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沒有開始之前先聊聊火器的問題。rg黑火藥在中唐以后已經出現,據是道士在煉丹的時候偶然發現的,不過當時的配方還不合理,威力也不大,首先被用于了鞭炮的制作,到了晚唐以后,黑火藥才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宋初之前已經被用于軍事,但威力依然不大,所以宋人才在黑火藥中加入了砒霜、巴豆、胡椒粉等,目的只有一個增加黑火藥的威力。
真正意義上的火槍出現在元末明初,不然怎么戰爭是科技的推動力呢?之前的火槍雖然已經有了雛形,但結構、工藝和使用都受到了當時技術,還是軍事思想的制約,就連歷史上元初圍攻襄陽城使用的都是回回砲,要是當初蒙古人掌握了火炮的制作工藝,還會從萬里之遙請來回回砲的制作工匠嗎?
再穿者碰到的一般常識性問題,如唐代火繩槍、燧發槍能不能制造出來,答案是一定的:能!所以很多歷史穿者一上來就夢想著顛覆王朝大殺四方,問題是可能嗎?
既然書是寫經濟的,現在就不妨先算一筆經濟賬,就會發現就算能制造出先進的火槍,也根無法顛覆一個正常的王朝,這里的是沒有走向滅亡的王朝,比如一個朝代的初期、中期。
這里先不寫火槍是如何制造出來的,就價格而言以明代為例,當時西洋人賣給明朝的火銃六七十兩一桿,紅衣大炮二千二百兩,這里面當然有商業利潤,但就當時經商利潤來看,制作成應該在售價的一半以上。
接下來就好計算了,為什么明朝軍隊有火槍營、火炮營,火器也大規模的裝備了軍隊,但就是普及率而言,朱棣的神機營裝備率也只有一成多點,到底火器的價格太貴屬于科技含量高的奢侈品、消耗品和易損品,這里不談使用的效果和弓箭誰強誰弱,就這一點也不是一個王朝財力能夠支撐的。
試想一下,原始的火銃要裝備多少才能形成戰斗力就知道了。
古代一場規模的戰爭也有上萬人,決定性的戰役十幾萬、幾十萬也很常見,以一萬人裝備火銃來計算,每支火銃成價就需要三十兩白銀,大致相當于唐代四十多貫,一萬人的軍隊就需要四十萬貫,還有火藥、彈丸、通針等等,再加上日常訓練消耗的費用,六十萬貫應該不多吧,這還是最簡單的算法,實際上由于制作工藝、保養維護、損耗等等問題,平均費用超過了八十萬貫。
再橫向比較一下,不使用火銃換成唐軍標準的鑌鐵橫刀,價格在二貫左右,至少相差了二十倍以上,橫刀可不是易耗品,訓練的時候也不會產生多少費用,這里面的差距就更大了,這才是明代火銃之所以沒有大規模普及的原因之一。
以后會到唐代財政狀況,也會涉及到許多唐代的生活水平,試想一下一萬人的純火槍軍隊就能橫掃天下嗎?這也太看唐軍的戰斗力了,要是這樣想朱棣五次北伐帶一萬火銃兵豈不是天下無敵了,需要每次都出動十幾萬的軍隊嗎?
火銃真正的威力在于,在不考慮制作成的前提下,可以用最快的速度組建一支和弓箭手差不多作用的軍隊,這也是為什么火器開始大規模運用之后,雙方作戰人數急劇攀升的重要原因,動不動就幾十萬、上百萬的廝殺,也是為什么工業革命反而造就了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火器的大規模使用必須依靠工業革命帶來的大規模生產,想一下后世非洲十幾歲兒童手拿廉價的AK47作戰場面,就不難理解火器普及需要什么條件了。
····以下正文····美洲的一只蝴蝶煽動了一下翅膀,大洋彼岸便會掀起滔天巨浪,無數的因果造就了歷史。一名鐵匠因為和婆娘吵架,將怒氣灑在皇帝戰馬的鐵掌上,結果皇帝的戰馬因鐵掌而馬失前蹄,造成了整個戰役的失敗。帝國的羊群中一只羊脫離了羊群,引發的后果也許只有上帝知道。
甄乾就是這只脫離羊群的羊,而且還是一只非常低調的羊,默默的打磨著頭上的犄角。
衙門八字開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古代因北方有斗,所以尊北為上,官署衙門都有坐北朝南的講究。有些地方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凡是民居,不論貧富,雖也坐北朝南,但絕不能正南正北,必須略微偏東或偏西,只有官府衙門或寺廟才能正南正北。
官署衙門的這種“八字墻”的建筑,除了顯示官衙的尊貴、威嚴之外,還有另外一種用途。州縣衙門的司職掌包括勸農、理財、獄訟、興學、治安、工程建筑、水利等。國家最高統治者皇帝的一些勸農、教化的“圣諭”,各上司衙門下達的需要向民眾告知的公文、縣長官發布的告示、禁令等都要在“八字墻”張榜公布,“八字墻”也就成了衙門發布消息和條令的“公告欄”。
八字墻上張貼著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的征調令,各州縣籌集的軍糧必須在明年二月之前送到幽州,違令者殺無赦!
