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待制,智深大師,玄寂大師,小乙哥……你們看看,這身甲械怎么樣?”
武好古仿佛根本不知道開封府正在醞釀一場巨大的風暴,他只是在郁州島上忙著自己的一大堆事兒。
今天又有一大批人上島來和他討論大教化團的裝備。包括章惇的四子章援,少林寺的大和尚玄寂,界河大相國寺的智深大師,萬壽觀的觀主劉無忌,全都上了郁州島。到了武好古暫時居住的云臺學宮學會的院落之內,在一間精致的廬舍里面,看到了武好古和一位披著鐵甲的壯漢武誠久。
武誠久現在是個“模特兒”,穿著一身嶄新的扎甲,扎甲外面還有一件白色的戰袍,左手還拿著一張漆成白色的包著牛皮的木盾,不過不是羅馬盾的形裝,而是一張扇形盾,也就是上半段大而闊,下半段削尖的盾形。是10世紀——13世紀歐洲騎士常用的盾牌。
武誠久手持的這面白色扇形盾表面還有黑色毛筆書寫的“天理”二字!
“‘天理’二字既是大教化團的口號,也是標志!”武好古指著武誠久的盾牌說,“不僅教化團騎士的盾牌上要寫,教化團的大旗上也書寫‘天理’二字,還要再配上八卦旗和萬字旗。
而這身鎧甲、盾牌,還有長劍、馬槍和騎弩,就是教化團騎士們使用的甲械了。”
“不配馬弓?”智深大和尚懂得軍事,插話問武好古。
“不,”武好古搖搖頭,“不配弓,只配弩。因為教化團騎士是重騎兵,只沖鋒,不騎射,配弩只是為了驅逐輕騎。”
教化團騎士的騎弩就是最早配屬給假子騎士的弩,安裝有可以抵在肩頭以加強穩定性的弩托(槍托)。騎士們雖然沒有辦法在騎馬作戰時給騎弩上箭,但是由騎弩射出的致命利箭還是可以在幾十步距離上給敵方的輕騎兵造成致命打擊——輕騎兵是馬弓通常也就能對付三四十步開外的目標,而在這個距離上,騎弩射出的特制的三棱弩箭對無甲或輕甲目標具有極大的殺傷了。這樣以50騎為單位集體行動的教化團騎士就擁有了擊潰上百名甚至更多游牧輕騎兵的火力。
而且由于騎弩沒有持續的火力,所以重騎兵們必須足夠珍惜這一支可以用來保命的箭鏃,不到關鍵時刻不會使用。這樣就能確保他們在大部分情況下,都依靠沖擊進行作戰。
“大郎,這么一身甲械怕是要花費不少吧?”穿著紫色道袍的劉無忌看著頂盔貫甲的武誠久問,“而且甲騎也不容易訓練,沒個幾年也成不了軍吧?”
武好古擺擺手,“用不了幾年的,有個一年半載足夠了。又不是要用莊稼漢來訓練,直接到靈州去雇傭……咱們只需要出些博士就可以了。”
把不會騎馬的人訓練成重騎兵當然是很難的——騎馬這事兒對官老爺是一回事兒,對騎兵是另一回事兒!官老爺只要能在馬背上坐穩了不跌下來就算會了。騎兵得騎馬作戰,而且還要懂馬,會伺候馬,會簡單的治療馬兒的疾病和創傷,當然還得會調教馬兒。從零開始的話,沒個幾年還真是不行的。
不過要將已經會騎馬會養馬的丁壯訓練成沖擊騎兵,只要摸索到比較科學的方法,進行簡化和嚴格的訓練,難度就不是很高了。因此積累一批騎兵軍官和在河北安置一批騎士家庭,才是培養出重騎兵的途徑。而大騎士養小騎士是有個過程的,而且還必須在家呆著和老婆一起牽手才行。
所以武好古必須讓北滄州的騎士團體有休養生子的時間,要不然以后就沒足夠的騎士可以用了——現在已經是公元1105年了,距離宣和北伐只有20年時間了。
再不多生一點,到時候就沒騎士可以用了!
因此在這一回的教化團西征中,武好古并沒有動用北滄州一帶的騎士,僅僅只是出動了馬政為首的一百多名博士團的博士,作為教化騎士團的核心。大部分的教化騎士,都得去靈州當地雇傭和訓練。
因為是釋儒道組團出征,所以那一百多名博士需要訓練的還不止教化騎士,還有僧兵和道兵。
在展示完了騎士的裝備之后,今天客串模特兒的武誠久又換上了一套僧兵裝備,出現在了眾人跟前了。
武好古則繼續解說:“這套是僧兵的甲械,有藤笠,皮甲,戒刀,袈裟,念珠,另外還有長槍和步弩,還沒有送到郁州島上。”
&nb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