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卷利刃出鞘神州動 多爾袞晃動著有些昏沉的腦袋,思索著皇太極提出來的種種問題。 說實話,近日他一直沉湎于多鐸之死無法自拔,還真沒有認真考慮這些事情。 好在他畢竟不是無能之輩,雖不如皇太極驚才絕艷,可一般人的智商還是有的,尤其是在有提示的情況下。 “皇兄可是指他清剿晉商的行動?”多爾袞有些不確定的回答。 和晉商的聯系,一直是由皇太極親自掌握,他并沒有插手。只知道晉商對大清的重要性,再具體的就沒有過問。 “不錯!” 皇太極贊許的緩緩點頭,這是多爾袞不同多鐸和阿濟格的地方,不是一味崇尚武力,知道軟實力的重要性。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后金從深山老林走出來才多少年光景,沒有文化,沒有歷史,還只是一群野蠻人。 平日里大戰的一些戰術,還是從漢人三國志里面學習,族人又能有多大出息? 要不是皇太極手腕高超,四處挪騰算計,建奴真難以發展到如此地步? “大明將領秦浩明不知從何得到信息,把和大清有密約的晉商連根拔起,這一步可以說斷了大清的命脈。 十四弟不知道,晉商對大清的崛起有多么重要?” 皇太極臉色沉重,肥胖的大手端著酒杯,搖頭凝神說道 “食物、棉麻、鎧甲、鐵器……乃至生活所需的一切用品,大清都無法做到自給自足。 不僅如此,沒有他們,我們的東珠、人參、皮毛等皆無法銷售給大明,用來換取大清需要的任何戰略物質。 毫不夸張的說,有晉商在,大清無后顧之憂,只要厲兵秣馬,從大明劫掠錢財即可。 可現在沒有他們,大清已經陷入困頓之地! 迎著多爾袞不解的目光,皇太極起身繼續解釋道“十四弟認真想想,即使以大明原先的不堪,大清入關劫掠,又能得到什么東西? 無非是人口財物,最多還有糧食。 可單靠劫掠,我們根本無法獲得源源不斷且對大清有用的戰略物質! 多爾袞點點頭,深有同感。 入關劫掠大明,只是戰略上的需要,目的是打擊大明的戰爭潛力。 至于說獲得的戰略物資,肯定不如朝廷有系統有針對性的購買得到得多。更何況,有些戰略物資多在江南沿海,大清鞭長莫及。 再說,入關劫掠,那也是有風險的,戰爭畢竟是要死人的。 沒有這些晉商的幫助,皇太極說大清危在旦夕還真不是危言聳聽。 怪不得以當初父漢如此嗜殺之人,對大明晉商也是恭禮有加,從未刁難他們,原來根由在這里。 皇太極見多爾袞頻頻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欣慰。如今的大清,確實需要他們二人攜手,方能渡過危機。 “晉商對大清的作用,并不僅于此!”皇太極銳利的眼神緊盯著多爾袞,沉聲說道 “大明幅員千里,疆域廣袤,戴甲之士百萬,其一舉一動大清根本無法察覺。 可晉商商棧遍布大明全國,朝中權貴和他們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便是西北叛賊,也和他們過從甚秘。 所以,大明但有風吹草動,第一個得到情報的總是他們。 否則,單憑大清布在大明境內的暗探,打打殺殺跑跑腿的事情尚可,可要和大明朝廷上層有什么聯系,卻是力有不逮,更不用說得到情報……” 說到后面,皇太極肥胖的臉上唏噓不已,顯然是痛惜晉商的毀滅。 皇太極的舉動,多爾袞感到很是怪異很是可笑。大清的君主,居然懷念大明的商人,這要傳出去,簡直要令多少人詫異。 “可笑嗎?”皇太極背負雙手,眼中隱晦莫名,說不清是慶幸還是傷感,只是喃喃自語說道 “朕早就說過,大明是一個龐然大物,大清和其相比,不過是螢火之光,微不足道。 我們現在的舉動,充其量只是一群鬣狗,趁猛虎不注意,從他的嘴里奪食。等他們醒悟過來,大清將無任何機會。 這也是一直以來,朕愿意和大明和議,甚至寧愿犧牲一些名分上的東西。可惜,大明崇禎皇帝卻死活不答應。 哪怕他們軍事上節節敗退?” 皇太極慷然嘆道。 大明的錚錚鐵骨,他是有領教。過去,軍事上節節勝利,尚無法讓崇禎低頭,F在,恐怕會更難。 想到這里,皇太極搖頭對多爾袞沉聲說道 “曾經有一段時間,朕以為大清照此發展下去,積蓄實力,待到時機成熟,終將有機會入主漢人江山。 可惜,此次遼東大戰讓朕看清了事實,漢人終究人才濟濟英雄輩出,大清不如多矣! 秦浩明、閻應元、張云、盧欣榮、吳鋒、顏蟄……原本皆是籍籍無名之輩,不意卻讓大清損兵折將,以至于岌岌可危! 皇太極這段時間功課做得很足,把定南軍留在遼東和朝鮮將領都派人了解打探,此刻竟然如數家珍。 “也不盡然!”多爾袞有些不服氣的傲然答道 “不說他們,便是大明歷屆遼東督撫中,熊廷弼,王化貞,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中,哪一個不是大明的英雄人物? 可他們,又有誰能阻擋大清崛起的步伐? 說到底,他們根本無法掌控遼東將門,大明的內耗是……” 話說到這里戈然而止,多爾袞終于回過神,同時也明白皇太極今日到此的目的和他所看到的憂慮。 大明軍隊作戰能力真比大清差嗎? 多爾袞統兵多年,自然深知不是如此。 都是兩個肩膀一個腦袋,誰也沒三頭六臂,不見得誰比誰強。 甚至,許多遼東將門世家子弟,從小習武打熬體力,個人作戰能力并不比大清勇士差。 四川白桿兵、浙江戚家殘軍、關寧鐵騎、九邊軍將,都足以和大清一較高下。 而且,在許多小規模作戰中,他們可能更勝一籌。 卻唯獨在大規模作戰,即使在大明兵力占優的情況下,失敗的一定是明軍。 原因何在? 還不是人心不齊,軍中山頭林立,派系眾多,誰也不肯出死力導致。 誰都把自己的家丁看成是保命的本錢,不肯用于戰場廝殺,方有大清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赫赫威名。 當然,大清也有八旗,也有派系,也有爭斗,可畢竟人少,便于掌控。再加上皇太極威望日漸高漲,故而此類現象較少。 想到這里,多爾袞眼中復雜難明。 自己和皇太極相比,終究在眼界和格局上多有不如,尤其是在細微之處。 s感謝書友元寶媽媽111、書友20170411132658683打賞,銘感盛情!感謝諸君的繼續支持,阿土唯有半夜碼字拜謝!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