在衙役通傳后,甄乾來到了縣衙后堂,見到了一縣之長封萬年。封家為平盧四大郡望之一,族中人才輩出,據傳唐代名將封常清與渤海封家也有淵源,同時封家歷史上也出了很多的名人,如唐初的封德彝等。
“晚輩拜見封明府!”
唐代稱呼縣令為明府,千萬不要張口叫大人,別人還以為你是在認干爹呢?
甄乾走進后堂時,封萬年手中正拿著一幅手卷,一身燕居服,瘦高個,雙眼炯炯有神,一縷長須飄散在胸前,神情悠然自得。
封萬年朝著甄乾招了招手:“快過來,看看這幅懷素《食魚帖》如何?”
甄乾走到封萬年身邊,低頭看著手卷,口中喃喃道:“懷素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幼年好佛,出家為僧。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與另一草書大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
“不錯!”封萬年眼睛里流露出贊許的目光,“懷素一字難求,今某得到《食魚帖》來人生樂事,一同把酒共賞如何?”
懷素的字帖在后世價值千萬,甄乾如何不知:“明府有意,子豈能不共賞!”
甄乾接過封萬年遞過來的一杯水酒,發現他的臉上并沒有喜悅之色:“明府心中可有難事?”
封萬年將杯中酒一飲而盡,嘆了一口氣道:“賢侄認為某將此卷獻于皇上如何?”
天下州縣每年在元日之前都要向皇帝朝貢,懷素的《食魚帖》雖千金難得,但畢竟還不算朝貢的上品,封萬年有心想獻上,但恐唐玄宗不喜,心中泛起難來。
甄乾突然有所感悟,從懷里取出一個木盒雙手送上:“明府!子偶得西域傳來一面琉璃寶鏡正欲獻于明府……”。
封萬年眼睛一亮,盛唐時期百官經常用盤龍紋鏡作為朝貢禮物,叫“貢鏡”,皇上也賞賜給巨子的銅鏡,叫“御鏡”。盤龍紋鏡也稱云龍鏡,邊緣鑄有“千秋”銘,這種千秋鏡可能即是云龍鏡。史載唐玄宗鑄“千秋鏡”,在九月初五生日時賞賜群臣,有詩為證:“鑄得千秋鏡,光生百煉金。分將賜群后,遇象見清心”。
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銅鏡是由銅錫合金鑄造,唐代在銅料中增加了錫的比重,使銅料的顏色凈白如銀,制成的銅鏡青光閃閃,鏡面平滑光亮,“清冶銅華以為鏡,瑩光如水照佳人”。
封萬年發現木盒很普通,而且很,只有一支手掌大,連最簡單的裝飾都沒有,心里不由得一沉,這樣的寶鏡能貴重到哪里去?
木盒被慢慢的打開,突然……一道光亮射出!
封萬年嚇了一跳,那道光太亮麗了,差一點失手將木盒扔了出去。
過了好一會,木盒沒有絲毫的動靜……,封萬年擦了一下額頭不存在的冷汗,這太尷尬了。
“這是……?”
好奇心驅使著封萬年,這里面真的是一面鏡子,可為何能發出如此明亮的光線。
木盒中有很多的絲絮,一面只有嬰兒手大的鏡子靜靜的躺在里面,封萬年心翼翼的將鏡子拿了出來,一面明亮如皓月的鏡子現身。
鏡子呈圓形,邊框竟然是普通的木邊,封萬年拿在手里發現鏡子又薄又輕,如果是這樣一面銅鏡會有沉甸甸的感覺,可現在輕如無物。
封萬年將自己湊到鏡子前,鏡子里立即出現了另一個封萬年。
一模一樣、分毫不差!
天吶!太清楚了!
清晰的連封萬年臉上的毛孔都看的一清二楚,簡直如同另一個自己活生生的站在自己的面前。
封萬年直吸冷氣,發現有些喘不過來氣,心砰砰的亂跳,好像要從嗓子眼里蹦出來,忍不住伸手去摸另一個自己。
手指觸及鏡子,鏡中人也伸手,手指簡直就是碰觸在了一起。根毫無阻隔,銅鏡根不可能這樣。
“這就是琉璃寶鏡?”
封萬年不是沒有見過世面的人,所謂的琉璃寶鏡在長安也見過幾面,但都沒有這面清晰。
如此清晰明亮簡直不敢想像,還這么輕薄,非金非玉,卻如白色水晶般清澈透明,摸上去的手感是如此的細滑,甚至感覺有點溫軟。
“這樣一塊琉璃寶鏡恐怕價值連城吧,賢侄真的想獻給皇上,可是有什么要求?”
封萬年很快清醒過來,禮下于人、必有所求,看著鏡子里的封萬年,也不由得心動起來。
甄乾立即裝出一付極為恭謹狀:“當今皇上恩澤四方,天下一片歌舞升平、萬民擁戴。子福薄得此寶焉敢私藏,只有當今皇上才能擁有此寶,特獻于皇上!”
封萬年眼里露出歡喜之色:“好!你有如此想法甚好!”
“來人……快!去請縣丞、縣尉和主簿,讓他們一起來見識一下這塊琉璃寶鏡!”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