝紫深怕落入合圍,當即且戰且走有意無意地將焚琴玉女引了開去。
明欽聽的打斗聲漸遠,他眼力不便,難以展動手腳,坐在樹上愁眉不展。正愣神間,驀地一陣鷙猛的力道撲擊而至,卻是那夜梟嗅到人氣盤旋未去,明欽修為消減,道者的威懾大大降低,夜梟以為有機可乘,悍然無畏的發動襲擊。
明欽自幼修習‘太陰煉形術’,雖不敢對世間萬物習性盡皆稔熟,至于五蟲的品類特性還是頗有研究的,‘太陰煉形術’擅能隨時變化,趨利避害,夜梟攫勢雖猛,他順勢化作一縷清風,伴著落葉輕輕飄下,夜梟哪里能夠分辨。
“這扁毛畜生,欺人太甚。”
明欽逃過一劫大感恚怒。他修為銳減,眼力又不便,要和夜梟搏殺起來是有所不如的,這狡禽一擊不勝,便高飛遠引如何能逮得到。心念轉動,不動聲色的拿出‘神游鏡’來,暗馭靈力在鏡面上一抹,明光熒熒,風濤云迷,夜梟無所察覺神魂早被攝了進去。
神游鏡對于神魂有強大至極的懾服能力,只要使用的巧妙,常常能使對手不知不覺間便如中夢寐,幻象紛呈。夜梟雖然頗有靈性,和神魂堅牢的修士仍然不能同日而語,攝它入鏡自是手到擒來。
人類之所以稱為萬物靈長,乃是因為具有三魂七魄,其他生物都有所不及,大概是形神不的緣故。夜梟的神魂被‘神游鏡’懾住,頓時忽忽若有所遺忘,漫無目的的繞著大樹旋飛,倏時又落到枝頭呆若木雞。
明欽暗暗冷笑,心知這梟鳥再無威脅。神游鏡中包藏著一部道經,凡有‘十境八訣’,不易索解。十境中有一‘化物境’,能將‘神游鏡’藏入山川靈脈之中,涵養元神,吸取靈氣。
明欽揣摩這一境或許對療傷有些用處,現今身處困境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迢遞崖隨處都有懸崖流泉,因為人跡罕至,自然靈性非凡。神游鏡變化起來便如月光投射下的一個光影,照到崖壁間消融無跡。明欽冥目散慮,一縷神念和神游鏡隱相契合,轉念間便化入鏡中了。
人類常以形骸為累,所謂生、老、病、死種種苦痛都是指形骸而言的。修道的法門也莫不以脫離血肉之軀,逍遙物外為宗旨。一般修士若沒有修成元神輕易不敢神魂出竅,偶然為之也必得保肉身,以免失了憑借,不能還魂。
而修士在修行中有時需要元神出竅,往往是因為偏重于神魂修煉,所造涉的境界不是肉身可以承受。譬如赫連舜華進入蜃元珠,那里面波詭云譎,時空紛錯,就非肉身所能受。
以此衡之,神游境真不愧是夢神法寶,道經中‘十境八訣’,八訣固然限于元神修煉,十境有造境、寫境之分,又有無我、有我的區別,所涉境界對于肉身也是有利無害的。
起吾人對道法的探究,道家幾乎完流于精神一路,成為三界盛行的煉養之法,至高境界雖云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卻非常人所能企及。儒家雖較重實行,自從漢降佛法東傳,宋儒出入佛經,空談心性,實則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人族限于體質也懂得利用外物,中夏雖止步于金鐵之利,泰西卻大收改造自然之功。然而器物之一端終不能予人以精神安適,人類有鑒于四靈強極亡絕,反而常以末世自警。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