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送走了梅殷,馬上讓常瑞江去把文,和寶慶她們三個叫過來。 更新最快
前兩天允答應抱琴親自給文開蒙,后來想著既然如此那就把寶慶她們三個叫過來一起上學吧,所以第二天和熙瑤了。
熙瑤當然是不會反對的,上午和她了,下午四個桌子都打好了送到了干清宮。
但是前兩天不知道怎么回事,允覺得事情特多,一直沒有抽出時間來,直到今天才有空。
王喜指示宦官把東西都擺出來。沒等一會兒,四個孩子來了。
寶慶走進來,笑著對允道:“大侄子,你要教我們讀書嗎?”
允聽到她的稱唿,頓時覺得頭大,他已經預感到,要是今日的講課不成功,寶慶會是最大問題。
事實果然是與允預料的一樣。寶慶在課堂上總是打斷允話,又不時提一些與課堂上無關的問題,并且發散思維要和敏兒等人話。思齊和文自然是不會和她話的;敏兒一開始也不和她話,但是后邊也忍不住了。
允又不好當著寶慶的面責罰敏兒,更不能責罰寶慶,所以一個時辰就耽誤過去了。
期間寧國公主來了一趟請求與梅殷一起去滁州,允沒有多想就答應了。
晚上允帶著文來到承干宮。隨口和抱琴提起今天下午給他們開蒙的事情來。
抱琴當然對于寶慶不滿,但是一個孩子,她也沒法和人家計較。還得做出不在意的表情來寬慰允。
第二天下午,允再次召集幾位朋友來開蒙。允今日來已經做好與寶慶長期抗戰的準備了,但是今日寶慶的母親張美人來了。
張美人見到允之后馬上就給允行禮,并且道:“陛下,寶慶年紀不懂事,請不要和她計較。”然后跪倒地上扣頭不止。
昨日張美人來是不知道這件事情的。她知道寶慶在西六宮外和敏兒、思齊一起玩鬧的事情,但是既然熙瑤也沒有找過她,并且在她看來公主捉弄幾個下人也不算什么,所以也只是稍微幾句拉倒。
但是昨日晚上寶慶睡下以后,張美人偶爾聽到服侍寶慶的宮女起今日的事情,大驚。第二天早上寶慶剛剛起床,衣服都沒有穿好,張美人就進來教訓寶慶。
張美人當時是真的非常生氣。捉弄下人就算了,破壞點兒東西只要允不計較也沒什么,但是在允啟蒙的時候搗亂,抱琴還不恨死她?就是熙瑤也是不會高興的。
寶慶是挨了這輩子的頭一次打,哭得驚天動地的,好在打之前張美人緊閉房門,所以其他宮殿的人沒有聽到。
打完了,張美人又和寶慶講道理,然后中午給她收拾一下,下午帶著來到了干清宮。
允見到扣頭不止的張美人,就是到是怎么回事了。允笑道:“張太妃(尊稱),寶慶年紀還,朕是不在意的。太妃快起來吧。”
張美人道:“就算陛下不計較,臣妾也是要請罪的。”
允又和她了半天,張美人才站起來,又私底下囑托了寶慶幾句,然后才回自己的寢宮。
今日開蒙,寶慶十分老實的坐在自己的蒲團上,一句話也沒有。允也知道原因,所以也不話。
允決定把昨日過的再一遍。允道:“咱們先把《三字經》讀一遍。我讀一句,你們跟一句。人之初,性善。”
四個道:“人之初,性善。”
“性相近,習相遠。”
“性相近,習相遠。”
……
讀完了一遍,允道:“今天我來講解一下。”
“……,然后下一句。孟母你們知道是什么人嗎?舉手回答。”
思齊舉手道:“舅舅,我知道,是孟子的母親。”
允道:“對,思齊真是不錯。昔孟母,擇鄰處。這兩句是一個典故,講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的父親在他年幼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仉氏不再結婚。孟子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集市。……,他們又搬家至屠場附近。……,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的媽媽滿意地:“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于是就居住在了這個地方。”
允問下邊的四個道:“這下子記住了這兩句了嗎?”
