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困擾薛仁貴最大的問題,是俘虜問題。
這些投降的新羅軍,又該怎么處理?
這些人似軍似民,就算那些拿著‘優(yōu)良’武器的新羅軍也是一樣的,在他們身上,或許有一些軍人的味道,但那股味道卻并不純正。
或許是偏居一隅的緣故,或許是其他的緣故,反正這里的軍隊給薛仁貴留下的感覺就是,他們好像不是軍隊。
可即便是這樣,自己一個排五十來人,要控制十倍于幾的俘虜,這是個比較頭疼的問題。
看管他們不是不可以,問題是之后的偵查任務還怎么做?
搞來搞去,最終也只能派人回去,請人來幫忙看管這些俘虜。
“這里,大概相當于大唐……”望著眼前的景象,李道彥停頓了下來,一時間,他竟然找不出一個合適的詞語來描繪現(xiàn)在所看到的這一幕。
這里屬于新羅,但是這里的條件,卻很讓李道彥覺得匪夷所思。
窮地方他不是沒去過,草原,高原,那些地方也不富有,但那是他們的民族特性構(gòu)成的,游牧民族,根本不看房子這些東西的。
朝鮮半島這個地方,受中原王朝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很多時候,他們其實就是在照搬中原王朝的制度,以及一些思路。
比如說,至今依舊在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存在的跪坐,這就是在古代的時候由中原王朝傳過去的,包括現(xiàn)在日本風格的家庭,看著古板的推拉門,直接在地上睡覺等等的,這都是那時候傳過去的。
只是后來中原王朝拋棄了這些傳統(tǒng),選擇了更舒適,也更符合人自身發(fā)育的一些東西,但他們卻沒有跟著改變,而是一直保留了下來。
于是,羅圈腿……
跑題了。
看著眼下的新羅,李道彥的心里只有一個字,窮。
真的是窮,以至于讓他這個活了幾十年的人,走了無數(shù)地方的人,也無法在大唐找出一個跟這里情況差不多的地方。
房子是木頭搭建的,甚至連最簡單的處理都沒有,直接就是一根接著一根的木頭,中間的縫隙,則用泥土糊上。
房頂,找些細小的木頭,然后在上面鋪上一些茅草,這是這里大多數(shù)的情況。
田里的莊稼,雖然看起來也沒少下功夫去打理,可是見慣了大唐的田地,在看看這里的田地,只是大眼一掃,就知道這里的產(chǎn)量不會太高。
農(nóng)業(yè)設施幾乎全無,鐵制的鋤頭鐵鍬什么的,根本就不用想,甚至連犁地用的犁,也是木頭打造的,刀頭用石頭來充當。
這里就是一個經(jīng)濟底下,農(nóng)業(yè)落后,各方面全部都落后的區(qū)域。
至于對百姓的統(tǒng)治……
抱歉,先前困擾著薛仁貴的問題,現(xiàn)在也同樣成為了困擾著李道彥的問題了。
收成不高,稅賦沉重,百姓家中甚至沒有糧食可以支撐他們正常的活下去,吃飽什么的幾乎就不用去想了,不餓死就是最大的勝利。
唯一的不同,或許就是比前些年大唐天災的時候稍微好一些,隔三差五的斷一頓,這日子勉強也能混下去。
只是一個個的看起來都是營養(yǎng)不良的樣子。
當然了,這跟唐軍的戰(zhàn)略是有很大關(guān)系的,唐軍并不是來這里揍人的,打仗的目的并不是我看你不順眼,或者你敢挑釁我。
從一開始,他們就是抱著將這片大地納入大唐領(lǐng)土的主意去的。
那么,為了避免持久戰(zhàn)的發(fā)生,最好的辦法是什么?
當然是買通他們的百姓,讓百姓的心中對唐軍,對唐朝沒有什么太多的抵抗,甚至是讓他們接受唐朝,接受唐軍。
這只是第一步,但只要完成了這一步,剩下的問題還算問題嗎?
沒了百姓的支持,新羅只能想辦法去逼迫百姓加入戰(zhàn)斗,這樣只會越來越讓百姓反感,另一個辦法就是直接舉國投降,但可以的話,為什么不早做?
說實話,一個統(tǒng)治階級做到這個樣子,其實還是挺失敗的。
……
當李元吉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整個人是不太愿意相信的。
雖然對于歷史的詳細細節(jié)他并不清楚,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新羅的情況應該不會太差。
不然的話,在幾十年后,他們又是怎么統(tǒng)一朝鮮半島的?
