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行一聽就知道這是一個好東西:“這種火器確實很妙,在敵軍沖鋒的時候先發射一陣彈丸,即使打不死幾個人也能使得他們的沖鋒陣型混亂一些,隨后又可以拿著當做鐵棍使用,可謂一舉兩得。 X”
但隨即有些擔心:“這樣的一支三眼火銃耗費的鐵恐怕不少,朝廷能長久支應的住么?”
“這不必擔心。”允說道。只要不向南宋那樣連續幾十年打規模巨大的大仗,開了市舶司又有商稅補充的大明還負擔得起這些錢。至于消耗鐵,他正愁現在鐵消耗量太少引動不起工業發展呢。
“正好今日是休沐日,朕就親自帶你過去視察這兩個衛所一番。”允又道。
“是,官家。”曹行答應一聲,就要跟隨允一起出宮。可三個小皇子也跟著一起走出了乾清宮。
待走到乾清門的時候,曹行回頭一看三個皇子仍舊跟在身后,又注意到他們的衣服并非是皇室常穿的衣服,頓時大吃一驚:“陛下,這可是要帶著三位皇子一起出宮?”
“確實如此。”允也沒有隱瞞自己的意思。
“陛下,三位皇子雖然聰慧,但年歲尚幼,貿然帶去衛所肅殺之地,臣以為不太妥當。”曹行馬上說道。
“叫官家。”允又道:“正是因為他們年歲還小,所以要帶著出宮去衛所看一看。小孩時候的想法還未定型,趁著這個時候讓他們見到威武雄壯的大明將士從而喜歡軍事,總比等他們再大幾歲被文官教了一腦門子重文輕武的想法后再矯正要容易得多。”
“可是,幾位皇子年歲畢竟太小了。”曹行對允的想法當然很贊成,他是武將嘛,當然喜歡向著武將的做法。但他們的年紀還是太小了,萬一被軍中肅殺的氣氛嚇到怎么辦。
允卻不在意他的擔心:“這有什么嚇人的。朕意已決此事不必再議。”
曹行拗不過他,只能在心里暗自盼望三個皇子膽子大一些。
出了宮,文垣他們三人上了車,允與曹行帶著侍衛騎馬,前往府軍左右衛的駐地。不過允特意吩咐一名侍衛幾句話,這侍衛聽過后躬身應諾,沒有與允走同一條道路,騎著馬去了其他地方。
不一會兒一行人來到府軍右衛的駐地,允遠遠的下了馬,吩咐三個孩子先在車上待著,自己與曹行帶領幾個侍衛向這邊走過來。
才走了幾步,就聽營地內傳來喊殺聲,隨即又有如同雷鳴般的聲音響起,允點點頭,自言自語道:“宋不錯,現下日頭挺高,還在如此操練將士。”
他正自己說著,就聽前面傳來聲音:“不知這位大人前來我們府軍右衛有何要事?”他抬頭看去,就見到一個身穿大明將士紅色戰襖的人站在面前,恭敬的問道。這人不傻,允雖然沒有穿官服,但這派頭一看就是大人物,年紀又輕,多半是勛貴世家在軍中有個差事的子弟,可不敢得罪。
允隨口答道:“奉陛下的命令,有事要吩咐府軍右衛指揮使宋。”他示意陳立杰向這人展示自己的侍衛腰牌。
這人驗過腰牌,有些疑惑:‘若都是侍衛,這領頭的人為何如此有派頭?若此人不是侍衛,那是什么身份能夠帶領侍衛前來對指揮使大人傳話?’
