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和情感常常對舉,但是兩者并非對等的東西,理智只是一種大腦思維,換而言之,不論何種理性思維都有其情感基礎。
理智是后天鍛煉出來的,以人類最為發達。情感則是與生俱來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草木有沒有情不太好,人乃至鳥獸大抵都是有情的。孟子的良知良能,指的便是先天的情感作用。王陽明提倡致良知,也是有見于此。
先儒有性善情惡之,智巧更為老子深惡痛絕,以為是詐偽叢生的根源。實際善惡是人類才有的觀念,春生秋殺來是自然現象,世間鳥獸或食肉或食草,也不過是隨順其稟性罷了。
許多宗教都戒殺生,以殺生為惡,騶虞不踐生草,不吃活物,被稱作仁獸。若以肉食為惡,素食為善,人類既食肉也食素,自然是可善可惡的了。
至于七情:喜、怒、哀、懼、、惡、欲,一種是順適的情緒,一種是不適的情緒。理智又以情感為基礎,性、情、智勿寧是一脈相承的,存善心的人,其情多順適,理智也多在為善上努力,反之,亦然。
老子,‘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這也是后世智巧日進,詐偽叢生,老子看出這種情狀是理智發達的緣故,是以要屏棄一切圣智仁義,復返于自然。
然而自然之世,人類與鳥獸同群,茹毛飲血,朝不保夕,直到圣人出世,漸次有了種種制作,人類才制伏了兇禽猛獸,成為大地之主。可以惟圣與智,民利百倍。仁義孝慈也是人類才有道德,道德是要求人類團結互助,發揚善性的。荒野蠻民,諸洲多有,因無圣智仁義,更談不上孝慈巧利,只能終古與鳥獸同群罷了。
所以,老子的觀察雖不無可取之處,提出的解決方法則根不對。再者,既然要民利百倍,為何又絕巧棄利,豈不是前言不搭后語?
老子的理智和蒙昧對立,取消理智,返于蒙昧,雖然在降低個**求上有一些作用,像少私寡欲還不無可取,絕學無憂勿寧是自我愚弄。
究其原因,老子認為一切人類智能道德都是不好的,所以要一切取消之。這種思維方式直到近世還大張其焰,大約道德文化不至于好或壞,像對一種病癥無可措手,不論病入膏肓是否屬于誤判,倘若開出絕、棄、革、打、破的藥方,也只是恨其不死,而要其速死而已。
莊子也,‘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任何道德禮制都有被綁架的可能。所以阮籍大呼‘禮豈為我輩而設’?藏在心中的才是真道德,狂呼叫囂光在嘴上喊的往往是假道德和不道德。道德禮制誠然有其流弊,然而一切取消之,也未免因噎廢食。
文明之樹能結出碩果,不能不是道德智能的功勞,后人不能殺蟲除草,使其永葆生機,反而要連根絕除之,實在是喪心病狂,枉為人子。
老子少私寡欲,較為可取。絕學無憂,則值得商榷。蓋因私和欲多被認作負面的東西,‘私’確實是人類的大敵,人類能制伏鳥獸,便緣于群道的發皇,組織種種團體,而‘私’則是群道崩潰的根源,宛如堤壩上的蟲蟻,任何組織的崩潰都是因私害公的結果。
道學家認為‘欲’是有害的。主張‘存天理,滅**’,一些宗教家也多有禁欲的主張。一個‘寡’字可以看出老子是主張節制欲求的,或許他認為私和欲難以禁絕,但是要加以節制。
至于學,先儒學是仿效的意思。‘先知覺后知,先覺覺后覺’。人類有歷史,而鳥獸沒有歷史。便是因為人類既能學習,又能用語言文字記錄下來,人類文明便是這種智識積淀的結果。
‘絕學無憂’,固然有一定道理。學為理智,憂為情感,情感有順適的,有不適的。憂大抵是一種不適的情緒。理智皆有情感基礎,換而言之,老子認為學習身是含有苦味的,學得多,憂患深。
與之相反,孔子,‘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把學習當作愉樂的事,想來不學不但不能解決他的憂愁,反而會減少他的樂趣。
老子不知情感在先,理智在后,有了憂愁的情緒,做什么都會憂愁。學亦憂,不學亦憂,世間不學之人比比皆是,無憂之人能有幾人?
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老子獨以學習為憂,老子其器哉!
