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是八月,界河商市的天氣漸漸涼爽起來,同時也迎來了一年之中最好的季節。
街道上變得熙熙攘攘,城外的界河水面上更是軸轤相接,帆檣林立。兩岸碼頭上的貨物更是堆積如山,搬運貨物的苦力們也不肯放過這一年中最容易賺錢的時節,忙得不亦樂乎。
武好古自海州回到界河老巢已經有一個月出頭了,擠壓起來等候他處理的公務,也終于料理完畢,可以忙中偷閑上一陣子了。
穿著一身寬松的袍服,躺在自家后花園八角亭中的一張軟榻之上,悠然自得的看著近日的堂報和報紙。報紙有《文曲星旬報》、《士林》、《清流》、《界河商報》、《京東商報》、《云臺學刊》等等。經過幾年的發展,報紙這種傳播消息和宣傳鼓動的方式,算是提前在宋朝的大都市中出現了。
最近報紙上最熱門的話題,當然是圍繞三年一度的科舉展開的。今年秋天,各州府軍都要舉行發解試,明年春天則是禮部試和殿試。對于大宋千千萬萬的讀書人,特別是占讀書人大多數的寒門士子而言,接下去的幾個月無疑讓人興奮和期待的。
是躍過龍門,還是繼續蹉跎,就要看他們在考場之上的發揮了。
不過這一次的龍門之躍,卻出現了讓天下寒門士子們非常不安的情況——龍門之側,又開了一扇大大的后門!
這扇后門就是右榜進士科!
雖然暫定的名額只有200人,相當于左榜進士的400人——這只是暫定的額度,一般情況都會有增減——但是右榜擠占左榜的情形已經非常明顯了。
要知道建中靖國三年的那一科,登進士第的人數有538人,而這一科已經減少到了400人左右。而被看成右榜進士前身的武進士的等第人數,在上一科只有二十幾人,可現在也增加到了約200人,幾乎翻了十倍!
而且更讓寒門士子們心寒的是左右榜進士在待遇上將完全一樣!不再是文武之別了,雖然大部分右榜進士仍然會擔任武職,但是在朝廷承認的進士身份上,左右榜是完全平等的。
也就是說,憑著真本事從百萬讀書人中一場一場硬考出來的左榜進士,居然和走后門的右榜進士平等了——這實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另外,由于太學的改制,造成了“縣學—州(府)學—太學”這條官學金屬路線的消失。
原本的太學上舍生是可以直接授官的,上舍出身雖然不如進士出身,但是比起蔭補還是要強一點,更不用說和武官相比了。
因此區區100名太學上舍生的背后,就是全國四百州軍數量超過十萬的官學生,以及負責管理官學的大批官吏。
雖然現在地方官學并沒有取消,但是中央的太學一改組,就切斷了地方官學升太學的途徑,這就等于動了全天下官學的奶酪。說穿了,它們存在的基礎,就是那100名太學上舍生的名額。
既然動了人家的奶酪,那么就得承受天下士子的嘴炮攻擊了!
所以這些日子《文曲星旬報》、《士林》和《清流》這三份士林大報上,幾乎一邊倒的都是對右榜進士和實證學派的批斗。
什么罵人詛咒的話都出來了,“請廢右榜進士”的呼聲還是比較溫和的,喊打喊殺,要“誅武好古以平天下士子之憤”,“誅武好古以慰孔子、孟子于九原之下”的呼聲都出來了。
甚至還有人公開在報紙上呼吁“天下讀書人仗劍殺之(武好古)”……幸好天下正經的讀書人都是“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的,倒是武好古實證一派的讀書人都劍不離身,所以武好古的小命兒暫時還是安全的。
但他還是減少了公開露面的次數,盡可能不在公開場合露面了,免得被人用“如刀之筆”戳中了。
潘巧蓮走進了涼亭,挺著個大肚子,由一個丫鬟小心攙扶。看到她,武好古連忙放下報紙,上前去拉著潘巧蓮的手,讓她坐在自己的身邊。
“十八,怎么樣?”武好古笑著將手掌按在了潘巧蓮的肚皮上,感受著輕微的胎動,“比前兩胎可活躍多了,多半是個男孩吧?”
“但愿吧,”潘巧蓮俏麗的容顏上寫滿了憂色,她撇了一眼擺在一張矮幾上的報紙,“大郎,人言洶洶,頗為可畏啊!”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