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服軟的梟雄還少嗎,大唐立國數年,突厥兵臨長安,李二皇帝這么牛逼哄哄,結果不還是傾盡府庫,以換取突厥的退兵,雖然后來又找回了面子,但在強大的突厥騎兵面前,他確實服軟了,這是不爭的事實。1xs
只是后來他變得比突厥強大了,所以,敢于主動出擊,將失去的面子找回來,若突厥一直保持絕對優勢,則李二皇帝這輩子都不可能去招惹突厥,從而給后人留下截然不同的印象。
阿撥斯的情況自然也是這樣,他渴望取得更大的成就,當實力不濟的時候也只能選擇妥協,一個人的野心與他所擁有的實力是呈正比的,任何人都是這樣。
阿撥斯在實力不濟的情況下選擇妥協,是最合適不過的做法,也是明智的選擇,只是大唐帝國不會給他的機會,所以,他的野心也只能停留在構想之中,至少,在他的實力能夠打敗唐軍之前,是不敢造次了。
李安端起桌案上沏好的一杯茶,輕輕撥開水面的少量茶葉,張嘴喝了幾口。
“李侍郎,時辰已經到了,大食國的使臣還沒有到。”
“別急,就快到了。”
李安放下茶杯,靜候大食國使臣的到來。
“來了,真的來了,還是被我們送走的那幾個。”
“太好了,快請。”
李安大喜,起身親自迎接了幾步,以顯示誠意。
“李侍郎,哈哈!我們又見面了。”
“中間出了一些插曲,但國王已經同意與大唐帝國合作鋪設鐵路,特派遣我們前來商量。”
李安笑了笑,開口道:“無妨,無妨,一誤會而已,我唐軍并無絲毫損傷,貴國大半兵馬也都完好,就等著你們前來領取呢?”
幾名大食國大臣聽了非常高興,他們還沒開始談條件,李安就已經答應釋放俘虜了,這讓他們覺得,接下來的談判必然會非常的順利,他們的索取也多半能夠獲得。
“就知道你們一定會來,桌椅和美食已經備好,諸位請坐吧!我們邊吃邊談。”
“好好好,恭敬不如從命。”
宴會上盡是美食,大唐與石國和大食國的眾人,都吃的很舒心,而談判也在這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悄無聲息的進行。
阿撥斯所能提到的要求,李安早就預測了數次,所以,當這些大食國使臣提出各種要求的時候,李安都爽快的答應了他們,并表示大唐愿意世代與大食國交好,以造福兩國人民。
大食國使臣如此順利的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這讓他們非常的興奮,并不聽的表態,要極力促進與大唐帝國的關系,甚至,開始與李安商議鋪設鐵軌的路線問題。
李安早就對大食國的領土了如指掌,并讓屬下畫好地圖,以便于他規劃大食國的鐵路,在與大食國精銳作戰的幾日,鐵路規劃圖已經畫好了,經過幾次規模的修改,算是非常成熟了。
“這是官規劃的大食國鐵路圖,你們看一下。”
李安向身旁的親兵使了個眼色,讓其將地圖遞給大食國使臣。
大食國使臣立即聚攏在一起,仔細的觀看地圖,并出了嘖嘖的稱贊,不是稱贊鐵路規劃的線路,而是稱贊地圖身。
這份地圖繪制的極為精巧,山川大河清清楚楚,就算沒有學過地圖的菜鳥,也可以輕松的看懂地圖,并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待驚奇地圖質量好之后,他們仔細看了一下線路,滿臉滿意的頭稱贊,這份鐵路規劃線路,經過大食國幾處重要的城池,算是將大食國的主要領土都給串起來了,只要建設完成,必然可以極大的促進大食國的經濟展。