他想了想覺得也只有某位王爺才能如此了,于是態度更加恭敬,帶著他走進營地內。
允走進營地,就見到校場上面煙塵滾滾,喊聲震天,從煙塵中顯現出將士們身影,手里拿著武器排著整齊的隊列,不時呼喊著口號向前走著。允一邊跟著這人走著一邊仔細打量校場上的將士,不時點頭或自言自語一番。
不一會兒一行人走到校場的高臺下,領路之人正要帶領他們走上去面見宋,忽然允伸手攔下他,說道:“叫宋下來見我。”
這人面色一變,但想著他大約是位王爺這樣吩咐倒也使得,答應一聲通傳去了。允就站在下面,看著正在演練的將士。
宋正在高臺上觀看將士操練,不時對身旁的人吩咐幾句,忽然聽到守門的士兵說有皇上派來的人有事要吩咐他,派頭也很大讓他下去見面,頓時有些好奇:皇上到底是派了什么人前來傳話?不可能是侍衛,他們可不敢這樣吩咐。但也絕對不可能是門子說的什么王爺。皇上雖然對藩王們很好,但對他們在中樞碰觸權力還是很忌諱的,絕不可能派一個王爺過來。
不過不管到底是何人。宋也只能先下去看看。他吩咐指揮同知一聲,就帶著兩個護衛走了下來,隨后就見到了正在校場旁張望的允。
宋一驚:‘陛下怎么忽然來我府軍右衛了?’但腳下絲毫不停,匆忙走到允身邊跪下說道:“臣宋見過陛下。”
待行禮完畢宋站在允身邊,允指著校場笑道:“宋卿,你很好。朕知道在朕離京這些日子京城衛所的操練多有些懈怠,即使朕回京了也不過是稍微緊了兩天,見朕忙的腳不沾地也沒有提到衛所之事就又懈怠下去了。”說道這里,允冷笑道:“以為朕不知道呢。”
宋聽了這話心里一驚:這是又要整頓上直衛的節奏啊。自從允繼位已來,雖然上直衛的待遇提升很快,但已經整頓過兩次了,這是又要整頓第三次,頻率也太高了些。
允可不知道宋已經想到了這么多,并且他其實沒有大規模整頓的意思。對帖木兒之戰上直衛肯定是主力,現在大規模整頓會削弱他們的戰斗力,允可不會做這樣的事情。他只是打算稍微警告一下,同時用撤換府軍左衛指揮使為曹行的做法殺雞給猴看,讓其他人收斂。
不過這些話與宋也說不著,他吩咐侍衛將三個孩子帶進來,自己則對宋說道:“宋卿,現下府軍右衛換了多少火器了?騎兵可已經裁撤了?”
“啟稟陛下,依照陛下的意思,工部與內官監都是先盡力滿足一個衛所所需的火器后再向下一個衛所供應,之前不過是稍微發幾個火器讓大家看看而已。本衛的兩個騎兵千戶也都尚存。”
“正好。朕欲在上直衛增設騎兵,想來想去,宋卿與曹卿都是善用騎兵之人,所以要讓你們二人統領這支兵。”允笑道。他隨即說了自己對兩個騎兵衛的構想。
與曹行猜想的不同,雖然這兩個衛的將士會全員裝備馬匹,但并不會全部都變成騎兵。一者,就像曹行所說,那么多優良馬匹不好找;二者,這兩個衛所的將士之前不是騎兵的占多數,從現在開始練也來不及了,從其他衛所將騎兵調過來一時之間也難以形成配合默契。雖然以后會將騎兵統一到一支部隊,但現在不會這樣改革。
依照允的構想,府軍左右衛會各有四個騎兵千戶,作為真正的騎兵,依照他與曹行鼓搗的操練之法進行訓練;其余的六個千戶則作為騎馬步兵,無論從裝備到服飾都和火器步兵一樣,只是會騎馬,打仗時候以馬匹作為機動工具,抵達作戰地點后下馬步戰。其它九個上直衛,包括擬定為炮兵衛的虎賁左衛都會仍舊保留一個單獨的騎兵千戶。
值得慶幸的是,上直衛作為皇上的直屬衛所,馬匹的裝備比例比一般衛所要高得多,會騎馬的將士也多不少,雖然大多不怎么熟練但也比從一張白紙開始練習要容易。
曹行聽了允的話情緒有些低落。他本以為會組建一支純騎兵部隊,但誰知是這種半騎兵部隊;不過宋卻微微頷首。騎兵沒那么好訓練,沒有五六年的功夫是出不來一支精銳騎兵的,而對帖木兒的戰爭不過是這二年,若是真的改為全騎兵那府軍左右衛上不了戰場了。
但曹行低落了一會兒也重新振作起來。即使只是半騎兵也無妨,一共八個騎兵千戶他會奮力訓練,將他們訓練成為天下最精銳的騎兵!
