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句話在高夜看來其實真的沒有什么,李紳的《憫農》詩放在后世,幾乎是每一個孩子都會背的。rg這句話在高夜這里,幾乎已經成為了一句成語,脫口而出實屬正常。可是在另一邊坐著的曹丕和曹植聞聽,都是眼前一亮。他們兩個隨了曹操,文學功底都非常的扎實。聽到如此凝練又如此發人深省的句子,都在暗暗思索。曹植更是一副好學生的模樣,請高夜把整首詩都念出來。
其實聽到曹植的請求,高夜也是一愣,隨即才反應過來這些語句對于自己來,已經成為了日常用語的一部分,可是對于這個時代的人來,卻是聞所未聞。既然曹植問了出來,高夜自然是笑笑,便將詩背了出來。只是高夜這里一愣神的功夫,不過是反應了一下剛剛究竟發生了什么,可是在曹丕、曹植眼里,卻大不一樣。高夜把三個鬼送到宿舍之后,曹植還和曹丕談論著高夜的這一首“即興之作”,曹丕更是直接書信一封,把這首詩送到了同樣熱愛文學的曹操手上。
一連三天,三個鬼就這樣一直跟著高夜,除了一大早需要跟著高夜一起練武之外,整整三天高夜都在帶著他們三個人熟悉著書院的一切,尤其是規矩,這是重中之重。三天之后,拿著課表的曹丕三人,就要自己努力在書院里就學了。他們三個除了每天清早要和高夜一起練武之外,主要都是和其他學子一起去課堂上課。三個人畢竟年紀還,每日的課程倒也算不得繁重。除了下午還要在高夜那里單獨上一節課之外,其他的和書院學子毫無差別。
曹丕三人的到來對于整個書院和高夜來,不過是一個插曲罷了,在高夜耳提面命之下,三個意識到書院規矩之重要性的鬼,這些時日也算是兢兢業業。往日里高夜只需要給高溫一個人講課,現在要給四個人講,對于高溫來,有了伙伴一起學習是一種快樂,同時也是一種壓力。曹丕的年級就大些,時候更是和曹操一起經歷過不少事情,早熟的他不但話做事滴水不漏,就學問而言也絕不是剩下三人可以比的。至于曹彰,則是一心想要做將軍,這一點倒是和高溫一樣。他們兩個的年紀又差不多,志趣又相投,成為好友也在意料之中。只不過高夜發現高溫最近練武練得是更加的勤奮了,想來是打不過曹彰激發了他的好勝之心吧。至于曹植,可真是讓高夜感到了驚訝。史書上記載曹植十歲便通經史,出口成章。如今的曹植雖然還不到十歲,可是論事之時引經據典卻也不在話下,吟詩作賦甚至還能壓曹丕一頭。無怪乎南朝謝靈運稱贊曹植,才高八斗。高夜雖然在這一世惡補了古代文學,可若是沒有后世那些奇美妙文來裝樣子,高夜覺得自己現在就能被曹植虐一個體無完膚。
四個人里,曹丕勝在心志,曹彰勝在武藝,曹植則勝在遣詞造句之上,這樣一來反倒是使得高溫有了緊迫感。孩子在一起除了玩耍,最愛相互比較。如今的高溫讀書練武,都更加的勤奮了起來,這倒是高夜當初真沒想到的事情。
如今高夜不但需要教這四個鬼,每天上午高夜還有一節整整一個時辰的數學課。起來教受數學課已經是高夜的老行了,只不過如今的學子的數學功底,可比當年強的太多。畢竟圖書館里有許多書籍可供參考,因此教室里遇到一個在計算微積分的學生,高夜也不覺得稀奇。
如今大考被定在了明年的秋季,時間還早,無論是蔡邕還是鄭玄,自然都不再心急。畢竟是第一次出題大考,需要討論和思索的東西還有很多,**個月的時間足夠他們折騰了。蔡邕也一改前幾日廢寢忘食的姿態,又回復了往日里的雍容,除了揮毫潑墨寫下招考通知之后,除了和鄭玄他們幾個討論考試之外,就再也沒有什么多余的動作。
至于寫好的通知,自然送到了印書館。自從活字印刷術問世以來,書院印書的腳步就從未停過。如今書院的印書館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工坊的模樣,現在在書院里占據了一整棟漂亮的樓,里面足足有幾十個印書的工匠和好幾套完整的印書設備。據盤踞在書院不走的馬均,若是開足馬力,一天就能引出三千冊《論語》來。有這樣的效率誰敢覷?聽到這個消息的高夜,已經在著手準備印制書院自己的報紙了,這樣也算是給老師、學生們一個發表意見的空間,也同樣的給予這些人一個接受他人意見和學識的渠道。
