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林沖很早就想打倭國了,不過林沖卻也非常清楚,打下倭國的難度至少要比打下安東半島高五六倍,甚至上十倍。
這可是有現成的例子的。
在原來的歷史上,蒙古人就曾先后對高麗和倭國發起過征服戰爭。
結果最后高麗被蒙古徹底征服,雖然保留其國王王位,但事實上高麗卻差不多變成了蒙古的一個行省。
而蒙古人兩次對倭戰爭,最后卻都以羞恥慘敗而告終,總計十多萬軍隊,數萬蒙古精銳永遠留在倭島,或者葬身大海。
關于蒙古人的失敗,后世總結主要有兩大原因。
第一,自然是就是那兩場著名的臺風了,兩次攻倭元軍都遇到了臺風,導致元軍損失慘重,士氣大跌,最后不得不狼狽而逃。
特別是第二次那一場持續兩天的臺風,更是被倭國人尊為“神風”,感激膜拜了七百多年。
雖說關于元軍艦隊被臺風摧毀的原因,后人研究總結,可能是蒙古人統治殘暴,對治下漢人和高麗人殘酷壓迫,于是這些造船的漢人和高麗人故意使用了錯誤的平底船型,而不是在遠洋航行的船型,而蒙古人對航海一無所知,竟沒有被發現。
也可能是忽必烈攻倭太過倉促,未有充分準備海船,造船人只得在匆忙間敷衍了事。
或者兩個原因都有,總之就是船不是太好,所以這才如此輕易就被風浪摧毀。
不過不管怎么說,蒙古軍兩次都遇到了臺風總是事實。
現在梁山軍的戰艦雖說都是適合遠洋航行的船型,很多船甚至一路遠航到阿拉伯地區都不成問題。
但這次梁山軍卻是要繞路從陌生海域,陌生航道突襲倭國的京都,這其中的航程和風險可比元軍從博多港登陸大了不知道多少倍。
一旦路上遇到超強臺風,或者碰到暗礁甚么的,整支艦隊的人豈不是全都要葬身大海?
而蒙古人征倭失敗的第二原因則是:在歐亞大陸幾乎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到了倭國與倭軍在陸地上作戰,其實也沒占到半點便宜!
除了第一次登陸作戰時,元軍憑借武器優勢和戰術優勢,打得倭軍節節敗退外,其他時候,元軍都與倭軍打平甚至時常處于下風。
而且,哪怕是第一次登陸作戰時元軍占據優勢,可是卻無法擴大戰果,因為蒙古人根本不擅長山地叢林作戰,無法突破九州島崎嶇的地形進入九州腹地。
而且倭軍斗意志頑強,幾乎全民皆兵,作戰極其勇敢,悍不畏死,是以哪怕元軍無論是武器還戰術全都占據優勢,卻立刻陷入全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被逼的只能撤回到船上去。
然后他們就悲劇了,當天晚上正好刮臺風,一下吹翻200艘戰船。
到了蒙古人第二次攻倭,雖然這次元軍出動了十多萬人分兩路進攻倭國。
但倭國人同樣吸取了上次的教訓,總結了經驗,利用山地叢林的地形優勢,不停對元軍發動騷擾,節節抵抗,打得蒙古人不要不要的。
想想后世的美軍,武器和戰術何等先進,不也在越南叢林折戟沉沙,拿越南人毫無辦法?
蒙古人也是這樣,事實上他們第二次攻倭仗就打得非常不順利,在“神風”發生之前,倭軍就在壹岐島之戰中打敗了元軍,逼迫元軍東路軍放棄壹岐島,南下平戶島與主力會合。
之后第二次登陸作戰,元軍又再次被倭軍趕回了船上,結果就遇到那場持續兩天的臺風,也就是著名的“神風”,再次損失了大部分船只。
好在其實元軍主力當時并不在船上,而是駐在平戶島、鷹島等島嶼上,但最后這些元軍還是大部分被倭軍干掉了。
這其中自然有“神風”幫忙,元軍士氣大跌,倭軍士氣大振,以為神明相助的原因。
但反過來講,元軍這邊同樣也是困獸猶斗,戰斗力同樣不低,可還是近乎被全殲,倭軍的戰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是以,梁山軍想要攻打倭國,同樣要面對倭國山地叢林的地形,還有倭軍頑強的作戰意志。
“……綜上,倭國地形比高麗還要多山,多叢林,且倭人的作戰意志比起高麗人來要強太多,而且幾乎是全民皆兵,很難被攻心,而且我也不準備攻心。”
林沖最后總結道:“所以既便是佯攻九州島,也必須重創甚至全殲九州島上的守軍才行,這樣倭國才會調派本州島主力增援九州島,我們突襲京都的行動才有可能成功。
可這
而且繞路去往京都的航線也要提前探出來,當地的水文氣候也要提前了解,否則冒然前往,就是在拿我數萬遠征軍將士的生命在冒險!”
