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奕提出兩國互建使館,常期駐使的建議,趙禎一琢磨,還真可行。先不通不通告政令,這還有待商榷,但光是一波一波的使團耗費就能省下一大筆錢。
要知道,遼使來宋,接待的費用可是不低,一切都按最高規(guī)格配給用度。即使財政吃緊,也得勉強裝大頭,總不能在遼朝面前墜了面子。
而且,遼使來一次,大宋就得回訪一次,這個費用更高。什么天朝儀駕,隨行官員兵士,方方面面,都得要錢。
如果真的駐使,傳信只需路驛即可,這得省多少錢啊!
趙禎心,唐子浩這歪主意就是多,有時候還真能大用。
唐奕一看趙禎眉頭漸展,知道這關是過了,只要皇帝不打觀瀾商合的主意,一切都好!
見天色也不早了,唐奕躬身請退。
不想,趙禎就沒打算這么讓他走了,事兒還沒完呢,你走什么啊?
“大郎,留步!”
唐奕心里直罵娘,奶奶的,老子把家底兒都掏空了,你還想干嘛啊?
“陛下,還有何事?”
“呃”
好吧,趙禎這時自己都有不好意思了,剛從人家那兒擠出來一百萬貫,還要唐奕放血,確實有不過去。
“陛下但無妨!”
唐奕也算光棍,反正老子已經被你榨干了,也不怕你再提什么過分的。
“朕是想和你那個沼氣燃燈、起灶的東西”
唐奕聞言,差沒哭出來,“陛下不會是想讓草民把那套技術讓為公用吧?”
“”趙禎臉紅了,還真是這個意思
他一開口,唐奕就明白了,這個事不光是趙禎,其實,范仲淹就已經和他過好幾次了。皇帝和范仲淹關心的倒不是沼氣池燈和做飯的用途,他們更看中的,是沼氣池的積肥能力。
一個沼氣池,每年可積肥一千多斤濕肥,這是一個極為可怕的數字。按大宋普通農戶每戶五畝左右的田地來算,每畝地可增肥兩百多斤。
在這個育種、肥料、種植都達不到后世的科學標準的時代,更多的肥量,就意味著更高的產量!
這兩年,范仲淹特意用兩塊田實驗過,用過沼氣池肥和沒用的,畝產糧食相差了最少一成半。再加上唐奕總結出來的一套科學的施肥方法,畝產能差到兩成。
這可是比什么事情都要重要的,所謂民以食為天,要是這個沼氣池的技術普及到宋,那兩年多兩成糧食,將會是什么概念?
所以,范仲淹不但一連向趙禎上了幾道奏章,而且,還多次找唐奕談過,希望他放棄沼氣燈的生意,把這個沼氣池普及開來。
唐奕又怎么不知道積肥對農業(yè)的重要性呢?而且,他比趙禎和范仲淹認識得更透徹。
從根上來,大宋還是一個以農業(yè)為主,商業(yè)為輔的農耕型社會。
所以,想把大宋變成什么樣,想讓大宋從原始經濟中跳出來,晉級到更高的社會形態(tài),關鍵不是唐奕能把生意做多大,關鍵是大宋的有多少耕地,地里能產出多少糧食,這些糧食能養(yǎng)活多少人。
只有更多的基礎產出,才能形成更大的經濟力量,推著大宋向前邁進。
要是耕地產出跟不上人口增長,那就算唐奕玩出花來,也沒用!
唐奕在后世曾經看過一個資料,中國古代,即使將所有的耕地利用起來,但因為糧種和肥力的關系,人口上限最多就是一億。
也就是,中國這片土地,最多就能養(yǎng)一億人。而且,這個是理論數字,真實情況是,人口過五千萬,就很容易出問題了。
就好比一戶人家,耕地是固定的,養(yǎng)三口人算富裕,養(yǎng)五口人算還能維持,養(yǎng)七口人就要餓肚子,養(yǎng)十口就一定死人一樣!
土地的負荷有上限,就算再會持家的人也玩不轉。
唐玄宗天寶年間,大中華地區(qū)有田十四億畝,養(yǎng)民五千三百萬,已經過了這個警戒線。
然后,經過五代的洗禮,又丟了燕云之地,終宋一朝也沒恢復到盛唐時期的人口和耕地量。
到了明代,因為引入了土豆、紅署、玉米等高產作物,才把理論上限提升到了兩億往上。而大明用三億畝土地,養(yǎng)活了一億兩千萬左右的人口,已經是個奇跡了。
清末土地總量翻了四倍,也把人口數推到了四萬萬!
只有當人工合成尿素、還有雜交水稻問世之后,人口才能不受土地的局限,開始飛漲。
所以,唐奕知道,增產不單單是多打糧食這么簡單,而且還是最根的問題。
他雖然是學化學的,但在這個時代不可能合成尿素,又無法遠赴南美拿回那些高產作物,怎么辦?只能在現有條件下提升產量,而沼氣池積肥,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真不是唐奕為了個人利益抓著這門生意不放。想掙錢,他有一百種方法比沼氣燈掙得多,關鍵是技術不成熟。
“不瞞陛下,現在沼氣池的技術和造價就算草民放出去,也無法普及到百姓之家,造價實在太高了。”
“聽范公,大郎不是在此獲利頗多嗎?朕還以為,這也如醉仙一般,是無的買賣。”
“”唐奕一陣無語。
老子是人,不是神!
“實話跟陛下講吧,沼氣燈這門生意,從兩年前開始經營,到如今,獲利不下十萬貫!但您知道,草民投入到技術改進和研發(fā)之中的銀錢有多少嗎?”
“多少?”
“十三萬!年前匯賬,不但一分未賺,反而倒賠了一萬多貫。”
“!!!”
“陛下若是不信,草民可讓國舅把賬目拿來給陛下看。“
唐奕一都沒謊,一百萬貫他都借出去了,還差這東西?實在是沼氣池技術不適合民間普及。
兩年前初創(chuàng)之時,造價一百貫左右,苦哈哈的農民誰拿得出一百貫?
就算現在,唐奕投入了巨資研發(fā),大批的尖匠人為了簡化工藝,選擇最便宜、最適合的材料,幾乎是想破了腦袋,也只能是成降到了三十貫每套。
三十貫!相當于一頭耕牛的價格,又有幾家能裝得起?
(未完待續(xù)。)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