敏兒爭著道:“原來這兩句是這個意思啊,我記住了:昔孟母,擇鄰處。”其他三人也點頭道:“記住了:昔孟母,擇鄰處。”
允又夸贊了他們一句。
然后允又講解了后邊兩句,并且把‘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四句也講解了一遍。
然后因為允講解的很慢,半個時辰就過去了。允覺得這么的孩兒學太多了不好,就到:“今日就到這里吧。”
敏兒第一個站起來道:“那父親,我們回去了。”
允道:“嗯,你們回去吧。”
敏兒拉著寶慶和思齊走了。
允又拿出東西來寫寫算算,等到快吃飯了,才帶著文來到抱琴的承干宮。
第二天下了朝,允對所有的輔官和幾位中書舍人道:“朕打算給皇長子文,還有兩位公主開蒙,要找一名先生。”
“朕對于開蒙的先生是有要求的,必須是對孩子非常有耐心,并且對于《三字經》等經典書籍十分熟悉,能夠把詞句深入淺出的講解出來的。”
“還有,要能讓孩子感覺親切的,不能是面相兇惡地。……”
“人推薦上來了,朕要親自當面試一試。讓他當著朕的面給皇子皇女講學,不合朕意的不取。”
“只要符合了以上要求,不論是否有功名,不論年紀大,朕一律接受。”
下邊的人面面相覷。一開始允了給皇子、公主找開蒙的先生,大家都是十分的高興。現在只是給皇長子、公主講學,要是皇帝欣賞,將來教導皇太子也是名正言順的。
他們正想著把自己知道的認為適合教學的人推薦上去,就聽到了允的一大堆要求,然后就不知道是不是要推薦自己的朋友了。
方孝孺道:“陛下,不論功名、不論年紀,臣等都明白,但是為何還有其他要求?”
允道:“我皇家的孩子,不論男女,都不必為科舉而努力,讀書只為明理。”
“要想明理,就要不僅對于書的內容記下來,更要知道書中寫的文字是什么意思。”
“但是又不需要一字一句的摳這些話的意思,能知道圣人想要明白一個什么道理就行了。所以要求對于《三字經》等經典書籍十分熟悉,能夠把詞句深入淺出的講解出來的。”
“孩子嘛,剛剛讀書肯定有很多的問題要問,這時自然而然發生的,也并不是對于圣人的話的懷疑。這時候,就需要先生耐心的解答,并且不能付敷衍了事,并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亂回答。”
“另外,之所以要讓孩子覺得面相親切的,是因為面對著害怕的人,他們往往不愿問出自己的問題。請先生教孩子讀書,不是為了求一個心理安慰,而是真的要讓孩子明理,所以若是不成,還不如不請。”
“要找不卑不亢的人,是因為我家畢竟是皇家,很多人都懷著害怕或者巴結的念頭。不管是巴結還是害怕,都不易教好。要不是怕不好保密,我都想讓他們去民間的私塾讀書。”
允又絮絮叨叨的了許多。等著允完了,方孝孺沉吟片刻道:“陛下此言,深得圣人使人讀書的真意,若是天下之人都能夠如陛下一般讀書,則天下皆是明理之人了。”言罷,方孝孺一揖到底。
方孝孺是當世大儒,得他這樣稱贊,饒是允也不禁有些得意。但是沒想到方孝孺起來以后馬上又道:“陛下即知讀書目的如此,為何還要行科舉?”
“就算要行科舉,為何行八股文,專以朱子(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正解?朱子雖為儒學大家,但是其意未必和孔圣人的意。”方孝孺是真的尊崇周禮,并且主張遵循孔子的意。而周代明顯是沒有科舉制的,所以他會這樣。
還能有什么理由?其實就是要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嘛。不過允雖然也有自己要推行的思想,但是并不是,或者并不完是朱熹的思想。朱熹思想中也有好的地方,重合是正常的。
所以允道:“朕已知之。待朕有空之時,與眾卿商討。”然后不等他們再其他的話,轉到自己的正題,道:“眾卿若是有合朕剛才所的先生,推薦給朕。”
然后馬上又開始分折子處理朝政,讓還有話的方孝孺只能退回去了。(未完待續。。)r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