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兄弟們元宵節(jié)快樂!非常感謝‘波蘭不眠夜’、‘a(chǎn)helless’的慷慨捧場和月票支持。 23US.更新最快)
山腳下旗幟招展,數(shù)千人分行而列,將這玉皇進(jìn)山地道路部封鎖了起來。在三天之前,圣旨便已上了玉皇,山上宮廷祭祀們此時都在山門之前恭謹(jǐn)?shù)群蛑ヱ{,而一些游客或者山中寺廟道觀的香客百姓則早已被當(dāng)?shù)氐膸妭凃?qū)逐下山。
玉皇這座孤伶伶的高峰,此時數(shù)千人斂聲靜氣,一種壓抑地森嚴(yán)地氣氛籠罩四野,這一切只是為了那一個人,那大宋天下第一人。
太監(jiān)辛石踩上了木格,從大車內(nèi)將略有些疲憊,一身正裝,明黃逼人的皇帝陛下從車內(nèi)扶了出來,趙匡胤站在了車前地平臺上。
沒有人指揮,山腳下數(shù)千人齊唰唰的跪了下去,山呼萬歲。
趙匡胤面色平靜地?fù)]揮手,示意眾人平身,被辛石扶下車后,便很自然地脫離了太監(jiān)的手,雙手負(fù)于身后,向著被修葺一新,白玉映光的山門處走去。
趙光義、盧多遜、沈義倫等文武大臣跟在趙匡胤的身后。周圍自然還有兩百大內(nèi)侍衛(wèi)和十多名太監(jiān)簇?fù)怼?br />
許方義拖后了幾步,平靜地留意著場間的地形局勢。
走到山門之下,那幾位穿著袍子專門主持祭天儀式地皇家祭祀恭敬地向皇帝再次行禮,然后極其諂媚地佝著身子,請陛下移步登上,聆聽天旨。
趙光義在后面看著這一幕,在心底暗自忖道:“在祭天之事上大哥真是家子氣,為了節(jié)省用度,竟然選擇就近在玉皇祭天,而不是去泰山。等王當(dāng)了皇帝,祭天之事自然是要在泰山的。”
趙匡胤卻沒有馬上移步,而是看著華美地山門,溫和笑著道:“朕來祭天確切時間是半個月前定地,你們的反應(yīng)倒是挺快。只是不要太擾民生。一座山門便如此華麗,當(dāng)心華夏衛(wèi)府監(jiān)察司查你們花費了多少銀子。”
那幾位宮廷祭祀面色一窘,一位年齡看起來有七八十歲的白眉老主祭顫著聲音解釋道:“陛下,只是一座山門。峰上其它地方絲毫沒有變過。”
趙匡胤微微一笑道:“如此便好。”
在一旁隨駕的洛陽知州大人付洪亮擦了擦額頭地汗水,心想自己莫要拍馬屁拍到馬腿上,幸虧陛下后面的話語算是溫柔。
…………
…………
玉皇地處中原大地,海拔放在國自然不算什么,但是從地面算起,卻是極高。如果以后世地計量單位來算,足有近兩千米。因峰插天宮、如皇冠而得名,是中原地區(qū)海拔最高處,自古以來便有“中原極”之譽(yù),而在后世也有“綠色心臟”之稱,是中原地區(qū)觀賞云海日出的最佳去處。登上群峰之冠———玉皇,可謂“一覽眾山”,令人大開眼界,嘆為觀止,其自然景觀神秘莫測而又奇幻多變。
而趙匡胤選擇此地為祭天之地,除了夠高之外,還因為玉皇閣位于山,是國地處海拔最高的道教勝地,香火旺盛,靈氣十足。
石階兩側(cè),青草叢生,高樹參天而起,枝葉如綠色地扇遮住了夏日里初起地陽光,隨著山風(fēng)輕舞,就像無數(shù)把扇子,給行走其間地人們帶去絲絲涼意。
或許正是如此清幽美景,才給那些平時上山添香火地百姓們勇氣,讓他們能夠走完這似乎永遠(yuǎn)沒有盡頭的石階。
兩千禁軍布防于玉皇之下,韓虎帶領(lǐng)五百華夏衛(wèi)是第二道防線,布防于半山腰處。兩百名大內(nèi)侍衛(wèi)高手始終警惕地散布在皇帝地四周。只是他們走的不是石階而是山間的路,要更困難一些。
萬級石階著實很考驗人地毅力與精力,百姓們都把這條長長的石階稱為登天梯,只有登上去了,才顯得心誠。
然而今日這行卻是不是百姓去求神。行走在石間的大內(nèi)侍衛(wèi)們還能支撐,就連那些太監(jiān)似乎都還猶有余力,可是禮部尚書和盧多遜這些文臣卻快挺不住了,顧不得在陛下面前丟臉,一個個扶著腰,喘著氣。
趙匡胤雖然四十三歲了,但是自幼練武,這萬級石階當(dāng)然不在他地話下,便是連重氣都沒有喘一聲,趙光義沒有練武,但好在正值壯年,只是微微有些喘氣。
不知道過了多久,一行人終于登上了峰。包括幾名祭祀和幾名文臣都無力地癱軟在地,半晌回不過神來。
趙匡胤嘲笑地看了這些人一眼,卻也懶得責(zé)怪什么,自己一人負(fù)著雙袖走到了玉皇峰地另一邊懸崖邊上,看著崖前的浮云和斜上方地那個日頭,臉色無比平靜,無比喜樂,只因為昨天‘真無’道長去了他大半心病。
只是‘真無’道長所算是否正確,或許還要看今晚。
…………
…………
休息片刻之后,隨行的人員開始安排一應(yīng)儀式。
山最南邊建了一座圓丘狀祀壇,上面裝飾著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最高處又筑一壇,寬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山丁四周筑八角方壇,號“降禪壇”。
按照禮部制定地儀程,皇上首先要在“封祀壇”祀天;然后登,封玉策于“登封壇”;最后在到“降禪壇”祭神,皇帝行初獻(xiàn)禮畢。封禪結(jié)束后要接受群臣朝賀。
玉皇!登封壇!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那是一種怎樣地跡象?
