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濟與杜甫依秦晉之言,到太子那里去告狀。
當韋濟痛哭流涕的在李亨面前告狀訴冤時,李亨大感意外之余,又覺得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只是如何處理還須仔細斟酌。
“來人,奉茶!”
太子的話音方落,立即便有隨從端來的冒著騰騰熱氣的茶湯。
韋濟此時哪里還有心情喝茶,他只要太子立時便下決斷,究竟給不給他們平冤。
就實而言,看著韋濟與杜甫二人的慘狀,李亨毫不懷疑,他們被那數十個吏部的司官堂官們揍的厲害。但朝廷上素來又有法不責眾的先例,如果追究下去,沒準就會使自己陷入到一種極為尷尬的境地。
思來想去,李亨還是下定決心,不再干預這些臣僚間的齟齬事件。
剛想找借口將韋濟和杜甫二人打發了,卻有一名佐吏慌慌張張的進入堂內。
“太子殿下,外面有大批的官員,要,要向太子殿下鳴冤!”
太子李亨頓時大奇。大批的官員,沒準就是和韋杜二人斗毆的吏部司官堂官,他們不是行兇者么?如何反而要來鳴冤了?
與此同時,李亨更是困惑,上下臣工對于他這個太子向來是敬而遠之,任何事都不會找他決斷,今日何以竟向商量好了一半,一股腦的來請自己主持公道呢?
李亨能推掉兩個人,但數十人一齊求見,便不能推卻了。他暗嘆一聲,也罷,終究是福是禍,都是躲不過的,反不如隨意而為了。
“讓他們選派三五代表,上堂奏事!
的確,數十人如果一骨腦的都上了正堂,這里豈非成了菜市場?
過了好一陣,才有五名官員蹣跚上殿。但見他們也的狀態也沒好到哪里去,亦是個個鼻青臉腫。
“你們有何冤情?”
五名官員聞言頓時就哭出了聲音。
“請太子殿下萬勿相信杜甫與韋濟的鬼話,他們惡人先告狀,明明是臣等被他們打了,還請殿下為臣等做主啊◎≠◎≠◎≠◎≠,≌♂”
李亨在哪五名官員的臉上一一掃過,果見他們的狀況也不比韋杜二人差,不過若數十人被兩個人打成這般德行,也真實咄咄怪事了。想到此處,李亨心底已經隱隱有了一絲怒意。
難道這些司官堂官真當他是那種昏聵不明的傻子了嗎?以為選了幾個慘狀甚巨的人來訴苦,就能博得同情?
韋濟這時有些明白秦晉的意圖了,當即便駁斥道:“真是好笑,你們數十人,怎么可能被韋某與子美兄打的抱頭鼠竄?”
五名官員中為首的一人,與之爭辯。
“回稟太子殿下,他們不是兩個人,還有一名勇武異常的禁軍軍卒和他們一起毆打”
“住口!”
杜甫不想那禁軍軍卒被牽連進來,是以喝了一聲住口。不過韋濟卻接的更快。
“閣下的意思,便是三個人痛打的你們了?”
“正是!”
那官員下意識答了一句,忽而又意識到不妥,便擺手道:“不,不是,不是”
李亨有些煩了,問道:
“究竟是幾個人?”
“三個!”
五名官員中的另一個人忍不住答了一句。
李亨怒氣上涌,卻仍舊平心靜氣的問著:
“到底有多少人痛毆了你們?”
“三,三個!”
這些人畢竟不敢假話,如果了假話,萬一被人揭穿,那就是欺君之罪啊。雖然太子身為儲君只能算是半君,可焉知太子登基以后,不會舊事重提?
李亨的拳頭在案下攥緊了又松開,如此反復幾次后,突然縱聲大笑。
“三人痛毆數十人,問問世人誰能相信?”
“太子殿下,臣,臣有下情容稟”
那官員還想急著解釋,李亨卻不給他機會了,一揮衣袖道:
“你們今日的陳情,我都會記錄在案,晚間便會交給圣人裁決!”
杜甫的臉色唰的一下就白了,盡管他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但是突然聽到今日的沖突將會鬧到天子那里,還是忍不住忐忑了起來。這就是杜甫為官閱歷尚淺的短處了,而韋濟則與之大為不同,臉上反而露出了喜色。
因為韋濟已經從太子看似波瀾不驚的語氣中看出了端倪,明顯是打算給這些司官堂官挖坑的。
“太子公斷,臣等告退!”
罷,韋濟便拉著杜甫離開了正堂。
而那五名官員卻如啞巴吃黃連有苦不出,賴在正堂不愿走,可留下來,出的實情,連他們自己都難以置信。
試問,三個人痛毆數十人,這等事匪夷所思,又有哪個會相信呢?可這就是實實在在的事實!
“如何,你們還有話?”
