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是最喜歡講道理,喜歡面子的王朝。
且自身的國力強盛,即便是經歷了幾十年的戰亂,其國力也依舊位居其他諸國之上,特別是其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文化傳承,更是讓其他地方的國家羨慕不已。
其合縱家,以及其他各門各派,更是將這些文化運作到了極致。
****的創始人(和諧不寫名字)就曾勉勵弟子:‘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化,在這一時期是空前的,是站在世界之巔的,在這個世界上,當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與唐朝相比,無論是文化,經濟,亦或者是軍事。
不安穩的李元吉,想起了整合絲綢之路,希望通過這條絲綢之路,漸漸的將西域納為大唐領土。
一條路,收編周圍整個國家,看似有些天方夜譚。
但當一個不安穩的人,啟用了另一個不安穩的人,當兩個不安穩的人湊到一起,事情基上就成了。
李元吉特別喜歡使用年輕人,這一點雖然沒有面鋪開,但已然形成趨勢。
統領商隊的許靖,統領西征大軍的蘇定方,以及負責之后統劃的王玄策,整個一條線,三人是年輕人,最的二十出頭,最大的也不過三十出頭。
猶如老將薛萬鈞,也只能成為副總管,作為輔佐蘇定方跟隨出征。
而薛萬徹等其他第一批跟隨李元吉的老將,如今也只能是各守一方,雖責任艱巨,但這批人存在的意義,更多的還是在等著年青一代的成長。
李元吉對于軍權的掌控,讓所有人都只能搖頭嘆息,不敢對此有任何的想法。
即使李元吉未曾親自抓住一支部隊的核心權力,可這些統兵的大將們,依舊無法做到像以前那樣率部造反,或者叛亂投敵之類的。
利益,巨大的利益將這些基層的將士與李元吉牢牢的捆綁在了一起。
最愚蠢的方式,反倒成為了最不可拆散的利益關系。
事實證明,當兵的只要能日子過的好,就沒人愿意謀反。
重整軍權,所有的支出由中央朝廷負責,看似加大了朝廷的負擔,但也牢牢的控制了千里之外的軍隊。
高厚的待遇,讓任何一名將領都付不起。
當軍權與野心聯合在一起,也就發生了現如今的事情。
雖然李元吉還是那個天天睡懶覺,懶懶散散的李元吉,但是一些事情卻是早已安排下去,并沒有因為個人的懶散,而拖累整個朝廷的工作進展。
許靖負責挑事,沒事找事也好,故意找麻煩也好,反正就是要找事,找一個合適的出兵理由。
蘇定方只負責打,當接到許靖的消息,他就派兵,或者親自領兵打過去,或是將他們打怕,或是將其滅國,不管怎么樣,反正就是打。
王玄策負責事后的殘局收拾,不管前面兩個人做成什么樣子,最后都由王玄策來負責。
對于一個年輕人,李元吉卻給予了難以置信的信任。
一千道一萬,還是因為王玄策這個人實在太有名了。
盡管唐儉比他更合適,也更穩妥,但李元吉還是選擇了如今還很年輕,并沒有什么政績的王玄策。
挑,打,拉,一整套組合拳下來,就是中原的那些陰謀家們也會懵逼,更何況這些處于半開化狀態的西域諸國?
接到伊吾被滅的消息之后,王玄策便立即著手處置后事。
打不是絕對的,若能不打自然是最好的,唐軍現在所需要做的事情是休整,是蓄力。
盡管蘇定方統領的五萬人是整編完成的,具有強悍戰斗力的,但其他幾個方向卻才剛剛開始,還需要時間去整頓,所以這邊必須要停下來等一等。
拖延,施恩,施威,雖沒有運作過,但對此王玄策卻很精通。
直接將手下分散派了出去,分別前往吐谷渾,高昌,焉者,龜茲,安西諸國等地,邀請其派人來到玉門關進行商談。
而在此之間,蘇定方的首要任務是掃平整個伊吾,許靖則安心的做著生意,如果有可能,再滅掉一個國家自然是最好的。
……
方案還是那個方案,出征之前就定好的方案。
所以當情況放在案臺上的時候,李元吉也并沒有太過驚喜。
滅掉一個不成器的伊吾王國,根不在話下,其難度還不如對內的一場平叛。
眼下西域諸**隊的戰斗力還是很薄弱的,即便是最強大的西突厥,如今也不是大唐的對手。
只是看了眼匯報,將事情交給房玄齡去處置之外,閑散的李元吉便跑去看品去了。
如今的品已經成為了一種大眾的娛樂方式,皇宮內聚集了大多善于創作的人才,經過雕琢,修改,之后在李元吉面前上演,之后還會推廣至各個劇院。
事實上,養這些創作人才,朝廷是一錢也沒有出,李元吉的金庫也同樣沒有出一錢。
錢生錢真的很難嗎?在李元吉看來一點也不難,坐擁大好的資源,竟然還讓國庫缺錢,只能明以前的統治者太過昏庸。
當然,事實上是李元吉的思想太超前。
誰能想到,這些創作者創作出來的作品,可以被拿到劇院去試演,如果得到觀眾的喜愛,劇院決定繼續演下去,那就需要出一部分的錢才可以,雖然這部分錢朝廷要拿走一些,但對于這些創作者而言,那也是巨款,沒個幾貫幾十貫的,還想拿走?沒門。
在這個一日也就賺三錢的年代,幾貫代表著什么?
