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寒松道人第二元神莊子于楚宋二國閱覽經卷參悟《老子》演化‘圣人不凝滯于物’的道我合一的理想世界時,王詡也是在游歷天下之后參悟天地人三道使縱橫家的學徹底成型并以此進入了文道宗師之境。rg
而在游歷天下將戰國七雄之形之勢皆明了于心后,王詡也是再度回到了云夢山山巔的道觀之中準備演化未來,并以此謀劃平定七國戰亂使得天下歸一再現太平盛世的計劃。
時隔十三年再度回到云夢山道觀的大殿之中,王詡亦是忍不住心神激蕩。
他在這十三年之中,他走遍人族各地見過血腥的戰亂也見過豐收的幸福,見過吵鬧的繁華也見過偏僻的祥和;見過為財富權勢而反目成仇也見過為生存溫飽而團結互助;見過五岳的氣勢磅礴,也見過溪微谷的秀氣靈機;見過雷霆萬鈞的天威莫測,也見過地龍翻身的地脈變化
但見了如此之多的景象,卻只將其作為一種供以參悟人道的經驗而少有情緒的波動的他再回到此處后卻感受到了一種家的味道,欣慰、喜悅、激動以及其他正面積極的情緒一時涌上心頭竟是讓其在一瞬間明悟了,十三年中觀遍人間禮樂崩壞而參悟的‘心之陰’與此時感悟的‘心之陽’結合終于補齊了他的‘心靈之道’使其晉入了大羅金仙之境。
王詡跪倒在當年聽李道虛講道的那個蒲團之上再一次向正前方的云床拜了三拜,他覺得他如今的成就,老道士起碼有八成功勞。所以不論老道士在何方,他亦應為當初習道讀書的那段時光再拜老道士。
在沉默了片刻并將自身的修為再度完掌握住了王詡開始了他平定七國戰亂使得天下歸一再現太平盛世計劃的推演。
首先思考的便是戰國七雄何者可橫掃**為天下歸宿。
王詡率先考慮的便是如今七國之中最為強勢的齊國。
這齊國乃是是“功冠群公“的周朝開國功臣姜太公的封國,當初太公封齊時,便簡禮從俗,法立令行,使禮法并用成為齊國傳承不廢的治國之道,隨后又是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如此姜太公的謀劃下,在經濟、政治及文化方面,齊國已然有了大國之姿。
而在周平王動遷之后,管仲輔佐齊桓公治齊,在姜太公的基礎上進行改革,政治上確立了更加適合齊國的禮法并用制度,經濟上設輕重九府以經濟貨幣之法收攬人族資源,軍事上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文化上建立了法家雛形,這四方面結合發力直接將齊國積累了四萬年的底蘊化為了人族霸權。
雖然在之后出現了數次內亂甚至連王室都被田氏取代損失了,但是又隨著稷下學宮的建立及諸子百家的入駐使得齊國成為思想解放運動和百家爭鳴的策源地,衰敗的齊國力量在這百家爭鳴的雛形之中再度煥發了力量。
然而在王詡看來,這齊國雖然目前非常強勢,可是其立國已然不正又有百家爭鳴互相爭奪政治資源內耗國力,最終必然會因為治國之道的混亂而倒在七國戰亂之中。而且作為百家爭鳴的中心,縱橫家也很難確定在七國自己的領導地位,將心力置于齊國殊為不智。
之后便應當考慮發展勢頭極強的魏國。
魏國在三家分晉之后獨占中原最為核心的部分,資源兵力乃至士子在七國之中都是上上之選,在之前魏文侯又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又有李悝立下的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奉法、術、勢為至尊與圭臬的秦晉法家國家發展的治國之道,魏國必然在數十年中成為七國之首。
但是《老子》有言曰“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這魏國雖然此時因為獨占中原最為核心的部分而快速的強盛起來,在其后也會因身處中原中央之所受到四方強國的限制不得再有所發展,若是選擇魏國在日后將會陷入四面皆敵的境地,雖然有天人之智亦難功成。
之后王詡又對正在由法家術派名士申不害執政改革的韓國進行了考量,在申不害法家術派的指導下,韓國內政修明,國成康之治,并制造了‘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的韓國強弩及“當敵則斬堅甲鐵幕“的韓國利劍。
以王詡觀之,申不害必然會指韓國攻伐了鄭國以吞鄭國之地彌補國資源不足的缺陷,于其后繼魏國成為七國之首。
然而王詡認為,這韓國因地處中原,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在吞并了鄭國之后便完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依舊是七國之中最的一個,偏這因為強弩利劍之因,如今的韓國國人失去了尚武之心,便是有兵家大能相助再想有所突破亦是難矣,以其為選擇更為不智。
隨后王詡再一一的對楚、燕、趙、三國進行了考量,楚國因封君貴戚吸食國力而終有一發展極限難以成就天下一統的大業,燕國因其地處險惡寒冷而缺乏資源,趙國因王室數次內亂陷入怪圈而難有發展的時間,這三國盡皆為王詡所棄。
最后只剩下目前最為貧困最為弱的秦國了。
政治方面,在周王東遷之后,秦國就主要負責應對西邊的游牧民族,戎狄甚強,秦國初年一直在掙扎中生存,但是在不斷的戰斗中,秦國逐漸強大,到秦穆公時期,西邊的戎狄大多平定,這才開始圖謀中原,兩度扶植晉國國君復位,又一度戰勝晉國,獲得霸主之位,雖然秦穆公之后秦國日衰,但是秦國的大國地位已經完確立下來了。
文化方面及軍事方面,秦國處于西陲,常年和西邊的游牧民族打交道,而和中原諸侯接觸不多,民風近似西邊的戎狄,和深受注重禮儀的中原文化不盡相同,相對中原諸國,秦國人大都淳樸,善戰,注重實際,雖然這樣的民風對于處于戰爭時期的國家來,尤其適合變法。
秦國的地理位置,秦國立國西邊,周王遷都后舊都附近的土地基屬于秦國控制,但是總體上秦國還是遠離中原,尤其是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阻擋著秦國東進的腳步,所以雖然秦國在秦穆公時期一度戰勝晉國,但是總體上秦國一直處于弱勢,不能進入中原爭奪霸權。但是等到了戰國時期,這一反而成了優勢。因為進入不了中原,秦國就一直專心經營西陲,戰國初年滅了巴蜀后,秦國已經沒有后顧之憂,可以一線作戰。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