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甲!有進無退!”文祥冷酷的聲音在冰冷的面甲里面響起。rg
“有進無退!”
“有進無退!”
5人的面甲方陣喊著口號,猶如一只鋼鐵怪獸,緩緩向前推進。
站在何家莊城墻的高臺之上,何咸趁著黃巾軍寨的大火,瞇著眼睛著關注著戰局的變化。劉辟的癲狂,文祥的冷靜,盡在何咸眼底。
這5人的面甲軍是何咸以1人的邊軍老兵為班底,從數千青壯里面挑選出來的精英中的精英,用最好的伙食、生活待遇作保障,最鋒利的武器、最精良的盔甲作武裝,花費數年時間,傾注了部心血打造出來的強軍。
這是面甲軍戰場上的第一站,也是何咸戰場對壘的第一站,不緊張都是假的。但何咸對面甲軍有十層的信心可以擊潰對面的黃巾兵。
戰爭,終究比拼的是資源。
擁有最好武器,最好訓練,最好體魄的軍隊終將占據戰場的優勢!
要接觸了!
黃色的黃巾力士和黑色的面甲軍猶如兩只箭頭,狠狠地碰撞在一起。
兵器撞擊聲,呼喊嚎叫聲,此刻,在該寂靜的暗夜里達到了頂峰。
短暫的停滯之后,黑色的洪流以勢不可擋的優勢吞噬了黃色箭頭。
戰爭不同于好勇斗狠。黃巾力士固然都是強壯精銳之輩,但面對訓練有素的戰陣,個人的勇武實在太過于渺。
一名持繯首刀的黃巾力士剛剛劈開面前第一排的長槍,第二排的長槍就猶如毒蛇一般鉆進健壯的胸膛。他沒有來得及呼號,長槍已經回撤。面前的敵人看都不看一眼,一腳將他踢翻,踏著他噴血的胸膛,前進,再前進!
一名持短斧的黃巾力士,左右格擋,付出輕傷的代價,好不容易突入陣中,迎接他的卻是兩柄當頭砍來的短刀。他怒吼一聲,企圖甩出手中的短斧擊殺其中一名漢軍,側面卻悄無聲息地揮過來一道光亮。一柄短刀準確無誤地砍在了他的脖頸之間,熱血噴注而起。
“劉丹~~~”同一時間突入陣中的劉辟眼睜睜看著短斧黃巾力士被無情梟首,卻無能為力,經不住發出一聲悲呼。
劉辟是汝南人士,八年前大荒,家奔逃南陽,途中一家二十幾口,父母,兄弟,妻兒,部餓死,劉辟和侄兒劉丹因為體魄強健,尚剩一口氣,躺在破廟等死,恰逢張曼成傳道至此,救了叔侄二人。二人就此入了太平道,追隨張曼成。對于這個侄兒,劉辟一直當作親生兒子看待。以為入了黃巾力士,反了萬惡的大漢朝,好日子就會降臨。不曾想……
“啊~~~啊~~~”
劉辟徹底放棄了防守,以生抗了背部的一刀為代價,將擋在面前的短刀手劈翻,一個滾地翻,躲過背后的刀鋒,沖到劉丹身邊,想要找斬殺劉丹的短刀手報仇。
一柄鑌鐵長槍如同一道黑色的閃電,突然從陣后刺來,過圍攻劉辟的短刀手,一吐一伸,無情地刺穿了毫無防備的劉辟的后脖頸。
劉辟高舉的繯首刀再也無力看下,呲嘴裂目之下,就此死去。
來人,正是文祥。
按照劉辟的武藝,不該不是文祥一合之敵。但眼見著黃巾力士一個個被迅速擊殺,包括自己的親侄兒劉丹慘被梟首,劉辟自知求生無望,萌生死志,六識自然不再靈敏。被文祥一槍擊殺,也是情理之中。
劉辟戰死,最后的百余名黃巾力士也紛紛倒在面甲軍的長槍短刀之下,5黃巾力士的覆滅徹底擊潰了黃巾軍的戰意,跟風的數千黃巾兵一哄而散,再無人敢面對滾動前進的面甲軍。
“降者不殺!”
文祥見狀,發布了新的命令。
“降者不殺!”
“降者不殺!”
面甲軍一邊保持推進的狀態,一邊呼喊震懾。
早有機敏的黃巾兵丟棄了手中的武器,抱頭蹲在了路側。
隨著面甲軍的呼喊,來多的黃巾兵加入了投降的隊伍。
何咸松開緊攥的拳頭,長舒一口氣道:“命文聘率特戰隊擴大范圍保持警戒,命面甲軍原地帶甲休整,文祥帶青壯打掃戰場。至于俘虜登記造冊,押解移送歐陽大家處的工作,就要勞煩方正兄了。”
“嚴之分,公子且放心!”李嚴一甩袖袍,領命下去。
是役,何咸先以文聘的特戰分隊趁夜火燒劉辟大營,制造混亂,再以李嚴帶領的青壯佯攻,引誘劉辟召集黃巾力士出營迎戰,最后以文祥帶領面甲軍中道劫殺,一舉擊潰黃巾軍的主戰力黃巾力士,擊殺主將劉辟。
環環相扣,步步殺機。
何家莊以死七人,傷五十余人的代價,擊敗5黃巾軍,殺七百余人,俘虜兩千余人,另有兩千黃巾潰兵四散而逃,回到宛城者不足五百人。
一戰而震驚南陽地界。
自黃巾之亂爆發以來,已有月余。南陽郡冶所宛城淪陷,大縣復陽淪陷,隨縣淪陷,比陽縣淪陷,南陽地界數個縣城,紛紛被黃巾賊占領,搞得一時之間人心惶惶。
何家莊之戰的勝利在此時此刻有著無比尋常的意義。
它打破了黃巾賊無敵金身的神話,讓地主豪強們意識到,黃巾賊和以往其他的賊寇并沒有質的區別。
所謂的黃天大神,不過是蛾賊增添勇氣的外衣罷了。這樣的手段,他們并不陌生。
由此,南陽地界掀起了地主豪強為求自保,散布家財,組織鄉勇,開啟了抵御黃巾軍劫掠的序幕。
在此之前,何咸曾絞盡腦汁想要阻止黃巾之亂的爆發或者減少黃巾賊帶來的危害,卻不得要領。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場看似無心的戰斗,卻是取得了超乎意料的效果。
南陽局勢已處于面崩潰的邊緣,現在竟然有僵持下去的趨勢。只要能拖到大漢中央軍的到來,黃巾賊必敗無異,南陽地區的傷害必然就能大幅度地減輕。眾多無辜的百姓也免得被脅裹著去當黃巾賊的同黨。
太平道雖然傳播廣泛,信徒眾多,但也并不意味著所以的南陽數百萬百姓都愿意揭竿而起,提著腦袋去造反。
大漢數百年之正統,余威尚在。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