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接到羅科索夫斯基的電報,知道第16和第19集團軍的部隊,已成功地從德國人的包圍圈里跳了出來,遠在方面軍司令部的鐵木辛哥給他打來了電話。只聽元帥用他那沙啞的嗓音興奮地:“羅科索夫斯基同志,你和你的部下都是好樣的。來我們方面軍司令部認為整個突圍行動,至少要一周左右才能完成,可是沒想到你們只用了一個晝夜,就成功地在敵人的包圍圈上鑿開了幾道口子,將我們的部隊營救了出來。”
“謝謝元帥同志的夸獎。”羅科索夫斯基站直身體,透過瞭望口,望著遠處還冒著滾滾硝煙,和不時傳來槍炮聲的方向,有些遺憾地:“可惜到目前為止,庫羅奇金將軍的第集團軍還在敵人的包圍圈里。”
“這個庫羅奇金簡直是個混蛋。”鐵木辛哥在電話里氣急敗壞地罵道:“我早就命令他配合你們的進攻,從德軍防線的另一側展開攻擊。誰知道他居然敢抗命不從,我絕對輕饒不了他。等第集團軍跳出敵人的包圍圈以后,我一定要把他撤職,并送上軍事法庭。”
“元帥同志,我覺得我們的當務之急,還是應該將第集團軍……”羅科索夫斯基剛到這里便停住了,因為他看到盧金躺在擔架上被抬了進來。他連忙用手捂住話筒,招呼抬擔架的戰士,“快把擔架放在這兩張長凳上、”
聽到電話里忽然沒有聲音了,鐵木辛哥不由有些著急,他提高了嗓門不滿地問道:“羅科索夫斯基同志,你怎么了,為什么不話?”
聽到鐵木辛哥的聲音,羅科索夫斯基連忙松開捂在話筒上的手,回答:“元帥同志,請原諒。盧金將軍負傷了,剛剛被抬進指揮部。”
聽盧金負傷,鐵木辛哥也吃了一驚,他趕緊追問道:“傷勢重不重,還能繼續指揮部隊嗎?”
盧金顯然聽到了羅科索夫斯基和鐵木辛哥的對話,連忙支撐著從擔架上坐了起來,沖著羅科索夫斯基有氣無力地:“羅科索夫斯基同志,請您轉告元帥,就我只是負了輕傷,還可以繼續指揮部隊。”
“羅科索夫斯基同志,”鐵木辛哥顯然聽到了盧金的話,但他還是不放心地問:“請你如實地告訴我,盧金同志的傷勢重不重?”
羅科索夫斯基望著盧金胸前滲出的血跡,猶豫了一下,決定還是應該如實地把他的傷勢向上級報告:“元帥同志,盧金將軍是****負傷,傷勢……”沒等他完,手里的話筒,便被從沖過來的盧金一把搶了過去。
盧金沖羅科索夫斯基瞪一下眼,然后努力用平穩的語氣對鐵木辛哥:“元帥同志,您就放心吧,我的傷勢一點都不要緊,絕對不會影響到指揮部隊作戰。”
“好吧,盧金中將,既然你沒事了,那你就繼續留在部隊擔任指揮職務吧。”鐵木辛哥完后,也沒讓他將話筒交給羅科索夫斯基,便直接掛斷了電話。
盧金將話筒放在電話的底座上以后,雙手扶著桌子,眼睛盯著羅科索夫斯基,表情嚴肅地:“羅科索夫斯基同志,雖然我負了傷,但請您記住,我的傷勢一點都不會影響到我指揮部隊作戰。我請您牢牢地記住這一點。”完,他轉身沖著抬他進來的那些戰士一擺頭,道,“我們走吧!”
