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甚至對忠義郡王父女也頗有煩言,當初也是他故意向朝廷上書,變相指責孝賢皇后,惹出一場事端來。只是由于忠義郡王虞允文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太高,他還不太敢公開貶低,只是說虞允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過于的執著了。
其他的三個影響力較大的學派卻都支持朝廷變革,希望大宋能恢復中原,極力主張抗金。在對金關系上,陳亮是最堅決的主戰派,提出:“江南不必憂,和議不必守,虜人(金朝)不足畏,書生之論不足憑”的四不主張,在民間的影響力頗大。
但理學在朝廷中的影響力,卻是其他三個學派所無法相比的。理學對外的思路,與一直掌控著朝廷大權的主和一派正好合拍,都是堅持偏安、反對變革。這也就是不少大臣并不支持理學的學術思想,但卻仍然會支持理學為儒學之的重要原因。
朱熹和陳亮的辯論在京師臨安的太學之中舉行,吸引了士林之人的眼光。他們二人原本還是至友,后來因為雙方在學術和實務中的分歧日益加大,最后才成了對手。此次辯論,還是他們分道揚鑣之后第一次見面。
連大金和西夏的使節也要求參加,皇太子周復直接告訴他們,由于幾十年的戰爭所遺留的創傷尚未撫平,此次爭辯勢必會涉及金宋兩國、西夏和大宋之間的關系,陳亮又是代表著堅決抗金的一派,只怕到時火藥味兒會很濃。
聽了皇太子的話,金、夏使節只得放棄前去旁聽辯論的要求。實際上他們心中也有數,大宋朝野要求收復失地的呼聲一直未斷,而大金徹底滅亡宋朝的叫囂也從未真正停止過,完全靠雙方實力的危險平衡才保住的和平局面,到底能持續多久,只怕誰也不敢下定論。
此次辯論也正是因為涉及了比較敏感的金宋關系,故而沒有公開進行,到底辯論的結果如何,外界也不知曉。
只是,自從此次辯論之后,朱熹放下了自己一直以來反對變革和北伐的意見,不再在講學中提及關于金宋關系的任何見解;陳亮在這之后也沒有再如過去一樣的狂放,而是應皇太子之詔,成為了參與組建樞密院參謀機構的辛棄疾副手,開始正式參與朝政。
朝廷并未對此次學術論戰給出個明確的結論,只是明令:今后省試和殿試依據傳統的儒家經典,不再固定一個或幾個學派的學說,參加考試的學子們可以盡管揮,只要你能言之成據即可。
對于原來高宗趙構時期“樹理學、打壓其他學派”的做法,皇太子周復很是不以為然,因為他覺得學術之爭靠的就是辯論,道理越辯越明,用權力去壓服或是認定,根本沒什么意義。
只要是在正常的學術討論范圍內,大家盡管暢所欲言、百家爭鳴,學說應該是可以兼容并蓄、共同展的。對于各派之間的互相攻擊,朝廷反而應該進行制止。
皇太子為原來被奸相蔡京等人列為“罪臣”的北宋名家蘇軾的文集作序,并贊揚其為人、學風,隨后奏請天子周康,追謚蘇軾“文忠”、其弟蘇轍“文定”,追贈蘇軾為太師,支持他所創立的蘇氏蜀學重新興起。
此次辯論對大宋朝廷是個收攏人才的好機會,原本一些為了各種各樣原因不愿意出仕的有才之人,此時大都來到了京師臨安。
皇太子正式下旨召愿意留在朝中任職的賢才從政,一大批在民間素有名望,卻因為科舉等原因無法入仕的賢才進入朝廷。雖然他們暫時擔任的都是一些閑職或低級的職務,卻為后面官制的變革準備了可供選擇的人才。
本來在朝野彌漫著的死摳儒家經典,蔑視實務、農商的空氣漸漸散去,空談性理的所謂“清談君子”沒有了市場。
借著臨安雜術講座火爆的盛況,皇太子隨即宣布:在京師臨安設立國家級別的臨安公學,該學校專門負責教授“雜術”。一般學子只要能通過臨安公學的入學考試,就可以進入學校學習,在學習期間待遇和太學、國子監、臨安武校學員待遇相同。朝廷及各地官府與雜術相關的官吏在升職之時,都要到臨安公學接受培訓。
臨安公學從此成為了大宋科學技術的集中之地,無數從它這里畢業的學子把各種各樣的知識傳播開來。之后,在它基礎上設立的臨安公學院成為了大宋先進技術的研究核心,尤其是軍事技術。
金和西夏、西方吐蕃各部都想得到臨安公學院的研究成果,環繞著臨安公學院也成為各國探子們斗智斗勇的舞臺。
隨后一年左右的時間里,軍隊中的軍制改革進行的較為順利,中央的整個軍事體制改革也提上了日程,這是大家爭議較大的一塊。
自高宗收取兵權以來,軍隊由朝廷掌握,又基本回到了原宋朝的舊體制上,高級將領無法直接領兵,一遇戰事,所有大臣都有權參與討論,決定領兵大將、軍事決策權,然后由皇帝決定。這種制度的好處,是徹底消滅了將領擁兵對皇權的威脅,也使得權責明確,可以保證軍隊的后勤供應和軍事技術的展;弊端也很明顯,“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讓將領如何指揮?這樣的軍隊很難有戰斗力。
尤其是遇上沒什么軍事素養又喜歡干預軍務的皇帝和文臣,有時,甚至以沒有軍事經驗的文臣和士家子弟領軍打仗,這仗就沒辦法打了!
