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盛唐不遺憾 盛唐不遺憾(朕御山河) 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作者/朕御山河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烽火臺主要是用來傳遞情報的,同時,還兼有防御的作用,在整個長城上,烽火臺是防御力最高的部分,可以為防守此處的士兵提供強大的防御力,從而保護士兵的安全。

    “夫人見過烽火臺燃起煙火的樣子嗎?”

    李安開口問道。

    這個場景,李安是沒有見過,或者說,只是在后世的電視劇里看過,而李寒露長期生活在長城北面,或許她看到過也說不定。

    “自然是見過的,十多年前,我與父親南下的時候,只要靠近長城,就會有烽火燃起,那煙火可真是夠大的,隔著幾十里都能看到。”

    李寒露開口說道。

    她所說的南下,自然就是南下到大唐的境內來搶劫財物了,少數民族在草原上生活的很苦,遇到沒有糧食的時候,就只能南下劫掠了,而他們南下所要面對的第一個攔路虎就是長城了,所以,經常性的無功而返。

    “經常看到烽火,看來夫人以前沒少到大唐打劫啊!收獲如何,是不是每次都滿載而歸?”

    李安笑著問道。

    李寒露笑著搖頭道:“大唐強盛,我們部落哪里會有太多的機會,多數情況就是見好就收,甚至什么都得不到,都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說它干什么。”

    李安笑了笑,沒有繼續說下去,不過,烽火臺的情況,李安還是很清楚的,按照后世對文獻材料的記載,長城沿線烽燧數量眾多且一直延伸到長城以外很遠的地方。

    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為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臺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置的烽火臺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臺與王朝中央聯系,還有一組烽火臺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駐軍聯系。

    之前的歷史文獻丟失的比較多,就以大明朝的制度來舉例,比如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一百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五百人左右一千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在五十千米的長城沿線上,共發現烽火臺八十余座,間隔距離平均約三千米,最遠的不超過五千米。

    大明朝擁有大量的火炮,所以,除了放煙霧之外,還會用鳴炮的方式來傳遞情報,在大明朝之前的朝代,肯定就不是這種情況了,在沒有炮的情況下,就只能采取白天放煙,晚上點火的辦法了。

    其實烽火臺的建筑早于長城,是一種比長城出現還要早的防御建筑,但自長城出現后,長城沿線的烽火臺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御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長城上,特別是漢代,朝廷非常重視烽火臺的建筑。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即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夜間來犯就點火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與上級報警,烽火臺在漢代稱作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臺,并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臺,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臺,西北明代墩臺,大的還有御敵之功能,小的則只有觀察作用而無點烽火之功能,烽火臺一般相距十里左右,明代也有距離五里左右的,守臺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于臺上燃起烽火,鄰臺見到后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長城并不是胡亂建造的,而是要根據地形進行建造,利用險要的地形來達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也就是所謂的因地形,用險制塞。這個原則是修筑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肯定了它,接著司馬遷又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之后的每一個朝代修筑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筑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

    修筑城堡或烽火臺也是選擇在險要之處,至于修筑城墻,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后世的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從城墻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墻、劈山墻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地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

    “夫人,你知道中原人為什么要修筑長城嗎?”

    李安開口問道。

    李寒露回答道:“自然是為了防御北方游牧騎兵的南下。”

    李安點頭道:“夫人說的非常正確,游牧騎兵來無影去無蹤,非常難以對付,除了修筑長城之外,實在找不到別的辦法來應對了,畢竟,在野外作戰,游牧騎兵優勢極大,而若是防守城池,中原步兵的優勢就更大了,游牧騎兵的優勢將蕩然無存。”

    游牧騎兵到處亂竄,打的是游擊戰,而中原以步兵為主,想要追擊圍殲游牧民族的騎兵,難度實在是太大了,甚至,根本就不能完成這樣的任務,而只有修筑防御性質的長城,才能完成這個任務。

    另外,長城也是中國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分界線,要知道整個華夏的地理位置主要分為東西兩大區和南北三帶,東西兩大區即北起興安嶺,經燕山、陰山、賀蘭山、岷山至橫斷山脈一線,以東為農業經濟發展地區,其西是畜牧業經濟發展地區。

    三帶即秦嶺、淮河以南為水田農業經濟發展帶秦嶺、淮河以北至陰山、燕山以南和東北平原是旱作物農業經濟發展帶,陰山以北,賀蘭山以西為畜牧業經濟發展帶。

    兩區三帶的天然布局,構成華夏大陸古代農、牧兩大經濟、文化類型。長城帶包含了整個旱作農業經濟發展帶和畜牧業經濟發展帶的大部,構成一個完整獨立的經濟體系,經濟上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補充,兩種經濟相互依存,互相補充。文化上以農耕文化為主導,農、牧兩種文化相互滲透和吸收,不斷匯聚與輻射。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農業首先在黃河中下游發展起來,成為整個中國農業經濟、文化的腹心,并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交流匯聚的中心。在整個畜牧業經濟區,自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的內蒙古大草原,憑借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成為畜牧業經濟、文化的腹心。長城就坐落在這兩個經濟、文化腹心的自然交匯處,它是一定的經濟發展基礎的產物,長城既將兩種經濟、文化隔開,又將兩種經濟、文化聯結在一起。

