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約會”電影院(五)
教改。uukla
“這是一件大事。”畢文謙低頭喝著水,眼睛卻瞄著黎華,“……我對劉甘美過,先等起風的人亮亮相!
“但你也過,當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黎華笑了一聲,“文謙,你一直很忙,有件事情,我叫其他人不要主動告訴你……”
“什么事兒?”
“關于你的高考成績。”
“那個啊……”畢文謙略索然道,“在香港已經有人和我提過了,也就京城第一而已,居然都傳到香港了。簡直大驚怪!
“外界的確報道過。但他們了解的細節,并不充分。”黎華彎著嘴角,“除了申城是自主命題之外,國高考的滿分是9分,國有好幾個滿分的狀元,所以,在分數上,你并不是特別出奇。然而,在考前,你不是和我提過嗎?關于高考作文的問題。實話,就憑你那手丑字,作文也難有高分,更別奢談什么滿分了。但事實上,如果不算作文,你同樣是滿分。并且,雖然你自己不在意也不知情,但教育口的人著重觀察了你在考場上的表現——你根沒花太多時間就把題做完了。而當初你在申城錄音室里做高考卷子的事情,我也很早就和首長匯報過。另一方面,夏林在你悉心輔導之前,是參加過摸底考試的,而她高考的結果,比很多人預想中的更好。再加上我們文華公司現在不是搞了一個不發文憑的教育平臺嗎?文謙,你要知道,雖然李主席現在兼任的是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但最近幾年以來,他一直兼任的是國家教育委·員會主任。”
“那我……”
畢文謙正想什么,卻被黎華緩緩的聲音打斷:“文謙,你的意見,或許比你自己所認為的,更加被大家重視!
畢文謙只覺得脊背生汗:“……壓力山大啊……”
“亞歷山大?”黎華咯咯地笑,“雖然更多用在人名,但這個詞身的涵義是人類守護者!
“這帽子扣得有兒大啊……”畢文謙一囧。
“古希臘人認為自己可以代表人類,一脈相承嘛!崩枞A哼哼了一句,慢慢坐正,微微前傾身子,妙目直視,“文謙,你提出過,國家資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質區別之一,就是對待教育的指導思想的區別。你也對我過,讓京城超東京,只需要年。我,始終相信你!
那眼里的光芒和話音的語調,讓畢文謙心頭一酥,臉盲掩飾般地把杯子里剩余的水喝了個干凈。
“黎華……我們都知道,生產力是一個國家實力的直觀體現,而如果是廣義的生產力,那甚至可以理解為國家的綜合實力。然而,這樣一個概念,在實際運用中,卻沒有一個統一而準確的統計模型。就目前而言,以蘇聯為代表的MPS體系和美國為代表的SNA體系是影響最廣的經濟統計思路。然而,無論是MPS體系下的社會總產品指標,還是SNA體系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分析和指導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現狀和發展規劃時,都有著各自的局限性!
“文謙……”黎華有些不解。
畢文謙抬了抬手:“黎華,我和你一個思路,僅僅是一個思路,目前還很粗糙,甚至,不一定對!
“……你先!
“如果一個國家,能夠保證長期的穩定——所謂長期,至少是一、兩代人的時間跨度。那么,在這個前提下,有四個指標:經濟水平、社會制度、科技積累、教育底蘊。這四個指標是可以在一定方法下彼此進行換算的,而這四個指標之和,就是國家生產力的綜合數據。而換算方法嘛,原則上來,經濟水平是函數,社會制度是一階導數,科技積累是二階導數,教育底蘊是三階導數!
黎華瞪大了眼睛,忍不住舉起了手:“等一下!”旋即,她第一次像劉三劍那樣,掏出了和鋼筆。
畢文謙很有耐心地看著她垂頭的樣子。
“……好了,你繼續!
“有一句話,叫可以千日不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也有一句話,叫所有社會問題,最終都會以經濟問題的形式爆發。還有一句話,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白了,人類社會的基礎是人,而人的衣食住行是持續不斷的剛性需求。所以,經濟,決定了一個社會存在的門檻,或者下限。而需要注意的是,在這里,經濟水平是包含了軍事水平的。就像我之前在電話里和你的,確立和維持經濟霸權的必要條件是軍事霸權。”
“當經濟層面的現狀足以維持穩定而不至于社會動亂甚至崩潰時,社會制度就是需要認真考慮的事情了。我們都學習過一句論斷——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其實,這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而黑格爾有一句話,在中國被翻譯成‘存在即合理’,這個翻譯其實容易造成誤解,更準確一兒地,應該是‘現實存在的事物,必然有其內在規律’。換句話,但凡存在的東西,一定有其來龍去脈,卻不見得就是正確的……不,‘正確’什么的,這種二元論的思維身就不對。具體到我們的話題里,應該這么——現實中出現的社會制度,一定會有其出現的原因,但在具體的時代背景下,卻不一定是正面促進社會發展的。”
“所以,具體地,在高時間跨度的尺度下,一種社會制度,從下限的角度來,它決定了運行這個社會的必要經濟成,一旦成高過了現有的經濟收入,那社會就會進入衰退,一旦成高過了經濟庫存,那社會就會陷入動亂。遠的不,看看我們中國的歷史,任何一個壽命超過百年的大統一王朝,在其末年,都會面臨這個問題,而不客氣地,當維持社會運行的必要經濟成以及危機到整個社會的經濟庫存時,王朝,已經病入膏肓。”
“在下限的另一面,顯然就是上限。我們的國家領導人不是提出過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一個社會,其經濟收入減去社會運行的必要成之后,還有節余時,這份節余將投入到哪里去,在高時間跨度下,同樣是被社會制度所決定的。發展科學理論和技術工藝,是提高生產力的最有效率的途徑。但理論和工藝的發展和積累,需要持續不斷的經濟投入,從宏觀層面來,它是可以和經濟水平換算的!
“而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無論是發展科學理論的科學家,還是發展技術工藝的工程師,他們身都是人,是從一無所知的嬰兒開始,不斷接受教育,逐漸成長而來——既有在學校里的系統教育,也有生產中的實踐教育。教育一個人,需要投入的經濟成,是最高的。而在人的壽命上限沒有質的飛躍之前,教育資源,是最寶貴的。一方面,教育資源的累計增長,比科技的發展更困難,另一方面,教育資源的增長,能夠更多、更快的培養人才,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促進社會的高效管理,促進日常的經濟生產。”
“如果用物理學的概念來比喻,我們可以這么想像一下:一個國家,就是一個因為重量而不斷墜落,同時也因為內部引擎的運行而不斷上升的物體。而對于這個物體來,經濟指標就是路程,社會制度就是速度,科技積累就是加速度,教育底蘊就是急動度。我們在考察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時,單單考察任何一個指標,都是片面的,只有四個指標綜合考慮分析,才能得出靠譜的結論!
“而如果考慮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就像《孫子兵法》里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览恚窍嗨频摹!
“所以……”畢文謙一席話不緊不慢地完,眼睛一直看著黎華握筆的手,直到那筆觸終于停了下來,“黎華,你,還有其他對教育改革有興趣的人,對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有著足夠的認識了嗎?”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