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最后一輪總決賽正式打響,三十位晉級選手角逐總冠軍。
比試要求對《道德經》全文進行總結。每人一張紙條,限時半小時完成。寫好了總結,就交給三大仙王檢驗。總結全面到位的將獲得仙君論道的總冠軍。
對選手們而言,《道德經》包羅萬象,玄乎其玄,很難全部總結到位。于是,他們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各種總結。
趙曉輝從“作者簡介”入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人間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華夏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
端木葉從“中心思想”出發:
老子認為無形產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為更復雜的東西,從而產生了整個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動力,它產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沒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個事物之中。因為道永遠和這個元氣的“一”在一起,萬物能夠發展、壯大、成功,就是要適應這種能量。老子認為每一個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夠發展就是使用了他內在的無形的宇宙動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狀態,事物的自然本性產生的外在表現就叫做自然。“不學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自然而然,本來就是。每個事物生來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現就是這個事物的自然。在道家看來“自然”是萬物的最佳狀態,“道”通過萬物的“自然”表現出來。
上官燕從“作品特色”描述:
一、音韻之美
《道德經》句式整齊,大致押韻,為詩歌體之經文。讀之朗朗上口,易誦易記。體現了華夏文字的音韻之美。。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二章)、“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三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四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五十八章)。這些詞句,不僅押韻,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韻美,也有旋律美。朗誦經文,是一種美的享受,在音韻之美中體味深刻的哲理。
二、講究修辭
1、對偶
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一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三十九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五十八章)、“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六十三章)。對偶句子看起來整齊醒目,聽起來鏗鏘悅耳,便于記憶、便于傳誦。
、排比
排比可以增強語言的氣勢、鼓動力。《道德經》中排比句較多。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心妨”(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二十二章)、“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二十四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四十一章)。
、比喻
《道德經》中比喻亦多。如:“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六章),以玄牝喻“道”,生養萬物。又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八章),通篇以水喻人,把水擬人化,贊頌得道者的高貴品質。再如:“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十章)、“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二十章)、“復歸于嬰兒”(二十八章),皆以嬰兒喻道者的純潔、天真、樸實無華。又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連用三個比喻,講明從小做起的道理。這些比喻,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加深了讀者的印象。
4、設問和反問
如:“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十三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二十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七十四章),這些設問與反問,增加了語言波瀾,扣人心弦,起到了引人注意、思索的效果。
5、聯珠
聯珠又叫頂真,是把前一句后邊的詞語作為后一句開頭的詞語,把語言連續說下去的一種修辭手法。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又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聯珠使語氣連貫,結構嚴密,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有機聯系。
三、語言精辟
《道德經》有些語言極為精辟,是至理名言,至今是成語、格言、座右銘。如:“天長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欲”(十九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七十八章)、“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有的原句,今已演變為警句,廣泛流傳。如:“功成,名遂,身退”(九章),現為“功成身退”;“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現為“知白守黑”;“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四十五章),現演變出“大智若愚”;“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現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現為“知足常樂”;“寵辱若驚”(十三章),現為“寵辱不驚”。
而宇玄通過“基本介紹”總結: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7章在前,第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哲學著作。至今廣泛流傳,迷人有魅力。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