之后他們又說了一陣如何對這些騎兵訓練之事。這時允單獨派出的侍衛也已經來了,手里捧著一件怪模怪樣的火器走過來,允一把這火器拿起來,對他們說道:“曹卿,這就是朕構想出來的三眼火銃,讓工部做出一個樣品看看,待會兒試試能不能達到要求;宋卿,你還不知道這是什么火器吧,這是朕構想出來的裝備騎兵的火器,這有三根長管,每一根都能裝填火藥發射彈丸,又能用作貼身近戰的兵器。”說著,允揮舞了幾下,笑道:“不比狼牙棒差吧。”
宋好奇的接過三眼火銃,掂量了一下,說道:“陛下,這確實是好東西,但對將士的要求更高了,首先要會在馬上裝填火藥和彈丸;二來這純鐵的火器比木頭的狼牙棒要重得多,將士們一時半會兒恐怕不能運用自如。”
“也不過就是十幾斤而已,朕都能運用自如,將士們難道就不行?”允說道:“一時半會兒確實不熟悉,但又不是要他們馬上拿著這個上戰場,還有操練的時候。”
宋雖然仍舊有些擔心,但既然皇上如此說了,他也不能推辭,躬身答應。
隨即允要帶著他們去試驗一番這三眼火銃,一回頭見到文垣他們三個已經過來了,見允的目光轉過來趕忙行禮。
允將三眼火銃交給宋,走過去站在他們身旁,指著仍在操練的將士們說道:“文垣、文、文圻,你們看到這府軍右衛的將士操練,感覺如何,可感到了威武雄壯之意?”
“爹爹,嗯,父皇,這么多將士在校場上操練,兒臣,嗯,也不知該怎么形容,只是感覺胸內驀然升起了熱氣,卻又揮灑不出來。”文圻搶先說道。
此時文圻都已經兩眼放光了。他從未見過這么多人一起依照同一個號令整齊劃一的做著動作,這給他的震撼是無以倫比的。
“父皇,兒臣想到了一首古詞來形容這一幕。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文說道。他也頗有些激動。他畢竟大兩歲,平時抱琴又經常灌輸等他長大了在自己的封地如何如何的,此時看著這么多將士不由得想到自己以后指揮千軍萬馬,一個號令將士們莫干不從的的事情。
允聽了他們兩個的回答,又看到他們激動的表情,十分滿意,笑著轉過頭對文垣說道:“文垣覺得如何?”
出乎允預料,文垣想了想說道:“父皇,這操練確實壯麗,但兒臣卻不像大哥與三弟這般激動。兒臣更喜歡讀書。”
允臉色一僵。若僅僅只有前一句還罷了,可還有后一句,這就不太好了。
正愣神間,宋說道:“陛下,臣恭賀陛下。”
“皇長子與皇三子對將士們操練頗有感觸,將來必為大明的藩籬;太子殿下喜好讀書,將來也必是一帶明君。”
在場的幾人聽到這話也馬上躬身說道:“臣恭賀陛下。”
文垣被他們這異口同聲的話嚇了一跳,不禁向后退了一步,不小心踩到了文圻的腳,趕忙又站了回來。
他們這么說,允也不好再說什么,帶著眾人去一處靶場試射了三眼火銃,又試了試近身戰的時候順不順手,有何需要改進之處。
待將這個試制的三眼火銃的優缺點都記錄下來后,允又吩咐宋幾句,離開府軍右衛。
允又帶領曹行來到府軍左衛。府軍左衛原來的指揮使在上直衛所有指揮使中表現的最差,正好拿來作為給猴看的雞,被允當場免職,開缺回家,任命曹行為指揮使。至于其他的,就是曹行自己的事情了。rw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