看著盧金在兩名戰士的攙扶下,艱難地走出了指揮部,羅科索夫斯基不禁長嘆了一口氣,又低頭看起面前的地圖,他現在最關心的,還是如何將庫羅奇金將軍的第集團軍,從德軍的包圍圈里救出來。
戰斗進行到中午,庫羅奇金將軍在鐵木辛哥的嚴令下,終于將兩個師的部隊在德軍的防御正面展開,開始了他們的突圍作戰。不過為時已晚,突圍部隊在德軍的炮火和飛機的轟炸下,連著起的三次沖鋒,都以失敗告終,進攻部隊也傷亡過半。
羅科索夫斯基剛聽完第集團軍突圍失利的報告,參謀長馬利寧又走了過來,向他報告:“司令員同志,剛剛接到觀察所的報告,我軍的西面和西南方向都現了德軍大部隊運動的跡象,您看是否該部署防御了?”
“目前我們的手里還有多少部隊?”羅科索夫斯基望著硝煙滾滾的西北方向,有些無奈地問:“準確地,我們還有多少部隊能用來進行防御?”
“兩個營,”馬利寧立即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是摩步團的兩個齊裝滿員營,大概有一千二百人。如果讓他們來進行防御的話,我相信要擋住德軍的進攻,還是沒有問題的。”
“那就給沃羅比約夫中校下命令吧。”羅科索夫斯基毫不遲疑地道:“如果動作不快一點,德國人很快就會沖到我們面前的。”
部署防御的命令下達后一個時,羅科索夫斯基再次聽到了第38步兵師和第11坦克師進攻失利的消息,同時從對面趕來的第集團軍的部隊所起的進攻,也同樣遭受了慘重的失敗。就在這時,馬利寧在接了一個電話后,忽然向羅科索夫斯基報告:“司令員同志,我剛接到了沃羅比約夫中校的電話,他防御工事出現了點問題,想請您去看看。”
“防御工事出現了問題?”羅科索夫斯基聽馬利寧這么的時候,異常驚詫地回答:“他們不是按照條令施工的嗎,怎么會出現問題呢?”
“司令員同志,據就是按照條令施工,才現了存在的問題。”馬利寧謹慎地道:“要不,您親自去看看?”
想到這道防御工事,關系到部隊能否守住沃皮河西岸,羅科索夫斯基將指揮部里的事情移交給了副司令員和參謀長以后,便帶著幾名警衛員,趕到了摩步團正在搶修工事的地方。
看著羅科索夫斯基帶著幾名警衛員趕到,副團長契科夫立即迎了上來,主動招呼道:“司令員同志,您來了!請跟我來吧,我帶您去看看我們剛修好的工事。”
不一會兒,羅科索夫斯基便在契科夫的帶領下,來到了一處防御地帶。這里沒有司空見慣的長戰壕和土木結構的火力點,只有一個挨著一個的散兵坑。
羅科索夫斯基扭頭問契科夫:“中校同志,我接到報告,你們的防御工事出了問題。可我在這里,卻沒有現什么問題啊。”他用手一指不遠處的散兵坑,補充,“根據我軍的條令,散兵坑是防御戰中最基的防御工事,待在散兵坑里的戰士,在遭受到敵人的炮火襲擊時,所遭受的損失會少得多。”
“司令員同志,理論上是這樣的,而且構筑了散兵坑的防線外觀非常好看,可如果用于實戰卻是另外一碼事。”契科夫完后,指著一個散兵坑對羅科索夫斯基做了個請的姿勢,道:“如果您不介意的話,可以進去感受一下。”
羅科索夫斯基點了點頭,走到了一個散兵坑旁,示意讓里面的戰士出來,而后他便跳了進去并端端正正地坐在坑中。過了一會兒,他面色鐵青地從散兵坑里出來,對一直站在旁邊的契科夫道:“中校同志,我明白了,您是對的。剛剛在散兵坑里,雖然我知道,在我的左右的某處也坐著我們自己的指戰員。但我看不到他們,也聽不見他們的話聲。班長沒有見到我,正如他見不到他的班戰士一樣。而戰斗正在繼續,炮彈、迫擊炮彈到處爆炸,子彈、彈片呼嘯而過,敵機不時扔下炸彈。
我作為一名參加過無數次戰斗,有著豐富戰斗經驗的老兵,坦率地承認:在這個坑里自我感覺很不好。我總是有一種想往外跑,和看一看我的同志們是不是還坐在坑里的愿望,是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留在坑里。如果這種提心吊膽的感覺老是不離開我,那么第一次參加戰斗的人會有什么感覺呢?”