當然,新羅是怎么完成這一霸業(yè)的,李元吉并不知道,甚至連時間也不記得,他只知道新羅曾經(jīng)做到過。
所以新羅在李元吉的印象里,一直都是整個朝鮮半島實力最強的國家。
但現(xiàn)在接到的消息卻恰恰是相反的,新羅軍隊的戰(zhàn)斗力,甚至不如高句麗,而其國內(nèi)貧窮的也難以令人置信,李道彥甚至用了句不知如何形容其貧窮落后來描述新羅的情況。
“承光,此事你有何看法?”李元吉眼光瞄向身旁的李承光。
雖然還是個小孩子,但這段時間李元吉也總是習慣性的問他一些問題,雖然他說的并不會被采納,但具體怎么樣,李元吉心中有數(shù),大臣們心中有數(shù)。
他們要的,是一個在不斷進步的太子,李承光也只有保持這種進步的態(tài)度,才能夠在明年正旦的時候被冊立為太子。
因為在新的制度下,這一點是尤為重要的,而現(xiàn)在,理論上還有人可以搶走他的太子之位。
“父皇,兒臣以為,新羅的人口雖說不多,但對于大唐來說,也是一個負擔,而現(xiàn)如今越來越多的新羅百姓投誠,大唐理應以禮相待,要讓他們體驗到兩者間的不同之處,要讓他們真正的意識到投誠的好處,打內(nèi)心去支持這個決定,擁護這個事實。但問題在于,當下的補給能力好像無法支撐這么多人的糧食……”
說到這里,李承光郁悶了,因為他也不知道該咋辦了。
陸運不用想,從大唐運過去,十車糧食能送去一車就不錯了,途中的損耗太大,而且也太過浪費人力。
當下的海運也不用想了,那是保障軍方作戰(zhàn)的運輸通道,不僅要來回運送將士,還要運送他們的補給,而現(xiàn)在唐軍對于后勤的依賴性比較大,鐵路方面也是不得不抽調(diào)一半的火車來保障軍資的運輸,這才勉強夠用,根本不可能在空出太多的運力去為那些新羅百姓運輸糧食。
鐵路運載量大,這倒是個方法,可一時半會兒的,這鐵路也不可能直接修到新羅,所以這個辦法根本不是辦法。
“殿下,老臣且問一句,何為好處?殿下又將如何讓新羅百姓感受到大唐的善意?”蕭瑀微笑著問道。
李承光的這個回應,讓他看到了屬于孩子的天真無邪,就算這段日子他還在不斷的進步,可是有些東西,也不是一時半會可以做到的。
“這……”面對蕭瑀的問題,李承光徹底的沒辦法了,他所說的善意,其實前面已經(jīng)說了,但問題在于運力不夠,這是不現(xiàn)實的。
“朝廷為何要保證他們不被餓死?甚至可以吃飽?站在現(xiàn)在這個時間來說,他們與大唐尚屬敵對關(guān)系,對敵人的仁慈,不正是對自己的殘忍嗎?”李元吉也笑瞇瞇的提醒道。
當然了,這只是個提醒而已,辦法,李元吉心中早就有了。
總的來說,李承光是看到了問題的本質(zhì),但對于解決的辦法以及一些細節(jié)的思考,卻有著很大的不足之處。
“據(jù)朕所知,新羅百姓所需要負擔的稅賦,要遠比減負之前的大唐百姓更重一些,何為好?何為善?一視同仁便是好,便是善,大唐根本就不用去付出任何的東西,只需要在占領(lǐng)區(qū)實施與大唐本土同樣的政策就可以了,至于救濟,那樣只會讓他們更加心安理得的去享受。
善惡!善惡!可以分開,也可以連著,對于歸順的,自然應當以禮相待,對于反抗的,便當無情的鎮(zhèn)壓。”李元吉繼續(xù)說著。
單純的仁政是帶不來感激的,是帶不來一個地區(qū)長久的歸順的,恩威并施才是最好的辦法。
這就好比本土的仁政與律法,不違反律法的,自然可以享受到各種待遇,反之則自己去想后果。
大唐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又為何不去做?有能力做的更好,又為何要留下一些禍根?
至于之后,對于中華民族對外族的融合能力,李元吉還是比較自信的,要不了百年的時間,就沒有什么新羅土著或者高句麗土著了,通通都是大唐人。
當然,在這方面李元吉是有些壞心思的,比如說移民過去的,大多數(shù)都是窮的揭不開鍋的,依靠政策保護,到那里去搶當?shù)氐呐俗隼掀,然后讓當(shù)赝林凶記]有老婆,這樣一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土著的規(guī)模便會越來越小。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文化的同步,同一種族,不同的文化,最終的結(jié)果也會不同,不同種族,同樣的文化,最終的結(jié)果在大體上不會有太大的偏差。
“兵部安排好余下的事情,另外,今年的征兵,可以提前開始了,退役名額可以適當?shù)目s減一些。”李元吉接著吩咐道。
對于前線的申請,他是同意了,而提前征兵,縮減退役名額,其實也是在為之后做準備,之后肯定是要派駐軍過去的,而接下來還要布局西域,這都需要兵力去完成,不盡快部署一下,后面的事情根本沒法做。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