李亨的態度仍舊是不疾不徐,但他忽明忽暗的目光卻讓幾名官員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他們畢竟都是些司官堂官,甚少見過太子。如果不是得了政事堂某些人的送信,他們也不知道杜甫與韋濟竟然到太子那里惡人先告狀了,因此一群人便倉促決定,到太子那里與之辯冤?蛇@些人還是沒想到,此事不論輸贏,他們人多打人少,總在道義上就失了先手。
畢竟他們是受害者,被打的狼狽凄慘,甚至還有幾名官員連肋骨都斷掉了。
然而,也就是這種經不住推敲的事實,和他們拙劣的表現,使得太子更加傾向于韋濟和杜甫了。
“無事便退下吧!”
李亨沒留給他們多余的考慮時間,直接開口轟人。
幾名官員無奈之下只好再次施禮,帶著哭腔請求太子為他們平冤,然后才不甘心的退了出去。
李亨思忖了一陣,揮毫潑墨將今日發生的這樁奇事,略加修飾便寫成了一份奏書。
“速將此書送往興慶宮,進呈圣人御覽!”
太子李亨雖然備受天子打壓,但敢于阻塞他與天子言路的人卻并不多。因為這么做,不但得罪了太子,甚至連天子都會心生猜忌。所以,盡管政事堂的佐吏身后各有后臺,卻沒人敢于慢待這份差事。
太子的奏書大約于一個時辰以后放在了天子李隆基的案頭。
自天氣回暖以后,李隆基的心情也逐漸與之回暖,潼關外的大戰對他的影響也日復一日的再消退。哥舒翰自潼關送來的戰報里,雖然無甚勝績,卻也沒有多少敗績。
其實,簡而言之,哥舒翰采取的是一種面防守的姿態,不管叛軍如何在關外折騰,便只由著他們折騰,潼關內的唐軍,一概不聞不問。而且在哥舒翰的軍報中還提及了河北道局面又有了反復的情況,據封常清先后在數郡接連打了幾場勝仗,導致不少地方的義士又紛紛舉起了大唐的旗幟。
當李隆基得知后,他內心中是五味雜陳的,對于這些僥幸逃脫一死的邊將,如此再立新功,究竟是喜是憂一時間也很難把握。當初密令邊令誠處死封高二人,為的就是避免這種邊將步了安祿山的后塵。而現在封常清已經在事實上脫離了朝廷的轄制,一旦再河北道扎下了根,豈非尾大不掉?
反復思量中,李隆基已經有了決斷,很快一封敕令便新鮮出爐。他找來了頗為倚重的張輔臣,鄭重囑咐道:“這封敕令你親自往河北區,傳與封常清,但有意外,可臨機便宜處置!”
天子所言的“但有意外,臨機便宜處置”這句話讓張輔臣頓時產生了一種極是不好的預感。
但李隆基卻沒給他發問的機會,只擺手道:“去吧,準備準備,明日動身。河北乃叛賊肆虐最深之地,務必要心!”
這一句叮嚀,險些使張輔臣落下淚來,他們這些殘缺之人都是天子的家奴,能被天子囑咐一聲心,只怕宮中數千閹人里,由此殊榮的絕不超過一手之數。
張輔臣心中立時就騰起了愿為天子肝腦涂地的意氣。
處置完一樁心頭大患,李隆基的注意力又轉移到了政事堂剛剛送來的太子奏書上。
太子雖然清閑的很,但奏書卻每日不斷,只是今日特地加上了個“急”字。他實在好奇,太子究竟有甚即時。于是便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打開了這封奏書。豈料不看則以,一看之下卻是怒火叢生。
啪的一聲,奏書被李隆基一巴掌狠狠的拍在了御案上。
“該殺,該殺!”
李隆基雖然允許大臣們在自己的授意下打壓太子,卻不意味著,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以拿捏太子。因為太子還是他的儲君,將來有一天要繼承君位。那些吏部的司官堂官們,這是要做什么?
編個讓天下人笑掉大牙的故事來蒙騙太子么?
李隆基進來對太子的限制來多松,態度也來好,這當然離不開太子的謹慎低調使然,而更重要的是,他有種預感,或許不久的將來,重振大唐的重擔沒準就要落在太子的身上了。
盡管李隆基口頭上絕不肯承認自己的失敗和對時局的無能為力,但在心里已經比較清楚的認清了這一,他現在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的保住自己的聲譽,而保住帝王聲譽最好,最直接的辦法,便是盡快的收復東都洛陽,然后以此向天下昭示,大唐在他的帶領下有能力平定任何叛亂。
然而,李隆基也還做著最壞的打算,因此逐步樹立太子的威信,便也成了另一樁使他糾結的心事。因為他還怕太子坐大之后,會危及自己的地位。那些吏部的司官堂官們,今日正好觸及了這一處逆鱗。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