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寧不愿在一些學術思想上,屈于當世所認可的一些固有思想,所以他更愿意在一些學術方面推陳出新,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請大家搜索()看最!更新最快的
他不是要去挑戰圣賢,或者是特立獨行來獲得別人的認可,他只是在尊重前人的思想之上,出自己的見地,讓思想得以表達。
在紀寧的想法中,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觀點,但你要尊重我話的權力,所以他不會針對誰的言論做出過分的抨擊,現在他在會試中,也準備“瘋狂”一把,將自己對于圣賢書的理解表達出來。
紀寧認為這是很合適的,除了能表達自己的思想之外,還有一點很關鍵,這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主考官張玉玨也是一個集合了一定法家思想的人,他不覺得這樣做有什么太大的不妥。
“大不了這屆的會試我名落孫山,等三年后,我再在會試的舞臺上跟天下士子一決雌雄!”
想到這里,紀寧作答起來非常簡單了。
心中早有許多話要,對于“人性善”這個題目,他感覺有很多思想要表述出來,至于最后的成績如何,已經無關緊要了。
……
……
會試,最難的是放松心態。
當紀寧把第一場的五道題目都做完之后,心境也格外放松了,因為在他看來,剩下的幾場考試都已經沒了太大壓力。
索性不是抱著要有怎樣的成績來考試,那后兩場,也可以放松心態來作答。
二月初九一天,紀寧把第一場的考試題目都做完,但他還沒著急把文章寫在最后的試卷紙上。
或許是這時代的考生比較矯情,寫一篇文章都需要深思熟慮,往往一篇好的文章要花上三五天時間,這才使得會試的考試時間被定為三天一場。
紀寧心想:“這考試量,甚至還比不上后世的一場高考,高考兩天完成了,會試卻要考九天,這不是折騰人嗎?在這鬼號舍里,凍也凍死了,還要面對吃喝拉撒的問題,被人關黑屋里是不爽啊!”
二月初十整天,紀寧都無精打采,反正晚上睡不著發呆想事情,到二月十一這天,他才把自己的文章謄寫到試卷紙上。
一直到二月十一臨近黃昏時,第一場考試才正式收卷。
他把自己完成的試卷,從方孔遞出去,至于草稿紙會留下,一直等到三場考完之后,草稿紙會統一收上去。
一共也十幾張紙,這些東西上也不會有特殊的印記,紀寧也沒當回事。
二月十一晚上沒什么事情,他繼續發呆,第二天考的是什么,已經不太重要,他更迫切想離開號舍,因為對一個穿人士來,最可怕的不是對環境不適應,而是孤獨。
當他感覺自居遠離人群時,會有一種巨大的孤獨感覺,讓他無所適從。
……
……
二月十二,是會試第二場開考的時間。
第二場考試,考的是官場和文廟的應用題,也是誥表科判各一道題目,外加一篇五言章的好壞很容易分辨。
要么格式正確,把中心立意表達,寫對了,要么格式錯誤,中心立意跑偏,作錯了。
紀寧在誥表科判中,各運用的時間不到半個時辰,一上午完成,到第二場第一天的下午,又只有一個五言八韻詩沒完成。
但凡科舉中涉及到詩詞的,題目一律來自于“成句”,所謂的成句,是給你一句話,讓你根據這一句話來寫詩詞,這句話可能是引自某個經典,或者是某人所的一句話,并不是“春景”或者是“詠梅”這樣簡單的題目。
科舉詩詞,源自于“應制詩”,而后被廣泛應用于“試帖詩”,試帖詩的考試模式,也是紀寧所熟悉的那個歷史空間中,宋前以及清朝之后廣泛被運用的一種考試模式。
所有的應制詩在題目上,必須配上“賦得”二字,白居易的大作《賦得古原草送別》,相傳是來自于白居易在十六歲參加科舉時所做出的詩詞。
這次會試的五言八韻詩的題目,是“奉試明堂火珠”。
這題目,看起來不簡單,要完成一篇詩詞更為復雜。
從字面意思來,是在明堂,也是皇宮殿堂中考試,看到了“火珠”,也是宮殿中的一種裝飾物,這是讓考生對未來殿試的一種憧憬,中選的考生將會到皇宮中參加殿試,并且能欣賞到皇宮殿堂的精美絕倫,展望一下自己金榜題名后的喜悅,以及對國家社稷的一種抱負和展望……
紀寧無奈搖頭,這題目在他看來,也并無太大的出彩之處。
白了,詩詞的題目都不接地氣,也是因此,所有人都還在封閉的黑屋里考試,卻要考生展望未來,這是多么殘忍的一件事情。
紀寧提起筆來,先要在草稿紙上寫下來的,并非是成句,而是題目,為《賦得奉試明堂火珠》,這是固定的題目,不能有偏差。
隨后才是他的詩詞:
“正位開重屋,凌空出火珠。夜來雙月滿,曙后一星孤。
天凈光難滅,云生望欲無。遙知太平代,國寶在名都。”(83中文83)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