隨著報紙問世的,當然還會有專利制度這一條,畢竟抄襲可恥,作為一個在后世被人抄了畢業論文的人來,還有什么能比這個更加的痛心?誰鉆研,誰創新,誰獲益這該是一個基的原則,若是苦心發明創造的人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的話,又有幾個人會愿意埋頭于科研事業呢?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今日最大的事情是閉關了三個多月的馬均終于出了關。起來馬均的事也是相當的厲害,可謂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之前的神臂弩雖然是參考了書上的圖文,可那書畢竟是高夜從后世帶來的,語焉不詳,只是描述了這么一件東西罷了。可是馬均鉆研了大半年,愣生生的搞出了這種殺傷力極大的單兵作戰武器,官渡戰場上愣是讓袁紹的騎軍吃了癟,就這一點就足以看出馬均的能力。
這一次他閉關三個月,就是為了徹底完成他構思了一年多的新式織機。三個月的時間長不長,短也不短,如今終于有了一個好結果,大家又怎么能不來祝賀一下。雖織機早在西漢時就已經出現,可是這種織機足足有一百二十個躡,可以想像織布的人在用這種機器織布的時候,是何等的忙亂。想要織好一匹布或綢緞,沒有幾個月的時間是根不可能的。
雖經過兩百年的發展,躡數從一百二降到了五十,可是織機依舊是一個笨重的家伙,生產效率也一樣很低。這一次馬均所革新的織機據只有十二躡,對于踏具進行了簡化,同時改造了織機的運動基件。雖這些東西高夜完不懂,可是工作效率高夜還是看得明白的。從發布會一開始,馬均便讓兩個織工在他所制作的試驗品上開始織布。等到他的演講結束之時,前后不過一個時辰的時間,兩臺機器,兩個工人,兩匹布已經呈現在了眾人的眼前。
雖然高夜見過更高級,更有效率的織機,可在這個時候依舊給予了馬均最熱烈的掌聲。飯是一口一口吃的,任何工具的改造,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有人能花心思在這方面,什么珍妮紡紗機,遲早會出現在中國的歷史上,不定就叫“馬均紡紗機”了。
因此別看馬均現在的設計還很粗糙,還不夠先進,也不夠精密,可是在高夜眼里,他就是一個天才!僅憑著他自己的觀察,僅憑著書上的各種理論,就能把織機改造成這個模樣,除了天才這兩個字,還有什么能形容他?雖然高夜知道,歷史上的馬均在沒有后世物理學與機械原理學的幫助下,一樣將織機改造成了一種工作效率更高的器械,可如今的馬均在這條道上可謂是走遠,至少就高夜而言,在整個織機的設計中就看出了很多后世的設計理念。
馬均的成功,可謂是讓曹丕三人大開了眼界,雖然三國時代還沒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論調,可是做為一個工匠能夠得到書院甚至是蔡邕、鄭玄的贊賞,能夠得到如此高的禮遇,也是曹丕他們三人想象不到的。畢竟剛剛來書院,對于書院的風氣他們也只是道聽途,只有當他們真正的感受過了之后,才會有最切實的體會。這也是為什么高夜今日一定要帶著他們三個人來聽馬均的發布會的原因。只有所有的上位者都對科技的發展抱有好感和支持態度之后,科技才能真正的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抱著這個最樸實的目的,最宏偉的期盼,書院一步一步就這樣走了過來,終于出現了一位像馬均這樣的大家。終于不需要高夜再去抄襲古人的技術,一知半解的改善百姓的生活了。在高夜看來,現在的馬均絕對稱得上是一個發明家,卻還算不得是一個科學家。因為他所研究的是技術,而不是理論;他所追求的是結果而不是探索結果的過程。或許這就是中國自古以來技術發達而科學不發達的原因所在,畢竟奇技淫巧都是用來博達官貴人一樂的東西,只要造的出來,誰去管他究竟為什么是這個樣子的。更何況古代的工匠都是下苦人,又不讀書,又不識字,他就是有心研究,也無力總結出所謂的公理與定理來。
如今的馬均即將開中國科學家之先河,只要有了第一個,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高夜相信只要照著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要不了一百年,這里就會是科學與學術的殿堂。馬均有此功績,就足矣名留青史!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