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崇道,你沒有騙人吧?真的能弄到那么多糧食?”
“是啊,2000石米糧可不得了啊!東南沿海該可以多栽上千萬畝桑田了。”
“上千萬畝桑田相當于五六千萬畝糧田啊!不知道能多養活多少農人了……”
“若真能如此,沿海市舶制置司倒也算做了件好事。”
崇政殿中,一群完全不懂經濟的封建官僚已經在打如意算盤了。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的道理他們都懂。但是農民種地越種越窮的事情他們也都知道,靠種糧食發家致富,永遠只是個傳說。
相比之下,種桑養蠶就容易致富了。一畝桑田用來養蠶織絹的收入數倍于種糧,而且種桑養蠶還比種糧省力。也就是說,同樣的土地可以產生更高的收入,同時需要的勞動力也更少……桑樹葉是長在桑樹上的,而桑樹是一種小喬木,不需要年年砍了再種的。所以種桑養蠶需要的勞動力一定少于種糧,勞動生產率自然大幅提升了。
這樣多好啊,勞動人民不僅收入增加,而且勞動的時間也可以減少。節約下來的時間還可以用來讀點圣賢之書,哪怕考不上進士,多懂一點道理也是好的。
趙佶也是懂數學的,他是實證學派明君嘛,當然會算數了。簡簡單單一算,也覺得很好啊。
桑田的稅可比普通的糧田抽得多……如果東南沿海多出了上千萬畝桑田,朝廷就能多收上千萬匹絹的稅賦,差不多就是一千多萬緡了。
光是這些稅賦,就能換回那2000萬石米糧。這不就等于國家一年多了2000萬石米糧的收入?
這下又能開開心心的“豐亨豫大”了!
看來重用武好古、武好文還是很英明的!
武好古看著殿中群臣的臉色,聽著他們的議論,心里面卻稍稍有點愧疚。因為他前世聽過“羊吃人”和“蠶吃人”的故事……雖然其中的情節和將要在大宋發生的情況不大一樣,但是有一點是一定的,大量的糧食輸入和大量的絲綢產出,一定會嚴重沖擊大宋國內原本穩定的農業生產結構。
從海上運來的廉價米糧只可能供應東南沿海地區,因為那里靠近海港,水運發達,運輸成本低廉。所以進口的南洋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本地米。而本地稻米種植的減少又會刺激經濟作物和養殖業的發展,相比種糧,經濟作物和養殖業不僅收入更高,而且用工也更少。這樣就能將大量的農業勞動力解放出來了——這是肯定的,當農業生產不需要那么多勞動力的時候,地主老財才不會束縛著農民不讓進城呢!
而被解放的農業勞動力毫無疑問會變成城市貧民,成為資本主義工廠的廉價勞動力,同時也會成為出海殖民的主力軍。
大量供應的廉價蠶繭也會刺激繅絲、紡織、印染等工業部門的發展……與此同時,從占城、爪哇和真臘國運回大量的稻米本身,也會極大的刺激海運、造船和各種生活用品及奢侈品還有鐵器的出口。同樣也會大幅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另外,沿海市舶制置司對南洋的逐步掌控,也會改變宋朝的進出口貿易結構。可以通過“不公平”的貿易,人為制造順差,以產生金、銀、銅的流入。
在以往的宋朝對外貿易中,產于印度、南洋諸島的香料和珍寶等奢侈品,基本上可以抵消絲綢和瓷器的出口,有時候還會給宋朝帶來逆差,造成宋朝的銅錢外流。
這種局面,將會因為沿海市舶制置司的出現而徹底扭轉。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金銀銅等貴重金屬將會大量流入界河商市和京東商市……這無疑將大大促進金融業的發展!
金銀本位的貨幣,會在未來替代絹本位,類似于近代銀行的金融機構也會很快出現在界河商市和京東商市。
萬惡的資本主義可就真的要來臨啦!
當然了,這種還算積極的變化只可能發生在原本就比較富裕的東南沿海地區。對于廣大內陸腹地而言,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沿海地區的絲綢產業一旦得到大發展和產業升級,內陸腹地的絲綢產業就會受到沖擊。絲綢的價格將會下跌,而農民的收入也會因此大幅減少……蠶吃人的悲劇,大概就會由此而產生了。
“陛下,”看到群臣們都各自發表完了意見,武好古才又一次上奏道,“沿海市舶制置司經營南洋的確大有可為。而經營南洋之根本,一為市舶,二為海軍。兩者必須相輔相成,互相配合。其實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不可能如同安撫使司、轉運使司恁般行事的。
&nb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