“李侍郎,這份地圖的鐵路規劃并無盡頭,還在向西延伸。”
一名眼尖的大食國大臣,鐵路規劃線在大食國的西部邊境并未停止,而是繼續往西劃了一道。
李安笑了笑,道:“沒錯,我大唐的鐵路不但也通到大食國,還要繼續往西拓展,一直拓展到無路可走為止。”
大食國使臣嘴角抽了抽,開口道:“李侍郎,這下面都是蠻荒之地,毒蛇猛獸極多,還有廣袤的沙漠,鋪設鐵路并無意義,至于上面倒是國林立,但也通不了多遠就會遇到一個海峽,雖然海峽不算寬,但鐵路是萬萬無法通行的。”
李安當然明白他的是什么意思了,大食國的領土包括非洲的北部一帶,而非洲的南部都時荒漠和蠻荒之地,根沒有像樣的國家,而繼續往西走,很快就會抵達霍爾木茲海峽,如此,這道天塹必然會阻擋大唐的鐵路繼續延伸。
而在通過霍爾木茲海峽之后,西面就是歐洲的土地了,這也是后世生工業革命的地區,有著燦爛的文明,現在雖然還比較落后,但也是可以開的,若不開西方,大唐必將失去一個很大的市場,對國內的工業化也將產生莫大的影響。
市場是工業化國家急需的,后世歐洲工業化生之后,各種產品的產量大量增加,而歐洲人沒有足夠的市場進行消耗,如此,就必須開拓殖民地,強迫殖民地的人們購買他們的工業產品,現在大唐的工業化已經開始,隨著來多的產品被制造出來,歐洲和西方的市場就顯得格外重要。
當然,大唐作為一個人口大國,還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內銷,從而改善國內百姓的日常生活,內銷和開拓外部市場要同時進行。
內銷是讓大唐的百姓購買各種產品,外銷的市場主要就是西部諸國了,而霍爾木茲海峽西部的歐洲諸國是個比較大的市場,自然是不能隨意放棄的。
至于海峽擋住了鐵路,李安考慮的不是修建大橋,這個難度也太大了一些,不過,只要修建兩個碼頭就可以了,鐵路運輸的物資,完可以在碼頭卸貨,通過船只運到海峽的另一半,然后走鐵路繼續西進,從而將貨物運輸到西部諸國。
雖然這也會耽誤不少時間,會嚴重影響物資的流通,但也是最好最合適的方法,畢竟,在海峽造橋太難了,損耗物資巨大,短期很難收回成。
李安將自己的想法出來,在坐的石國大臣和大食國大臣,也都表示贊同,鐵路一旦通往更遠的西方,除了大唐會受益之外,諸國都會受益,都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李侍郎的計劃非常好,不過,必須先服西部諸國同意修筑鐵路才行,西部國度眾多,矛盾重重,想要協調好他們都同意修筑鐵路,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眾人皆如此。
李安一臉不以為意,開口道:“協調西部諸國修筑鐵路,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官相信大食國一定會幫助我們的,是不是。”
“是是是,我們大食國當然會幫助大唐,不過,西部諸國未必會聽我們的,西部諸國野蠻的很。”
一名大食國使臣道。
“官知道西部諸國都是野蠻人,不過,只要大食國肯賣力幫忙,倒也不難服他們,不是嗎?”