    長城帶古代的經濟、文化結構與古代民族的構成格局,決定了華夏古代農業經濟地區與畜牧業經濟地區的關系集中表現于長城一線,其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對立統一也沿長城一線展開,與此相適應的中國古代的民族問題也集中于長城一線,表現得異常突出,無論是民族間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合與交流,還是民族間軍事、政治上的斗爭,都沿長城一線展開,它對于主體民族的形成與發展,主體民族與長城帶各民族的關系,以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都曾起過重要作用,這是由于中國古代經濟體系一分為二、農業經濟與畜牧業經濟的對立統一所決定的。

    這么復雜的理論,李安自然無法告訴李寒露,因為這個女子是一個頭腦相對簡單的人,如此專業的知識,不是她所能夠聽得懂的。

    “夫人,你知道為何游牧騎兵總是南下劫掠,是吃喝不夠嗎?還是別的什么緣故?”

    李安開口問道。

    李寒露開口道:“自然是填不報肚子才南下的,若是吃飽喝足,誰也不會閑著沒事干,去南下劫掠,夫君應該知道,只要是南下打仗,就沒有不死人的,冒著生命危險去搶奪糧食,自然是餓肚子了之后才會這樣的。”

    李安點了點頭,表示認可。

    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原因,確實是因為餓肚子的緣故,而餓肚子的原因,就是因為游牧民族所擁有的畜牧業,是一種生產單一的行業,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如此一來,就對農業有了很強的依賴,進而造成兩種經濟,文化的失衡,甚至出現嚴重的對抗,進而引發大規模的戰爭。

    畜牧業的單一和不穩定是與生俱來的,只要草原出現大旱,或著冬季的時候遇到極寒天氣,甚至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這些都有可能會畜牧業造成極大的打擊,讓牛羊死傷慘重,而游牧民族的主要糧食就是牛羊,若是牛羊大規模的死亡,游牧民族自然也就要餓肚子了。

    而這樣的天災是會經常出現的,而每次只要出現這樣的天災,缺少糧食的游牧民族,就會把目光瞄向富庶的中原,然后就是南下搶奪的戲碼了。

    其實,農耕民族也是會遇到各種天災**的,比如大旱,水災,蝗災等等災害,這些災害的數量,有可能比游牧民族所能遇到的災害還要多得多,但農耕的糧食與游牧民族的糧食是不同的,游牧民族的牛羊一旦死了,短時間內吃不完就爛掉了,而農耕的糧食卻可以保存很多年。

    盡管,牛羊的肉類也可以制作成干肉,但保存期還是比不上糧食,另外,中原面積廣闊,一個地區受災缺糧了,另外幾個地區還可以進行支援,從而讓這個地區渡過難關,但游牧民族一旦受災,很多時候都是全部受災,根本無法得到臨近部落的支援,不落井下石就不錯了,所以,南下搶奪中原邊民的糧食就成了一個很好的辦法。

    而古代游牧民族保留的部落亦兵亦民的集群組織,以及游牧民族的老百姓從小練習騎射,很容易形成軍事優勢,在進入農業區掠奪的時候,會給農業區造成極大破壞。

    而長城的修筑與存在,便起到了把農、牧兩個民族隔離開來,借以增強對畜牧業民族掠擾的抗御能力,使之不能輕易得逞,從而有利于保護中原地區的農業經濟和先進的生產方式,有益于社會生產力和封建文明的發展與積累。

    另外,農業和牧業也是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相互促進的,農業經濟既需要畜牧業為自己提供農耕、運輸用的畜力和戰馬、牲畜、皮毛、珍貴藥材等畜力和物力,也需要不斷向畜牧經濟區出賣農副業及手工業產品等,使畜牧業經濟地區成為農業經濟地區的重要商品市場,而畜牧業經濟不僅需要農業經濟地區提供糧食、布匹和鐵、金、銀、陶器等各種手工業品,而且也需要出賣自己的皮毛、藥材等產品,這樣便促使了兩種經濟的貿易交換沿長城一線不斷展開。

    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在歷史上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加之特殊情況下的民族之間的搶掠,使農、牧業產品沿長城一線集散,長城一線也就成了國內最大的貿易市場和物資供求、集散基地,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許多關口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由此可見,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長城又是農、牧經濟的匯聚線,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系在一起的重任。

    一道長長的城墻,原本看著是為了將農業民族和畜牧業民族給分開,可實際上,卻也起到了連接農業民族和畜牧業民族的紐帶作用,這不得不讓人感嘆不已。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国县| 洛南县| 五河县| 绥宁县| 山阴县| 大同县| 泾阳县| 莱西市| 松原市| 卓资县| 读书| 天津市| 额济纳旗| 临潭县| 广东省| 藁城市| 丹凤县| 准格尔旗| 内江市| 松江区| 萨迦县| 河南省| 区。| 大余县| 屯门区| 开化县| 洛隆县| 嘉定区| 银川市| 交口县| 东平县| 安塞县| 海宁市| 阳信县| 柘城县| 鱼台县| 西充县| 舟曲县| 阿瓦提县| 澄迈县| 饶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