各種各樣的政策一通亂砸下來,不管別人懵不懵,反正百姓們是懵了。
但懵了不要緊,事實能話,事實證明,這些政策對他們來,的確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不管怎樣,一家每日都能有個至少三錢的進賬,有了錢,這日子也就好過了。
這不,又來了一個好政策,雖然這政策一些百姓們不大喜歡,但是關注的人也依舊不少。
這年頭可沒什么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法。
只有當兵才有出路,以前的府兵,可不是誰不誰就能當的,沒有點家底的人是當不了滴。
但是現在不同,就算家境不行,只要其他的條件符合要求,也是可以當兵的。
“姓名!”一文職軍官坐在桌子上,瞅了眼面前的人,低頭看著手中的兩份名冊,詢問著。
“劉大壯!”劉大壯大口的喘著粗氣,若不是休息了一會兒,險些喘不過氣來。
“年齡!”
“二十有二!”
劉大壯覺得自己快要死了,簡直毫無人性。
以前也見過官府點兵的流程,但卻從沒見過這樣的。
上來就問個一句大致的情況,符合要求就進入選拔,兩個硬性指標,也沒什么技術要求,就是跑,圍著一個大校場跑,最低的要求是跑十圈,每圈每個點領一個記號,算下來也差不多有十里的樣子。
這是最低的標準,劉大壯打身體就不錯,生了多次病都能自己扛過來,身材雖然瘦,但卻也頗壯,這次直接跑了二十圈上限,整個人都快累嗝屁了個球。
然后又進行了一項是靈敏度的測試,就是軍士拿著一根纏上布的長棍子朝著你刺,不管你用什么辦法,躲過去就行。
刺的速度不快,力度也不大,正常人基都能躲過去,只有幾個倒霉蛋挨了幾下,但也還是過了。
然后就到了這里,劉大壯一臉的懵逼,根不知道接下來要干啥。
“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留在土,一個是去邊疆,你自己考慮一下。”
“啥?還能自己選的?”劉大壯有些懵逼,前面倒是公布了土和邊疆的待遇,無論是土還是邊疆,待遇都很吸引人。
當然,其中也出現了一些插曲,比如沒什么文化的老百姓,竟然不知道土是啥意思。
“當然可以,陛下對此的批示便是,從不強迫任何一個人,去他不想去的地方。當然,這只是現在,進了軍隊以后,可就沒的選了,所以現在你還是好好選吧!
土與邊疆,各有各的好處。
土求穩,現如今基不會有什么大事,就是訓練而已,參戰的機會并不多,但立功的機會卻不多。
邊疆則是更容易立功,且待遇高,很適合那些窮到家徒四壁的人去,雖然危險,但收獲卻更多。
“去邊疆!”聽能自己選,劉大壯幾乎不帶考慮的就出了自己的選擇。
自己家里孩子多,兄弟姐妹八個,大的已經三十多,的也才十來歲,就是劉大壯自己,也有三個孩子,如今老四正在懷孕之中,離開土固然不舍,但壓力那么大,在外面搶個工作差不多都能用打仗來形容,既然是職業兵,土和邊疆并沒有什么區別。
劉大壯一早就想好了,也一直祈禱著將自己分到邊疆。
此次軍事改革主要是照搬了齊軍的改革方式,徹底打破了以往的規章制度,打破了輪番戍邊的規則。
但這并不代表土的軍隊就不會去邊疆,他們也會去,但只是作為訓練的一部分,并不需要長期駐扎。
統計官將劉大壯的名字寫在了邊疆的名冊上,然后便繼續著下一位。
每月兩百錢的軍餉,每年一個月的假期,每年多發一個月的軍餉,這個待遇,還是很吸引人的。8)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