眾人神色漸漸凝重起來,暗道這個倭國果然比高麗難打數倍,難怪倭國如此有恃無恐!
王寅不禁有些氣餒,聽林軍主的意思,貌似是不太贊同自己的突襲京都的戰略,只是如果不用突襲,還能有甚么更好的辦法呢?
要知道林軍主剛才說的可是明白,征討倭國比起征討高麗,可是要難上十倍,而且倭人比高麗人還要狂妄數倍,且桀驁不馴,絕不會輕易屈服。
對付這樣一個國家,若是不用突襲的辦法,逼迫其簽訂城下之盟;那么剩下的辦法就只有投入大量兵力,步步為營一點一點從九州島向北推進。
可呂軍師也說了,如果女真和趙宋才是梁山軍頭號敵人,攻打倭國只能動用兩三萬人,最多四萬人的偏師。
這么點人,這仗根本沒法打啊!
“軍主,末將見識淺薄,暫時就想到這個佯攻九州島,將倭軍主力全部吸引過來,在利用海軍優勢突襲京都,逼迫認罪投降的辦法!
現在看來末將對倭國還是了解太少,這個戰略也有太多考慮不周的地方,多謝軍主及時指正。
只是若是突襲的辦法行不通,不知還有甚么辦法能報此仇,打得倭人跪地投降。我是技窮了,不知道諸位可有甚么好辦法?”
林沖微微笑道:“王兄弟的辦法還是不錯的,不必太過自謙,更不要妄自菲薄,只是你對倭國了解太少罷了。”
王寅有些臉紅,林沖雖然依然對他表示贊許,但對倭國了解太少,就忙著立軍令狀,搶著要去打倭國,是不是顯得太輕率輕敵了些?
沉默了一小會,一直皺著眉頭的陳箍桶試探著道:“既然倭國倭國這么難被征服,我們很難僅靠一支偏師就打得其投降屈服,那么我們為甚么還要這么做呢?”
眾人一下被他繞糊涂了,就聽聞煥章道:“陳軍師的意思是?”
陳箍桶想了想,越發堅定了自己的想法,道:“我們何不利用海軍的優勢,不時的從海上對其發動進攻,俺看倭國的國土也不算小了,海岸線這么長,倭國人怎么守得過來?
俺的意思,假若倭軍在九州島博多港設下重重防御,我們便不在這里登陸,轉而攻擊倭國本州島的西北方向,上岸之后一路突襲,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打完就跑,等倭軍主力趕到,我們早已帶著戰利品還有俘虜撤走了。
等之后倭國在本州島的西北方向修建堡壘,調派重兵進行防御,我們又悄悄跑到九州島南邊登陸。如此這樣只要打上幾個月,倭國勢必受不了,到時候我們再向其提條件,讓其賠償損失,稱臣納貢!”
林沖點點頭,再他看來陳箍桶這個辦法又比王寅的辦法好了許多,不過林沖同樣很不滿意。
這種襲擾和游擊的辦法,好當然是極好的,但我堂堂華夏天朝,對倭國蕞爾小邦用這種戰術,卻實在有些跌份,太自降身價了,也太看得起他們了。
而且林沖也突然想到一件事,那就是自己只問了他們該不該打,該怎么打。
著第一個答案大家已經已經給出來了,那就是必須打,一定要打。
現在大家在回答第二問題:該怎么打,但是林沖卻忘了跟大家講要打到甚么程度,是以大家都不自覺的把打的目標設定為:讓倭國賠償損失,跪地投降,稱臣納貢。
但林沖卻根本不想這樣。
于是林沖當即補充道:“其實我的意思是不打則以,若打,則必須徹底滅亡這個國家,占領全部倭國的土地,殺死所有敢抵抗的倭國男人,再俘虜所有投降的男人,而不僅僅是稱臣納貢!”