當然,李安所的服,更大的是武力的威懾,另外在加上利益的誘導,從而迫使歐洲諸國選擇與大唐合作,促進共同的利益。
“李侍郎的對,我們大食國已經完了解修筑鐵路的好處,不過,西部諸國實力不乏強悍者,萬一不通,以我們的實力,也未必能夠迫使他們同意。”
“這個無妨,實在不行,我大唐是可以幫忙的,貴國已經領教火炮的威力了,我們大唐還有更厲害的武器,若是哪個國敢不服從,我大唐一定會好好教訓他們的。”
李安輕松的道。
為了開拓歐洲的市場,李安是不惜動用武力的,有了大食國的協助,再加上大唐的精銳兵馬,打開歐洲諸國的大門,那還是很容易的。
當然,日后工業化展離不開石油資源,大食國西部的沙漠之中蘊藏著巨大的石油寶藏,這筆財富是非常龐大的,既然李安知道這里有石油,當然不會丟掉這到嘴里的肥肉了。
不過,眼下大唐在大食國并無駐軍,若是貿然去開采這些資源,必然會給大食國做嫁衣,只有待日后西部諸國不服,大唐兵馬借機進入大食領土,然后才可以開采這些重要的資源,而且,要一處一處的開采,不能一下子給探測出來,否則,大食國很快就富的過大唐帝國了。
在與大食國的大臣們談論完鐵路之后,李安親自送他們離開,并派遣幾名官員和鐵路人才前往大食國,準備測繪地圖,找到最佳的修筑路線,算出成和用工需求,以便接下來修筑鐵路。
為了穩定局勢,李安在石國住了一個多月,并親自知道鐵路的修筑,也時常派人去了解大食國境內的情況。
而就在這時,大唐朝廷也開始在安西增加兵馬,利用鐵路運輸,將數萬大軍運往安西,其中部分兵馬繼續西進,進入石國駐守。
如此一來,在石國的大唐兵馬已經接近萬人規模,裝備也更加的先進,足足一個炮兵旅被部署在石國境內,可以藐視一切敵人了。
當然,若是生戰事,長安城的戰車旅也可以隨時增援過來,總之,大唐現在已經完控制河中之地了。
為了控制南部的吐火羅,在幾日后,一支三千人馬的唐軍部隊前往吐火羅地區,他們要駐守在吐火羅的核心地區月氏都護府,從而憑借裝備的優勢控制整個吐火羅。
跟隨這支兵馬的還有唐軍的鐵路局人才,他們要進入吐火羅地圖進行測繪,從而讓河中的鐵路通往吐火羅,讓大唐可以有更大的市場。
在爭取大唐鐵路的過程中,吐火羅諸國輸了,但他們對鐵路的需求很大,所以,即便退而求其次也是可以接受的,大唐鐵路先通往河中之地,再通往他們吐火羅也行,有鐵路總比沒有的好,這個道理他們都懂,所以,他們對唐軍的到來非常的高興,并明確表示會幫助大唐帝國,盡快將吐火羅的鐵路建設起來。
河中與吐火羅國眾多,諸國都想要通鐵路,如此,對鐵軌和人力的需求是極大的,人力可以讓他們自己征,大唐添一技術人才就可以了,不過,這鐵軌的需求實在是太大了一些,而這對鐵料的需求就大了,大唐地大物博,確實有很多鐵礦,但也經不起如此龐大的消耗。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這些國家尋找鐵礦,至于鐵軌技術泄密的問題根就不用擔心,先大唐會保守秘密,另外,就算真的是泄密了,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鐵軌又不是什么高科技,被諸國偷學去了也沒有太大的關系,只要核心的機械技術和火藥等不泄露就沒有大的問題了。
另外,李安如此考慮,也是為了節約大唐境內的鐵礦資源,要知道資源是關系到子子孫孫利益的東西,若是開采的過多,子孫后代就沒有資源可用了,如此,當然要就地取材,在西部諸國大肆尋找鐵礦資源了。
而鐵軌下面的混凝土枕木,那就更不用了,大唐已經毫無保留的將混凝土的技術告訴了這些國,并讓這些國增大生產規模,從而為大唐修筑鐵路提供源源不斷的需求。
尋找鐵礦和冶鐵鑄造鐵軌自然有人負責,鐵路的修筑和控制西部諸國也有人負責,李安的使命算是完成了,呆在西部也沒有什么意思,于是就帶著親兵返回京城。
一路上先是坐汽車,待抵達撥換城火車站之后,便坐上自己的專列,舒舒服服的前往京城了。
這一次前來,李安收獲很多,除了更了解西部諸國的情況之外,還得到了諸國國王贈送的財富和美女。
那些珍奇異寶,十節火車皮都裝不下,至于妙齡美人多達百人,也夠兩車廂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