“司令員同志,”見羅科索夫斯基意識到了散兵坑所存在的問題,契科夫也有話直:“我建議還是修那種長戰壕,至少在戰斗時,指戰員們能看到身邊的戰友,這樣能堅定他們繼續戰斗下去的信心。”
“我同意,中校同志。”羅科索夫斯基毫不遲疑地回答:“就按您所的方法辦,讓戰士們將散兵坑連在一起,這樣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變成一條長長的戰壕。”
西面和西南面的敵人,雖然逐步在向蘇軍設在沃皮河西岸的陣地推進,但距離還有三四公里的時候,他們便停止了前進。除了派出警戒部隊堅守羅科索夫斯基的部隊外,剩下的人都在緊急搶修在戰斗中被蘇軍摧毀的工事,準備將這里作為未來的進攻出點。
天黑的時候,西北方向的進攻還在繼續著。不過擔任進攻的第38步兵師和第11坦克師都傷亡慘重,其中步兵還剩下了一千五百人,坦克剩下了十二輛。在這種時候,不光基里洛夫和米哈伊洛夫給羅科索夫斯基打電話,請求讓部隊停止這種沒有意義的進攻。就連副司令員維諾格拉多夫少將,也在勸羅科索夫斯基:“司令員同志,我們為了營救第集團軍的部隊,至少付出了五千人和四十輛坦克的損失,可依舊無法突破德軍堅固的防御。我覺得兩位師長聽出的請求是合理的,應該讓部隊停止這種傷亡慘重,也沒有任何效果的進攻。”
“停止進攻?!”羅科索夫斯基沒好氣地反駁:“副司令員同志,您有沒有想過,假如我們的進攻真的停止了,那么被圍在敵人包圍圈里的第集團軍的三萬多人,就會遭到被殲的命運。作為一個軍人,我絕對不會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友軍,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被敵人殲滅的。”
“但我們的部隊已喪失了突破敵人陣地的能力。”見羅科索夫斯基固執己見,維諾格拉多夫有些著急地:“假如再讓他們繼續打下去,就等于是讓他們去送死。與其那樣,倒不如將他們撤下來,加強我們在西岸的防御,為撤退到了亞爾采沃南北兩個方向的友軍,爭取更多建立防御的時間。”
羅科索夫斯基想到自己這兩個師的部隊,從昨天到現在,已持續作戰一天一夜,指戰員們應該已疲憊不堪,就算再打下去,也很難取得理想的戰果。于是他點了點頭,吩咐馬利寧:“參謀長,立即給基里洛夫和米哈伊洛夫兩位師長打電話,讓他們暫時停止對德軍的進攻,后撤兩公里,利用我們奪取的德軍陣地進行休整。”
隨著停戰命令的下達,兩位師長風塵仆仆地從前沿趕了回來。
羅科索夫斯基望著面前兩位臉龐被硝煙熏得黑黑的師長,上前握住他們的手,情緒有些激動地:“兩位上校同志,辛苦了!請向你們的戰士轉達我對他們的敬意,謝謝他們連續作戰一天一夜,將敵人的主力牢牢地牽制在西北方向。”
“這是我們應該做的。”米哈伊洛夫淡淡地道:“司令員同志,我想問問,明天該怎么辦?還是繼續向敵人的陣地,起這種毫無意義的進攻嗎?”
“上校同志。”羅科索夫斯基聽到米哈伊洛夫這么,立即把臉一板,道:“雖然我們的部隊在進攻中,傷亡大了一點,可是您怎么能這樣的進攻,是毫無意義的呢?只要我們能突破德軍的包圍圈,那么就可以將第集團軍的三萬多指戰員都解救出來。只要有了這三萬多人,我們在接下來的戰斗中,實力就能得到大大地加強。”
“司令員同志,電報!”馬利寧拿著一份電報走了過來,向羅科索夫斯基報告:“剛接到了利久科夫上校的電報,他的部隊已迂回到了第集團軍的北面,隨時可以對德軍的側翼起猛攻。”(未完待續。)8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