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一個中午,烈日當空,萬里無云,長安城依舊熙熙攘攘,專利局外,便裝侍衛(wèi)正在警戒,專利局里專利展示實驗室,幾乎擠滿了人。
實驗室被屏風隔成“卅”字,也就是中間位置被屏風隔成了八個隔間,每個隔間里都擺著高腳桌、高腳椅,桌子上放著電路裝置,椅子上坐著電報收發(fā)員。
又有一些人在隔間里來回轉悠,手里拿著一條條電線,似乎是在接線。
掛在墻上的掛鐘,指針走到十二點十分,身著便服的宇文溫看了看手中懷表,又看向這些隔間。
他一副睡眠不足的模樣,不是因為昨晚“鏖戰(zhàn)”過度,而是因為單純的睡不著:今天的實驗太重要了,一想到結果若是真的,他哪里能睡著。
大半個月前,他得知一個消息:有人在益州專利分局申請專利,其內容,是一種新式電報通信技術。
專利申請人稱,自己發(fā)明了一種新式電報通信技術,其性能特點有兩個:其一,可以實現一條線路內兩點之間同時發(fā)報、收報。
第二,一條線路上,連兩端一起算,可以有十二個收發(fā)點,各點之間可以同時相互收發(fā)電報,互不干擾。
以上性能,不受電報線路長短影響,即便是長達數百甚至上千里的電報線,都沒有問題,而且線路簡單,直接利用現有電報線路就行。
這樣的發(fā)明對于宇文溫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但益州專利分局已經確認了這項專利技術的有效性。
所以,當時宇文溫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立刻派人去益州,把那個“不正常人類”抓起來。
沒錯,只有“不正常人類”,才能實現這樣的技術突破。
但宇文溫很快改變了主意,他要親眼看看,這技術到底是怎么回事,而現在,見證“奇跡”的時候快到了。
宇文溫喝了一杯茶,坐回座位,此時,他的位置在實驗室大廳一角,一個用屏風圍起來的“包廂”,片刻,拿起手中的資料,再次看起來。
這是技術申請人親自寫的技術介紹,對其發(fā)明的新式電報技術進行了詳細的解釋,還配有電路圖。
技術申請人,目前求學于益州州學,也就是有名的“石室精舍”,一直鉆研“電學”,也研究電報,所以寫出來的技術介紹其行文及用詞十分“規(guī)范”。
宇文溫穩(wěn)了穩(wěn)心神,認真看起來。
現有的電報通信,靠著發(fā)報端的開關,和收報端的電磁鐵,以直流電為載體,實現信息的傳遞,是為直流電電報。
這樣的通信原理,決定了一條電報線路內,只能一方發(fā)、一方收,無法實現兩方同時收發(fā)電報。
為什么?
因為直流電的特性限制。
電流分為直流電和交流電,這是當今電學的基礎知識,直流電是指大小和方向都不隨時間而變化的電流,而交流電是指大小和方向都隨時間做周期性變化的電流。
這就意味著,直流電的電信號,從電學角度來看都是一模一樣的,而交流電的電信號,卻可以因為其頻率的不同,各有不同。
所以,想要實現電報線路的一線多路通信,讓一條線上的多點實現相互間的同時收發(fā),必須依靠不通頻率的交流電來傳遞電報信號。
其通信原理是什么呢?
是交流電的特性:不同頻率的交流電,在交流電路里彼此獨立,互不干擾。
就像一條獨木橋,雖然只能容一人通過,可當人和人之間是相互透明的,那么這些人,就可以同時通過獨木橋而不會發(fā)生擁堵。
這通信原理,是技術申請人提出的,所以對方的電報通信技術,不是以直流電為載體,而是依靠交流電,是交流電電報。
這段時間,宇文溫和技術人員對此項新技術進行研究,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首先,用交流電來傳遞電報信號,會遇到一個大問題:電磁鐵。
由直流電驅動的電磁鐵,和由交流電驅動的電磁鐵,“工作狀態(tài)”完全不同。
如果有一只非常靈敏的小磁針,將其它放在通電的直流電池鐵旁,那么這只小磁針會固定在一個方向上。
而在通電的交流電磁鐵旁,這只小磁針會不斷地改變方向,轉個不停。
原因就是直流電的方向恒定,所以直流電磁鐵的磁場方向恒定,交流電磁鐵恰恰相反。
所以,交流電磁鐵無法讓銜鐵處于簡單的“開”、“合”狀態(tài),而是處于瘋狂搖頭狀態(tài),根本就無法在紙帶上實現有效記錄。
交流電電報技術,宇文溫的技術人員已經研究多年,卻無法突破,所以放棄了。
可是,新式電報技術的申請人,說自己克服了這個技術障礙。
辦法有兩個,第一個,宇文溫倒是早就知道:把交流電變成直流電。
新式電報技術,要用到直流電和交流電的相互轉換:發(fā)報端發(fā)出直流電信號,然后轉變成交流電在線路里傳輸,到了收報端,轉變成直流電,帶動電磁鐵,在紙帶上留下“點”、“劃”。
要實現這樣的構思,必須借助特殊電路或者裝置:將直流電變成交流電,需要“逆變器”,將交流電變成直流電,需要“整流器”,這兩個電器元件早就已經“誕生”。
一條電報線上的數個發(fā)報端,可以靠“逆變器”將各自發(fā)出的直流電信號,轉變成不同頻率的交流電信號,一起“行走”在線路里。
但問題隨后而來:接收端如何從電路里那“熙熙攘攘”的電流中,“過濾”掉不需要的“糟粕”,留下自己想要的特定頻率交流電?
這就需要一個能夠“識別”特定頻率交流電的“電流過濾器”來把關,讓特定頻率的交流電“通過關門”,進入整流器,變成直流電,帶動電磁鐵,然后在紙帶上留下“點”、“劃”。
所以,辦法之二,就是收報端靠“電流過濾器”,獲取特定頻率的交流電信號。
這種“電流過濾器”,宇文溫的技術人員研究了十幾年,卻死活都研制不出來。
現在,新式電報技術的申請人,說自己發(fā)明了關鍵的“電流過濾器”,實現了交流電電報通信。
也就是說,對方的新發(fā)明,最關鍵一點就在于這個“電流過濾器”上。
申請人將這個技術披上了道家學說色彩,美其名曰為“太極玄功”。
在其看來,直流電有正負極,是為“兩儀”,交流電沒有正負極,或者說是正負極相互交換,宛若陰陽魚,所以是“太極”。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是易經上的內容,而這個申請人的“太極玄功”,其神通就是將“太極”和“兩儀”相互切換,將電報信號傳向四方,毫無障礙。
此人以一己之力,突破了許多人努力二十余年都無法突破的技術難關。
這是一位了不起的“土生”科學家,值得敬佩。
宇文溫如是想,將資料合上,然后盯著封面上的署名,目不轉睛。
專利申請人:袁天罡。
他看向大廳中央,看著那個忙碌的身影,不知該說什么。
你不去相面、算命、推演未來,卻轉行研究起電學,如此不務正業(yè),不怕遭天譴么?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