想了想,林沖覺得自己可能表達的還不太清楚,于是又道:“再說明白一點,比如對高麗我們的政策是收復漢唐故土,使得安東半島從此納入我華夏版圖。
而且從地形上看,安東半島實乃我華夏的國門也,若是放任這里不管,將來若是有海外強國覬覦我華夏領土,便可占據或控制半島,以此作為進攻我華夏的跳板,是以這片土地必須牢牢抓住我們華夏漢人手中,方才是上策。
況且半島既為我華夏故土,島上除了新羅遺民,其他諸如箕子朝鮮遺民,衛滿朝鮮遺民,高句麗遺民都是我華夏一員,哪怕他們現在大多與新羅遺民融合混血,卻依然是我華夏近親。
是以對待高麗人,我們采取的辦法就是給其大國子民的待遇,只要心向華夏,愿意臣服我們便給其華夏子民的身份,再使其寒有衣穿,餓能果腹,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田地,房屋,這些被解救的高麗平民和奴婢賤人自然心存感激。
若干年后,半島必將變成與京東河北一樣的華夏沃土!但對待倭國人我卻不準備這樣做!”
眾人都有些驚了,因為他們之前聽林沖介紹倭國的情況時就感覺好像軍主不太喜歡,甚至非常厭惡這些倭國人。
現在又說出這些話,看來這些倭國人的在戰敗后的待遇,比起高麗人要差很多了。
果然就聽林沖繼續說道:“這些倭國人,我并不準備讓其加入華夏民族大家庭!他們未來,將永遠禁錮在這片島嶼上,有敢出島者,全部殺無赦!而倭國這片土地,我也不準備將其納入華夏國土,而是把他作為殖民地!”
眾人再次驚著了,互相對視了幾眼后,還是呂將開口問道:“哥哥,甚么是殖民地?”
林沖想了想道:“殖民地就是出兵占領這些地方或者某個國家后,再移民過去,建立移民居留地。
然后你們可以把這些移民過去的華夏子民、還有駐扎的軍隊,派遣的官員看做是地主鄉紳,或許是先秦時期的奴隸主;再把當地人民看做是佃戶莊客或者是奴隸。
總之殖民地就是政治上和經濟上頑強由宗主國統治,壓榨(剝削)的國家和地區。更簡單一點,就是我們根本不把他們當做自己人,而只是奴役壓榨他們,為我們賺取利益!”
眾人這下終于聽懂了,卻也越發震驚的不行。
王寅、陳箍桶等人還好一些,他們都是底層勞動人民出身,對這些事情并沒有多少在意,而且倭國既然率先對梁山軍對手了,那就是敵人,敵人哪怕是全部死光了,他們也不會心疼。
而聞煥章、呂將、蕭嘉穗卻微微有些接收不了。
因為他們都是儒家知識分子,雖然大多數儒家知識分子比如宋末的大地主,明末的東林黨,對奴役和壓榨底層泥腿子并沒有多稀奇,也從沒覺得有什么不對。
但儒家同時又是最要臉面的,不管地下吃相多難看,表面上卻一定是正氣凜然,以君子自居的,并且最講仁義兩字的。
比如仁者愛人;比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再比如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也。
怎么可以這么紅果果說要奴役,壓榨別人呢?哪怕這些人是異族人。
特別是聞煥章、呂將、蕭嘉穗三人還稱得上這時代儒家少有的真君子,聽到林沖這么說,簡直都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這還是那個說要替天行道,拯救天下,一直在行仁政的林軍主(大哥)么?
比如在京東河北路,梁山軍雖然殺了一些地主鄉紳,但也是這些地主鄉紳魚肉百姓,實在作惡太多的緣故。
而之后梁山軍強迫地主鄉紳降低租子,在濟州、鄆州大興水利,修橋鋪路,教導百姓用沼氣池,青儲窖,這些無不是大大的仁政。
就算是攻打高麗也是解救了無數被高麗貴族奴役的奴婢賤人,還有平民佃戶,不但是行仁政,更是在行王道,功德無量!
可現在到了倭國這里,怎么突然就變了呢?
到底呂將與林沖更親近一些,性格也更耿直些,于是呂將想也沒想道:“哥哥,就不能像安東半島那樣嗎?”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