經過此次調整,兵部成為處理日常事務、人事、后勤的機構,沒有對軍隊的直接管理權;設元帥府,高級將領平時在元帥府任職,管理軍隊的訓練和調動,方便將領熟悉各支部隊的特點,戰時元帥府節制諸軍、統一全**事戰略指揮,但不得干涉政務;樞密院最終成了專門的參謀機構,負責平時的情報、戰事的建議,對軍事指揮有制衡之權。
調兵權還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一旦指派了高級將領擔任戰場的指揮官,同樣派出謀士團作為協助,戰場指揮權從此下放到負責指揮的將領手中,不再由皇帝干預。
宰相和中樞官員平時可以通過兵部任命、罷免將領、各級軍事官員,制定軍事法規來調整軍務,但不能干涉具體的軍事指揮,徹底取消了文官對戰事進程的干預。
在宋朝原來已經制定的《賞罰格條》基礎上,再由朝廷制定全面的軍法,保證軍隊訓練和后勤,以打造一支既忠于國家,又可以決勝疆場的軍隊。
最后,太子周復決定:在兵部設軍法司,各部的軍法官員由兵部直接派出,他們的升遷由兵部考核,各級將領不得干涉,下一級軍法官向上一級負責。軍法官在各軍中都有著絕對的權威,依軍法處置將士,就連主將也不得干涉;但一旦他們徇私枉法、或是處置錯誤,也得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臨安武校下面,恢復仁宗、神宗時曾經設立中央和各府兩級武學,實行“武舉”、“御試”等制度,培養各級將領。未來將領、謀士、士兵也由各地方武學按兵部所定的標準負責選用,一旦進入軍隊,可以保證得到穩定的軍餉用于養家,立功后也能得到較為豐厚的賞賜,以此逐步改變軍人被過度輕視的傳統。
在上述基礎上,改變整個官方關于軍事的工場,所有關于軍事的工場都轉由兵部控制,工場中的工匠身份提高,不再屬于賤民,立下功勞的工匠也有可能得到朝廷所賜的官身。而且,兵部有權調用擁有新技術的工匠。
另外,在臨安公學中設立臨安公學院,加強對宋朝相對領先技術的管理,以保證火器等制作方法不為外人獲取,并規定敢于泄露者死!
利用設立臨安公學院的機會,皇太子周復還把自己長姐趙姬的駙馬王守成任命為公學院的副學政。)
按大宋歷來的嚴規,駙馬不得干政,這也導致了有志進入朝堂的才學之士不愿意成為駙馬。
王守成當初是因為家世的關系,依禮被選為長公主趙姬的駙馬,從此就再也無法從政。好在他與一般人有所不同,他喜歡的是雜學中的火器制造,這也是因為家傳,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年兵部制造司的主事官員。在火器上,王守成堪稱是當代大師一級的人物。
周復早就知道長公主駙馬的能耐,借此機會,讓他以副職主持臨安公學院,既不會引人注目,也可以讓他有揮才干的機會。
喜歡進諫的文官大都是儒生出身,他們不會留意、也不會瞧得起專門教雜學的臨安公學,更不會去關心在他們眼中屬于皇太子周復無聊才搞出來的臨安公學院,自然不會對長公主駙馬出仕說三道四。
長公主趙姬卻因此十分感激自己的二弟,她與駙馬感情深厚,一直因為丈夫由于自己的原故不能任職而覺得愧對了夫婿。如今弟弟能夠不依舊規,讓丈夫有揮才干的機會,自是再三囑咐丈夫要好生為大宋出力。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