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平行
第十九章
篝火已經燃起,在微風中不停跳動、明滅不定的火光下,只有馬東明教授和余生兩個人坐在那里,低聲交談著。uukla
“從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就是秦國的土地。”馬東明教授又往火堆里加了些柴火,停下手來,打開了話匣子。
“先秦的耕戰體系為秦**事的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函谷關的天險又守住了東方諸國的進攻,秦國在自保有余的情況下閉門發展。
其實在公元前67年,也就是春秋時代,晉**隊曾經在函谷關與秦穆公派去東征的秦軍大戰,秦國軍覆沒,晉軍坑殺秦**隊。此戰至使秦國失去了向東發展的信心,轉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稱霸西戎。
我們腳下所在的地方,最開始就是戎狄的地盤,后來變成了秦國的地方。
那時候這里還不是像現在這樣的是沙子碎石,據我們考查到的資料顯示,當時這里還是綠樹成蔭、山清水秀。”
余生收拾起低落到心情,坐在旁邊的一個石頭上,認真的聽馬教授講古。
馬教授打開隨身的水袋喝了口水,清了清嗓子,繼續道:
“公元前37年,秦武王氣絕而亡,無子。諸弟爭立,穰侯魏冉欲立惠文王妾羋八子之子公子稷,趙武靈王趁秦亂而謀之,乃擁立質燕之羋八子長子公子稷為王,是為秦昭王。昭王幼,羋八子為太后,穰侯秉政。
公元前93年,韓魏欲聯軍攻秦,秦將白起與其戰之于伊闕(河南洛陽南),大敗二國聯軍,斬4萬人,擄魏韓聯軍統帥魏國大將犀武。
公元前83年,燕趙之相樂毅率三晉、秦、燕五國之兵而攻齊,陷齊7城,后田單雖復國,然田齊衰敗大勢已定。
公元前79年和公元前78年的鄢之戰,白起統帥的秦軍攻占了當時政治核心在南陽和丹陽一帶的楚國的南陽郡、南郡、臨江郡、黔中郡。至此南方大國楚國因為喪失大片疆土和人口而走向衰落。
公元前78年,秦將白起出武關伐楚,次年攻入楚國腹地,陷郢都,楚卒潰敗不能戰,楚頃襄王乃辟遷于陳丘以避秦軍之鋒。
自此齊、楚俱衰,天下已成秦、趙相爭之勢。公元前7年,秦昭王見欺于趙惠文王,昭王怒,攻趙閼與,趙將趙奢于閼與大敗秦軍。
秦昭王知趙之強方銳,不可與之爭,乃用范雎為相,迫母宣太后不干政,逐穰侯、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范雎出謀“遠交近攻”,昭王以為然,定為國策。
公元前6年,秦昭王攻韓國,韓國割上黨以賂秦,上黨不愿降秦而降趙,趙納之。秦昭王怒,欲奪上黨。趙起傾國之兵以拒秦,秦調關中之卒以攻趙,兩軍對峙于長平,趙廉頗不能退秦,王龁不能敗趙,相持數年。
公元前6年,趙孝成王以趙括為將,秦昭王秘遣白起為帥,趙括攻秦不克,趙軍糧道被截,反被秦軍所圍46天,趙括戰死,白起先后斬殺趙軍45萬于長平。趙國一蹶不振。曠日持久的長平之戰以趙國的慘敗,秦國的險勝而告終,秦國的最后對手被擊潰,統一天下終成定局。”
“這是史書上的記載。”馬東明教授知識淵博,張嘴既是大段的歷史資料背誦而出。
“公元前47年,秦莊襄王卒,子秦王政立,年十三。公元前38年,秦王政親政。平定幸臣叛亂,次年又罷呂不韋之相位,遷之于蜀,后又迫其自殺,重用李斯等人。自公元前3年起,至公元前1年止。十年中,命王翦、王賁父子及李信、蒙武等將率軍先后滅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一統天下。自號皇帝,是為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秦朝。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多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有‘百代猶得秦政法’的法。
秦始皇后北擊匈奴,南服百。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設立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以維護國家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如果這之前都是秦國的發家史,那么之后就應該是始皇帝的獨裁暴政史。”
馬教授眼中散發的莫名的光芒:“我一直都沒想明白,為什么秦國會在短短時間內從輝煌走到破碎,難道僅僅是因為暴政嗎?秦末農民起義的時候,秦國那橫掃六國的百戰雄師哪里去了?”
“我們在任何資料和文獻中都沒有發現關于那橫掃六國的軍隊的下落的記載,只有一些野史上談及這只部隊被秦始皇派去守長城,并且命名為長城軍團,用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但是,秦末農民起義的時候,這只秦國最忠心的部隊哪去了?劉邦和項羽在逐鹿天下的時候,他們去哪里了?”
馬教授談性明顯很高漲,余生也聽得如癡如醉。
馬東明教授撥弄著火堆,緩了一口氣繼續道:“前些年的時候,考古界發生一件大事,那就是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在這期間考古研究的時候,發現了很多現在科學不能理解的東西。”
從火堆中拿出一根細長的熄滅了的柴火,馬教授在地上畫著演示,同時對認真聽著的余生:“考古人員在兵馬俑坑中發現了一把青銅劍,青銅劍沒什么好奇怪,最讓人吃驚的是這把青銅劍的長度居然超過了91厘米!這是一個什么概念?!考古界曾經出土過一把王勾踐劍,這也是一把青銅劍,但這把劍總長度不超過556厘米。青銅類的材質易折斷,一般來青銅劍不會超過6厘米。青銅劍的極限是6厘米,而兵馬俑中的青銅劍居然堪堪達到了91厘米,這不是奇跡是什么?!不過,這還真不是什么奇跡,而是秦朝的一項黑科技。秦人在鑄劍的時候向銅里加入了錫,這種金屬在鑄劍中很關鍵,既不能多也不能少,錫多了,青銅劍容易斷,而錫少了青銅劍會變軟。秦國的鑄劍師,掌握了銅錫最佳比例,所以秦國的青銅劍硬度和韌性在六國中都首屈一指,硬度與強度結合好了,青銅劍當然就能更長。青銅劍長有什么好處?兵器界有一種法“一寸長一寸強”,長點當然就更強,當敵人的劍還沒刺到秦人時,秦人的劍已經進入敵人的身體。”
“高一個檔次的,就是一般軍士使用的劍,采用了大量先進的后期鑄造工藝,外硬內韌,是非常實用的戰場兵器。再高一檔的,是領兵大將的佩劍,制造工藝更加細致,并且運用了包括鍍鉻在內的防銹技術——可惜這種防繡技術在楚漢爭霸時期就已經幾近損失殆盡。漢代據還保留了一些,少數漢墓中有出土運用了類似技術的兵器,只是漢以后就真的失傳了。更高檔次的,是秦始皇的貼身護衛,以及始皇陵墓中作為始皇在陰間的護衛的“高級兵俑”的佩劍,其鑄造工藝已經徹底的成為了一個謎——這種劍不知道用了什么制造工藝,居然具有金屬記憶功能。后世出土的一把秦劍,在被一個兵馬俑壓彎了二千多年后,一旦失去壓力,立即彈直恢復,比現代發明的記憶合金都要神奇。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