孟子道性善,人人皆可為堯舜。又‘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惻隱、羞惡皆為情感的范疇。又‘人之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這良知便是從性、情中自然流露的,所以是不慮而知。性、情、智,一脈相承。王陽明特別提倡‘致良知’,確實有所洞見。
然而若不明性、情、智三位一體,良知乃是從善性、四情發出,后學末流放縱偏激的性情,便和致良知南轅北轍了。
良知和理智并不相同,良知是從善性、四情派生出來的,純然是善的,理智雖以情感為基礎,亦受情感所左右。
…………
理智和情感常常對舉,但是兩者并非對等的東西,理智只是一種大腦思維,換而言之,不論何種理性思維都有其情感基礎。
理智是后天鍛煉出來的,以人類最為發達。情感則是與生俱來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草木有沒有情不太好,人乃至鳥獸大抵都是有情的。孟子的良知良能,指的便是先天的情感作用。王陽明提倡致良知,也是有見于此。
先儒有性善情惡之,智巧更為老子深惡痛絕,以為是詐偽叢生的根源。實際善惡是人類才有的觀念,春生秋殺來是自然現象,世間鳥獸或食肉或食草,也不過是隨順其稟性罷了。
許多宗教都戒殺生,以殺生為惡,騶虞不踐生草,不吃活物,被稱作仁獸。若以肉食為惡,素食為善,人類既食肉也食素,自然是可善可惡的了。
至于七情:喜、怒、哀、懼、、惡、欲,一種是順適的情緒,一種是不適的情緒。理智又以情感為基礎,性、情、智勿寧是一脈相承的,存善心的人,其情多順適,理智也多在為善上努力,反之,亦然。
老子,‘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這也是后世智巧日進,詐偽叢生,老子看出這種情狀是理智發達的緣故,是以要屏棄一切圣智仁義,復返于自然。
然而自然之世,人類與鳥獸同群,茹毛飲血,朝不保夕,直到圣人出世,漸次有了種種制作,人類才制伏了兇禽猛獸,成為大地之主。可以惟圣與智,民利百倍。仁義孝慈也是人類才有道德,道德是要求人類團結互助,發揚善性的。荒野蠻民,諸洲多有,因無圣智仁義,更談不上孝慈巧利,只能終古與鳥獸同群罷了。
所以,老子的觀察雖不無可取之處,提出的解決方法則根不對。再者,既然要民利百倍,為何又絕巧棄利,豈不是前言不搭后語?
老子的理智和蒙昧對立,取消理智,返于蒙昧,雖然在降低個**求上有一些作用,像少私寡欲還不無可取,絕學無憂勿寧是自我愚弄。
究其原因,老子認為一切人類智能道德都是不好的,所以要一切取消之。這種思維方式直到近世還大張其焰,大約道德文化不至于好或壞,像對一種病癥無可措手,不論病入膏肓是否屬于誤判,倘若開出絕、棄、革、打、破的藥方,也只是恨其不死,而要其速死而已。
莊子也,‘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任何道德禮制都有被綁架的可能。所以阮籍大呼‘禮豈為我輩而設’?藏在心中的才是真道德,狂呼叫囂光在嘴上喊的往往是假道德和不道德。道德禮制誠然有其流弊,然而一切取消之,也未免因噎廢食。
文明之樹能結出碩果,不能不是道德智能的功勞,后人不能殺蟲除草,使其永葆生機,反而要連根絕除之,實在是喪心病狂,枉為人子。
老子少私寡欲,較為可取。絕學無憂,則值得商榷。蓋因私和欲多被認作負面的東西,‘私’確實是人類的大敵,人類能制伏鳥獸,便緣于群道的發皇,組織種種團體,而‘私’則是群道崩潰的根源,宛如堤壩上的蟲蟻,任何組織的崩潰都是因私害公的結果。
道學家認為‘欲’是有害的。主張‘存天理,滅**’,一些宗教家也多有禁欲的主張。一個‘寡’字可以看出老子是主張節制欲求的,或許他認為私和欲難以禁絕,但是要加以節制。
至于學,先儒學是仿效的意思。‘先知覺后知,先覺覺后覺’。人類有歷史,而鳥獸沒有歷史。便是因為人類既能學習,又能用語言文字記錄下來,人類文明便是這種智識積淀的結果。
‘絕學無憂’,固然有一定道理。學為理智,憂為情感,情感有順適的,有不適的。憂大抵是一種不適的情緒。理智皆有情感基礎,換而言之,老子認為學習身是含有苦味的,學得多,憂患深。
與之相反,孔子,‘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把學習當作愉樂的事,想來不學不但不能解決他的憂愁,反而會減少他的樂趣。
老子不知情感在先,理智在后,有了憂愁的情緒,做什么都會憂愁。學亦憂,不學亦憂,世間不學之人比比皆是,無憂之人能有幾人?
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老子獨以學習為憂,老子其器哉!
孟子道性善,人人皆可為堯舜。又‘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惻隱、羞惡皆為情感的范疇。又‘人之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這良知便是從性、情中自然流露的,所以是不慮而知。性、情、智,一脈相承。王陽明特別提倡‘致良知’,確實有所洞見。
然而若不明性、情、智三位一體,良知乃是從善性、四情發出,后學末流放縱偏激的性情,便和致良知南轅北轍了。
良知和理智并不相同,良知是從善性、四情派生出來的,純然是善的,理智雖以情感為基礎,亦受情感所左右。
與之相反,孔子,‘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把學習當作愉樂的事,想來不學不但不能解決他的憂愁,反而會減少他的樂趣。
老子不知情感在先,理智在后,有了憂愁的情緒,做什么都會憂愁。學亦憂,不學亦憂,世間不學之人比比皆是,無憂之人能有幾人?
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老子其器哉!
孟子道性善,人人皆可為堯舜。又‘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惻隱、羞惡皆為情感的范疇。又‘人之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這良知便是從性、情中自然流露的,所以是不慮而知。性、情、智,一脈相承。王陽明特別提倡‘致良知’,確實有所洞見。
然而若不明性、情、智三位一體,良知乃是從善性、四情發出,后學末流放縱偏激的性情,便和致良知南轅北轍了。
這良知便是從性、情中自然流露的,所以是不慮而知。性、情、智,一脈相承。王陽明特別提倡‘致良知’,確實有所洞見。
然而若不明性、情、智三位一體,良知乃是從善性、四情發出,后學末流放縱偏激的性情,便和致良知南轅北轍了。
良知和理智并不相同,良知是從善性、四情派生出來的,純然是善的,理智雖以情感為基礎,亦受情感所左右。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