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八月時,總兵官杜松仍然沒有出關,出師的日期仍無消息。根據兵部八月份的報告:援遼兵馬只有宣大、山西兩鎮已經起程,其他各路兵馬都還沒有籌辦。
為了約束李如柏、杜松、馬林、劉綎等武將,萬歷皇帝特賜楊鎬尚方寶劍,總兵以下不用命者可當場軍法從事。
鑒于遼東軍情緊急,事務繁多,要楊鎬專以撻伐,又以周永chun為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讓楊鎬駐遼陽,周永chun駐廣寧,輔佐經略楊鎬調度軍事物資。”
“俺看這些將領太老了,還不如任命俺為總兵,保證四個月內趕赴遼東。”
“俺看是不如說將領太老,不如說,這幫老頭子的手下,這幫鳥人吞吞吐吐,根本就不想打仗,害怕打仗!
有些家丁打了一個勝仗,自視甚高,紛紛發表高見。
“到了十二月,各地援軍以及遼東軍、朝鮮援軍云集遼東。
可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所集結的官兵,經過楊鎬查點,報告給皇帝陛下的結果是:各地所調的兵馬,僅僅馬林所部經過了挑選,其他各路都是老弱不堪的兵卒,不能參戰。
皇帝陛下不得不再下嚴旨:命令各地督撫各官,必須嚴令各鎮、道等官員,務必挑選精兵良馬,指定由現任官員統領,以期抵達遼邊。如果仍然像以前那樣以老弱充數,不經選拔,且逗留不進的話,將從重處置。
軍事準備工作一直拖后腿,總兵官劉綎曾在四川任事,很得川兵的信賴,他對川貴兵的戰斗力,極有信心。因此屢次申請征調川兵。
然而兵部總是不予急辦,致使劉綎遲遲不能出關。為此,劉綎公開說道:要俺出關,必須等待川兵,若是有川兵二三萬人,俺可以獨擋奴爾哈赤的軍隊,不用其他路軍助戰。
到了今年二月,各路兵馬,經過九個月的籌辦,終于相繼到位了!
“好笑,調個幾萬人要近一年,比牛還要慢。”
“川兵,聽說很遠,九個月也不奇怪!
“打仗不能沒有軍餉,朝廷為遼東此次大舉增兵,當時國庫空虛,但內庫(皇帝私人錢庫)充裕,皇帝陛下愛錢如命,不肯發。
文臣們只得向南京戶部借支,并刮盡天下庫藏積存。到八月份,軍餉仍然不足,又有人提出挪用田賦稅銀應急,皇帝陛下不肯,因為這里面有他自己的一份。
不得已,戶部尚書李汝華援引征倭、征播州之例,按田畝加派,每畝加三厘五毫,全國的田賦增加了二百余萬。
此時朝議只恐師久餉匱,首輔方從哲、兵部尚書黃嘉善、兵科給事中趙興邦等都不顧邊防實際情況,每天發紅旗催戰。
方從哲寫信促楊鎬急發兵,楊鎬會同薊遼總督汪可受、巡撫周永chun、巡按陳王庭等商議,決定對后金采取分進合擊的戰略戰術。”
“這個作戰方案很像他在朝鮮戰爭用過并遭到失敗的蔚山會戰打法。
其內容就是把麾下的明軍及北關葉赫女真并朝鮮援軍分為四路,從四個方面攻向赫圖阿拉,包圍后金的老巢。四路軍的陣容及主將配備如下:
西路,山海關總兵杜松為主將,部下包括保定總兵王宣、原任總兵趙夢麟左右協助,參將都司游擊有劉遇節、龔念遂、柴國棟、王誥、張大紀、楊欽、汪海龍、楊汝達等。
又以分巡兵備副使張銓監軍,將從沈陽出發,經撫順出關,在二道關會合北路軍,從西面進攻赫圖阿拉。
北路,原任總兵馬林為主將,部下有管開原副總兵事游擊麻巖、管鐵嶺游擊事都司鄭國良、管海州參將事游擊丁碧、原任游擊葛世鳳、管新兵右營原任游擊趙啟楨、中營參將李應選、原任守備江萬chun隸之。
以開原兵備道僉事潘宗顏監督,岫巖通判董爾礪贊理。
北關女真葉赫部派出的二千兵力與此路分道并進,且以慶云管游擊事都司竇永澄監之。
將從三岔兒堡(先為三岔兒堡,后改為靖安堡,最后又改回三岔兒堡)出發,在二道關會合北路軍,從西面進攻赫圖阿拉的北面。
南路,以遼東總兵李如柏為主將,部下有管遼陽副總兵事參將賀世賢、職標下左翼營管游擊事都司張應昌、管義州參將事副總兵李懷忠、總鎮坐營游擊戴光裕、總鎮左翼營游擊王平、總鎮右翼營管游擊事都司馮應魁、武靖營游擊尤世功、西平備御徐成名、加銜都司李克泰、原任游擊吳貢卿、于守志、張昌胤等。
以分守兵備參議閻鳴泰監督,推官鄭之范贊理。按計劃,此路應從鴉鶻關出邊,進攻赫圖阿拉的南面。
東路,以總兵劉綎為主將,所轄管寬甸游擊事都司祖天定、南京六營都司姚國輔、山東管都司事周文、原任副總兵江萬化、叆陽守備徐九思、浙兵營備御周翼明等。
以海蓋兵備副使康應乾監督,以同知黃宗周贊理。朝鮮援軍在都元帥姜弘立、副元帥金景瑞率領下參加此路,并監之以管鎮江游擊事都司喬一琦。此路從涼馬佃出邊,從東南面攻擊赫圖阿拉。
作為整體戰略規劃的一部分,還因遼陽、廣寧為根本重地,則以原任總兵前府僉書官秉忠與遼東都司張承基領兵駐遼陽,以新添總兵李光榮領兵駐廣寧,負責策應兼備蒙古人。又以管屯都司王紹勛總管運各路糧草!
“四路兵出師的具體時間安排是:西路和北路于三月二日到二道關,合營后向后金都城赫圖阿拉進軍。
四路大軍務必在三月三日會師于赫圖阿拉,率先到達戰場的以炮聲為號,傳令各軍,不得有誤。
對于參戰人數,號稱四十七萬大軍,具體兵力眾人說法不一,楊鎬在二月初五日奏報朝廷一切準備就緒時,詳細說明了進軍日期、路線、主副將等人員,唯有一點不涉及出兵人數!
“我軍的總數在九萬上下。四路兵力分配推測如下:杜松所率西路兵力三萬上下,其中有兩千朝鮮鳥銃兵,李如柏所率南路兵力在二萬五千左右;馬林所率北路二萬五千人,劉綎所率東路兵力約在一萬兩千左右。
另有東路的朝鮮軍一萬三千人,葉赫女真原來要求的是一萬,據說只來了二千兵力。因此全部兵力為十萬七千上下。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