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一句,筆者認為普通穿者的文化素質肯定不會高于古代的文人,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至少絕大部分是這樣,除非你是文科高材生,就是這樣也不一定比古人強,想一想古人生下來就用毛筆,而后世人天天用硬筆就知道了,后世人也就比古人多了解一些信息和歷史的走向而已,但又是幾個人是歷史學家,不妨在腦子里想一下歷史上的大事和人物,又能真正的了解幾個古人、幾件歷史事情,再則當時的歷史環境和社會狀況,難道真的和歷史教科書上的一樣嗎?
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姑娘,歷史同時也是為政治服務的,什么歷史有什么樣的評價,這就造成了后世人很難真正的了解歷史的真相……!
····不了,以下是正文····
對于封萬年給自己的司戶位置,甄乾并不稀罕,真正看中的是管理流民的權力。rg
現在流民才剛剛興起,還未在大唐廣袤的土地上流竄,對暴力還處于懵懂狀態,換句話就是心還沒有野,當搶劫財富帶來的快感大于幸苦耕種的時候,社會的認知度就會蕩然無存,流民也將如決堤的洪水到處肆虐。
財富循環的邏輯便是帝國搶占富人財富,富人為了保值便把貨幣用于大量購買土地,而封建官商依托權利擠出富人,富人中的強者與官商合謀成為豪強,最后倒霉的當然是農。
“明府,治理流民分為文武兩個辦法!”
“出來聽聽?”
封萬年沒有想到甄乾竟然折騰出治理流民文武兩策,饒有興致的看著甄乾,終于想到給甄乾端上一杯茶湯。
自古聰明之人必為妖孽,妖孽多災多難,可不是甄乾想要的結果,自然沒有把黑科技獻給封萬年的想法。
“武一策,挑選流民中精壯之人土團鄉勇,一來可以安定民心,防止出現動/亂,二來當作免費徭役修橋鋪路,這樣流民之禍可是消于無形。”
封萬年搖了搖頭,雖然這個辦法看起來不錯,可惜代價太高了,建立土團鄉勇可是要大把的銀錢撒下去,幾十個流民看不出來,數千流民就不是一個數字了,想想都肉疼。
“文策來?”
甄乾知道封萬年不會選武策,這辦法在宋代可是大行其道,每到災年,宋朝廷就將流民編為廂軍,戰斗力不是問題,因為這不是考慮的重點,平時充當工程兵、搶險員、開墾團等等,有效的防止了流民大規模的作亂,也是宋代一朝相對穩定的原因之一。
當然最后宋朝覆滅的原因,有人歸結于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到底就是收支不平衡,錢都花到狗身上了。
土團又稱團結兵,大規模出現在盛唐安史之亂之后,是有當地人組成的武裝集團,甄乾不過是拿土團來試探一下封萬年。
唐玄宗的開元、天寶之際,團結兵一般由州剌史或上佐統領;而安史之亂后,隨著團練使、都團練使的大量設置,團練兵之管轄權則完歸于兼領州團練使的刺史、諸道兼領都團練使的藩帥,即團練兵成為由州、道統帥的地方(民)兵。
“所謂文策,既給流民找一條活路,流民之所以稱作流民,無非是無牽無掛四處游蕩,只要給他們一口飯吃,讓他們有事可做,自然就不是流民,如果措施得當,能變百害為百利,不僅繁榮當地經濟、增加地人口,社會安定治下太平,而且稅賦增加,乃一項善政,明府以為如何?”
“繼續下去,如果才是善政?”
“開山川水澤之利,提供生活基保障,言明利弊得失,官府、鄉紳、流民三方為利益共同體,官府想要安定賦稅,鄉紳出錢招收流民開墾土地、挖掘礦產、擴大生產,流民有活干填飽肚子就會安定下來……。”
除了宋代沒有對土地兼并和商業限制之外,歷朝歷代都重農輕商抑制商業貿易,長安東西市其實就是對商業的一種嚴加管束監控,市場活動的范圍和時間受到限制,創新活力被遏制,很難形成大規模的市場經濟。
很多人到唐代商業,都會談起繁華的長安,三百六十行的東西市場,國有一揚二益、商賈絡繹不絕的絲綢之路,什么國際大都市,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城市人口超過了百萬等等,其實那些人眼睛從來都沒有放眼整個大唐,用我們今天的話,一個人富不叫富,國家的富強要看所有人的富裕程度,一個大唐如果沒有幾座繁華的大城市可能嗎?
“湖廣熟天下足”,宋代時期才真正的開發湖廣地區,而唐代中期經濟已經開始重心南移,安史之亂后,茍延殘喘的大唐安是依靠江南地區延續了百年之久。
封建王朝豪強之所以沒有產生新興的資體,除了國家政策限制外,大規模的招收自由人(無恒產者)是官僚體制下一條不可逾的紅線。官府聚集成千上萬勞役修橋鋪路興修水利都要派兵監督,地方豪強手下有幾千精壯,你讓官府怎么想!
一家一戶的農經濟,和大規模生產的資經濟,用腳指頭都會知道誰更容易控制。
豪強家中的隱戶、部曲和奴婢已經讓官府非常的頭疼,現在又要無限制的招收流民生產,固然可以解決流民滋擾地方的問題,萬一要是惹出是非來……,封萬年有些頭疼起來!
豪強可比流民可怕十倍,封家也是地方豪強大戶,其中的利弊豈能不知。
數千流民出現讓封萬年措手不及,事情總有轉機的時候,只要到了春季萬木復蘇,一些流民就會到野外覓食,再加上豪強收買了一些流民,流民的數量應該不會危機到縣城。
封萬年的判斷是對的,至少在安史之亂前,大規模的流民動/亂并沒有爆發,這倒不是因為流民有了新的去處,而是還沒有到量變引發質變,就被安史之亂裹挾進歷史的洪流中,安史之亂后北方百里無雞鳴、千里無人煙,失去土地的流民自然不會缺少土地,直至大唐滅亡都不能將原因部歸結于流民。
封萬年最后還是沒有采納甄乾的建議,但強壓的司戶并沒有收回,算是在縣衙里掛了一個差,還是協調流民的工作,權力限制在幫助流民過冬事情上。
甄乾和郝仁剛走,一名婦人從屏風后面走了出來,半老徐娘帶著幾分風韻,又不失大戶人家的氣質,她就是封萬年的妻子:杜氏。
“老爺,你為什么采納甄大郎的建議,我就感覺不錯!”
“婦人懂什么,家國大事豈是你能知曉的”,封萬年雖然口中訓斥杜氏,可臉上卻沒有怒意:“你和瑾娘在屏風偷聽,就以為甄大郎不知嗎?”
甄乾當然知道屏風后面有人,還聞到了淡淡的胭脂氣,只是不知是何用意。
“此子淡泊名利,身為恒州郡望,通過明算、明經兩科,又有親屬在朝中做官,博取功名不過是舉手之事,就連老爺指派的司戶都推三阻四,如何讓瑾娘嫁給此人?”
甄乾不知道,封萬年有意將女兒瑾娘許配給自己,更不知道自己的抄襲大作“愛蓮”迷得瑾娘神魂顛倒,硬要這是甄乾為自己而作,從此喜歡迷戀上了蓮花。
封萬年也的確想和甄家結為秦晉之好,可甄乾卻和家中三叔一樣非要做什么隱士,自己的女兒怎么能嫁給一個隱士呢?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