“以外中禮旋,降禪云始,五玉既輯,萬方胥賴。天下之壯觀,王者之業(yè),伏惟大宋太祖皇帝陛下。以天覆之大,的容之厚。”
聲音朗朗。誦奏天之書,一切禮畢。趙匡胤一人步上登封壇,投書于壇內(nèi),文武百官肅立于百尺之外,抬眼望天,橫目望云,朔風(fēng)呼嘯,天下第一人,這才是九五至尊,不知怎么,趙匡胤肅立良久,卻只有孤孤單單高不勝寒地感覺
“宣,晉王近前!”癡癡的望著壇底橫置地玉冊皇表,趙匡胤忽然下令。
壇下地辛石連忙高聲宣旨,峰風(fēng)大,吹得鼻尖有些發(fā)紅地趙光義急步出列,趨至登封壇下。
壇下一條長桌,桌子覆以七尺黃絹,案上放著一方玉碟,旁邊還有一枝筆,天子如果有什么私人地愿望想要禱告于上蒼,可以在玉碟上寫下,然后投入登封壇,一同密封于玉皇之巔。
趙匡胤步下登封壇,他的鼻尖也凍地通紅,臉色有些發(fā)白,不過氣色卻非常好,他走到長桌前,道:“二弟,近前執(zhí)筆!”
文武臣僚和侍衛(wèi)太監(jiān)們在遠(yuǎn)近看著,卻不知道玉碟上刻些甚么
手指輕輕撫上光滑地玉石封面,趙匡胤緩緩翻開金絲拴系地玉碟,微笑道:“二弟,你來看。”
“臣弟遵旨!”趙光義拱手上前,執(zhí)筆伺候。
不多時,他閃目望去,那玉碟上一行行地,已是金燦燦的大字:朕之天下繼承于前朝周世宗,千鈞于朕肩,誠惶誠恐,勵精圖治。革弊政、興工商,鎮(zhèn)佞妄,文治之行,洋洋灑灑,豈止萬言。朕事天以禮,立身以義,事親以孝,育民以仁。唯愿四守之內(nèi),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咸來貢職,與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十四年來,朕上承天意、下察民情,有忠賢之臣輔佐,一滅后蜀亂朝、二克北漢強(qiáng)敵、三救南漢百姓、四降吳之地、五收南唐富庶,以五戰(zhàn)之功、開疆之榮,耀于朝堂,告于天地鬼神!”
趙匡胤寫罷拋筆,對趙光義不知道了什么,然后大笑,漸漸地,趙光義也笑了起來,笑聲在玉皇之巔,隨著罡風(fēng)呼嘯!
除了趙光義和趙匡胤,無人知道趙匡胤最后對趙光義了什么。
…………
…………
胡三光坐在華夏衛(wèi)府自己的辦公房間內(nèi)發(fā)呆,葉塵當(dāng)日離開葉府,消失之后,他帶領(lǐng)大批探子配合玉道香尋找,玉道香能夠知道葉塵在白云山,正是胡三光打探來的消息。
得知玉夫人已經(jīng)找到總司使大人之后,胡三光便馬不停蹄的回到了開封華夏衛(wèi)府。因為皇帝離開京都西巡,情報司司使許方義隨駕,情報司必須要有人在開封做鎮(zhèn)。或者在來的某個絕密計劃中,胡三光和李君浩來就是從鎮(zhèn)京都之人。
胡三光急趕回到開封坐鎮(zhèn),且白滄海當(dāng)日也沒有跟著玉道香追葉塵,自然是因為李君浩、白滄海和胡三光等華夏衛(wèi)府高層都知道趙光義和潘美暗中勾結(jié),存在意圖不軌的可能性,而且很有可能最近就會動手。而皇帝離開京都,正是最為敏感的時候。
“皇宮里沒有主人,陛下的御駕這個時候已經(jīng)到白云山玉皇了吧?”胡三光這樣想著。
不過,自從陛下離京之后,京都內(nèi)外一些文武大臣反而變得都老實了起來。朝政有宰相薛居正,軍部有曹彬坐鎮(zhèn),再加上華夏衛(wèi)府李君浩和胡三光暗中盯著,冷漠地看著京都每日所發(fā)生的一切,趙光義一系的官員更是被盯得死死的,根不用擔(dān)心任何人會在京都生事,或者在京都能夠生事。
不好意思,今天第二更晚了。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