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一愣,趙承嗣居然這個方針不對,現在除了江南唐國,南方割據勢力已經基上被掃除,這政策還不對嗎?
這是自己秉承著后周世宗的意愿,綜合幾位較為有戰略眼光的將領一起制定的,先西后東,先南后北,先易后難,這是大宋的國策,是自己的統一天下的理念,怎么會有缺陷呢。rg
這邊王著也在桌子下面也用力了踩了一下趙承嗣的腳,這話能是亂的嗎,趙匡胤的心胸是比較寬廣,可是牽扯到原則性問題的話那就了不得了,這個收了這個弟子,可不能看著他胡鬧。
“純臣不要胡,這是國家大事,那容得你在這里胡,官家,年輕人不懂禮數,還請您不要見怪,純臣趕緊向官家道歉。”
王著給趙承嗣一個你子心一的眼神,但是趙承嗣絲毫不在意。
“先生,我知道官家在這里,但是假話就是對官家的不忠,我有一些想法無論對錯都要對官家,對的話,官家可以聽,不對的話官家的那是明我的見識還不夠,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趙承嗣算是看出來了,在古代想要好好的生活,那就一定要有后臺,自己沒有什么后臺,那自己就在皇帝的心中留下一個好印象,那么以后誰要想對付自己的話,就會有所顧忌。
北宋建立的時候周圍割據勢力盤踞,北方有已經建國的契丹,西南有大理,南方有武平南平、南唐和南漢,東南有吳新生的大宋處在強敵環飼之下。
趙匡胤當時當時制定的“先南后北先難后易”的戰略方針確實有問題,他也不是在剛開始的時候就制定了這樣的方針。
最開始的時候趙匡胤是和周世宗一樣想著要先收復燕云十六州,實現這一戰略,先要將北漢拿下,于是他也開始了北伐,不過在太原城下受挫。
收復燕云十六州的計劃也因此耽擱,而當時北方的情況是北漢危在旦夕,依仗契丹的支持才茍延殘喘。
契丹的內部當時也是矛盾重重,國力也是每況日下,這個時期是北伐的最好時期,只要宋軍再接再厲相信會收復燕云十六州的,雖然會付出來一定的代價。
而當時南方各國都已經是腐朽不堪,在宋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統一南方之后,回過頭來再北伐時,北漢依然孱弱。
但契丹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契丹了,因為契丹經過耶律賢的治理,強大起來,契丹已經今非昔比。
北宋再北伐,實力上已經處于劣勢,雖然滅了北漢,但始終無法與契丹抗衡,宋太宗的幾次北伐也都以失敗告終。
由于錯失了北伐的最好時機,導致北宋在軍事上一直處于被動狀態,直至后來的檀淵之盟,北宋的統一大業也始終沒有完成。錯失良機,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當然這是站在了上帝的視角上來的,其實當初制定的政確實對宋朝有利,也是最好的選擇,但是趙承嗣是后來來客,自然不會認為這是完美無缺的。
“好一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你總是妙語連珠,朕都懷疑你這腦袋里的到底是怎么長的,懂得這么多東西,就憑借這一句話就足以讓你可以青史留名了,剛才你朕的方針有缺陷,你倒是,朕洗耳恭聽。”
趙匡胤酌一杯,似乎很有興趣。
“官家,不要聽這子瞎,他那里懂什么國家大事。”王著心的道,然后看了一眼趙承嗣,“你可不要信口開河,有些話能,有些話不能。”
王著朕的想掐死這個弟子,伴君如伴虎,有些話是不能亂的。
“沒事的,這里又不是朝堂之下,就當是我們私下交流一下了,朕雖然不敢字比唐太宗但是朕自認為可以做到從善如流。”
李世民從善如流,善于采納忠言,造就了大唐盛世,趙匡胤雖然時候自己的不比李世民,可是也會虛心納諫的。
“純臣你吧,為什么所那么一番話,得有理的話,朕可要獎賞你,如果你要是無理取鬧的話,那朕可要的懲罰你一下了。”
皇帝善于納言,但是并不代表你可以胡亂的,趙匡胤這句話就是子你可千萬不要胡,趙承嗣也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官家,那子就放肆一回了,其實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國策并沒有太大的錯誤。”
趙承嗣先拍了一記的馬屁,畢竟自己接下來要的話可能會讓趙匡胤有難堪呀,打人不打臉呀。
“根據我所知,這是官家根據當時的局勢和大宋的實力做出來的決定,這不能有錯,而且正如您所的那樣,現在大宋根據這個方針已經快完成了統一!”
趙匡胤和王著都頭,大宋立國的似乎周圍割據實力不斷,但是現在只剩下南唐和吳,大理也是大宋的附屬國,這方針是正確的。
他們知道趙承嗣要的不是這一些,后面才是他們要的重,果然趙承嗣接著重了。
“我們大宋或者我們中原王朝最大的敵人是契丹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契丹族這個強悍的民族,中原的威脅一直存在,從唐朝中后期開始就沒有斷過,一直到了后來契丹被金國所滅,才算解決。
契丹是中原王朝最大的敵人,這句話是正確的,趙承嗣不是無的放矢,相信也不會有人反對。
“契丹對我們威脅自從晉國的時候就存在,石敬瑭為了當上皇帝自然自愿成為兒皇帝,這還不算,還將燕云十六州送給契丹,從此我們中原王朝北方門戶大開。”
燕云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幽云十六州”,“燕云”一名最早見于《宋史·地理志》,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云、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
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余的云、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之于南方猶如嶺北行省之于北方,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地緣戰略價值巨大,元朝稱之為腹里。
公元96年后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晉國,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
天福三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
后來雄才大略的后周世宗柴榮決心收復燕云十六州,完成中原王朝多年沒有實現的夙愿,完成真正的一統。
顯得六年柴榮親自率軍攻打契丹,采用水6并進的方式,一個多月內收復瀛、莫、寧(三州,以及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三關。
勢如炮竹,童年五月,欲攻取幽州時,因病重班師,六月十九日,卒于汴京,他開創的大好局面也隨之喪失。
從此燕云十六州一直在契丹的掌握之中,北方王朝的屏障完掌握在契丹手中,這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方使得宋朝一直遭受契丹的威脅。
趙匡胤代周自立之后忙著鞏固自己的地位,所以只是防備契丹,并沒有主動進攻契丹,反而將契丹放到了最后,也就有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國策。
“其實官家在即位之初的話,不考慮其他的話,乘勝追擊,對契丹起來進攻,雖然不能將契丹大敗,也能進燕云十六州給收復,大宋的局面和今日完不一樣。”
趙承嗣以前和自己的導師研究過這東西,如果當時趙匡胤能收復燕云十六州的話,那么大宋的國運一定會改變。
“官家,先生,你們不要著急,我先我的理由,然后再細一下先南后北的國策。”趙承嗣見到趙匡胤有話,立刻拋出來自己的原因了。
宋軍當時極有可能收復燕云十六州,其實有很大原因的。
燕云漢人之地,很多漢將守城,當地居民也多數是漢人,像張藏英在燕云做刺史的漢將帶領上萬軍民回歸中原,可知多少漢人漢將正等著中原大軍呢。
這個時候收回容易,時間拖長,原來的漢將老死,漢人胡化,遼國消化了燕云地區,民心這個有利因素就沒有了
加上開國之初軍隊都是能征善戰,將領戰斗經驗豐富,身經百戰,這個時候的戰斗力比之后面的不知道要強上多少倍。
而且趙匡胤登基基上沒有兵禍,軍隊戰斗力完保存下來了,想想后周柴榮對契丹是百戰百勝,一方面是將領的原因,另一方面是軍隊戰斗力。
“而且此時契丹內亂,耶律璟的皇位來路不正,大多數貴族都持反對態度,并且耶律璟大肆屠殺貴族,契丹內部十分的不穩,此時才是最好的時機。”
時不可失,失不再來!
這些都是出現在宋朝幾年,現在耶律璟被殺,耶律賢即位,幾年的時間已經穩定了契丹局勢,國力開始恢復,即使此時宋軍再對付契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了,這一切都和宋朝的統一國策有關系。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