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的出現讓袁耀感到緊張,心中更是充滿了焦慮,如今的壽春連可用之將都沒有,他真的不知道靠什么能守得住壽春,看著亂作一團的守軍,袁耀也徹底亂了方寸,頭一件事就是想辦法通知父親袁術,不管這么,父親當年也是久經沙場的宿將,有他出馬如何也比他強啊。
他這邊還沒派出快馬去通知父親袁術,城樓下面卻已經一片嘈雜,在一道道喝令下,袁耀很快現了父親的身影,一聲魚鱗黃金甲,夸著寶劍,威風凜凜走上城樓,有那么一刻袁耀怔住了,他已經多久沒有見到父親身披鎧甲了?
雖君子不立于危墻,可是在壽春危急時刻,父親卻義無反顧的出現在城樓之上,這將大大鼓舞守軍士氣,而且以父親的威望,他相信,徐州軍將領就算是張飛,短時間內也別想攻破壽春。
“后將軍,后將軍!”
城墻上響起了士兵們的歡呼聲,很多人因為見到袁術而激動得渾身抖,這一刻,好似在袁術出現的一刻,他們方才那些恐懼便徹底消失不見了。
“軍各歸其位,枕戈待命,敵軍若敢攻城,殺無赦!”袁術走到城樓前,用馬鞭指向了城樓外正在行軍中的徐州軍。
“諾!”
袁耀帶頭喊出聲,隨后幾乎是所有守軍同時高聲大喝起來,在喊聲之中,徐州軍靠近了城池,但并沒有進攻,而是瘋狂朝著壽春城射出了箭矢,矢如暴雨,呼嘯而來,只聽得城樓之上一片鬼哭狼嚎,慘叫聲回蕩不休。
甚至連袁術,都差點中箭,看著周邊被射倒的一大片士兵,袁術臉色無比猙獰,雖有他低估了徐州軍弩箭的射程的原因,可更多的卻是現在這些郡國兵與民夫根就沒有躲避已經反擊的反應,所有人幾乎是眼睜睜看著被射殺、射傷。
“還擊!”方才一支飛矢就擦著他的金盔飛了過去,此時可想袁術面孔是何等的鐵青,一拔佩劍,大叫道:“放箭!還擊!”
城上壽春守軍開始反擊了,但是他們被徐州軍的弩機壓得抬不起頭,不過此刻他們也不想之前毫無守城經驗,此刻一個個躲在城墻后,不時冒頭反擊,奈何這樣零星反擊根就無法傷到徐州軍。
突然,袁術又喊道:“弩機呢?用弩機!”袁術幾乎就要暴走了,氣急敗壞的叫道,他又想過這支部隊戰斗力極其低下,可是萬萬沒想到會是這個模樣,居然一個個傻傻的只用弩機弓箭反擊,難道準備的床弩是擺設么?如果早使用床弩,徐州軍在就退了!
這邊袁軍床弩使了出來,立時將徐州軍壓制了下來,可是沒等多久,袁術卻現敵軍一架架居然可以移動的投石機被推了上來,而且投石機內放置的哪里是什么普通的巨石,而是被熊熊烈火點燃的巨石,十架投石機同時射,巨石呼嘯著砸向壽春城,有砸中城池的,有干脆砸入城內點燃軍營與房屋的,但更多的巨石居然精準的射在城樓內,火焰巨石帶四裂,燒著了城樓,有的飛濺的火石更是立時點燃了士兵的衣甲,一時間火勢燒大,火焰熊熊直沖天際,滾滾濃煙,城頭上一片混亂……
“快滅火!”袁術大叫著,可是卻現這些石頭好像被澆了一層油,費了好就才把這火焰給撲滅了,可是真正讓他擔憂的卻是這才是徐州軍的第一輪攻勢,如果這樣的巨石在多一些,誰也不知道壽春城能堅持多久。
袁術知道自己遇到麻煩了,徐州軍攻城的手段可要比當年的曹操還恐怖,心中又驚又急,尤其看到周邊這些幾乎被火石嚇破了膽的士兵,幾乎是大喊出聲:“加急傳令,壽春十萬火急,讓張勛紀靈給我火回援,若有誰敢耽誤,嚴懲不殆!”
魯肅與張飛并沒有想到投石機就已經震懾了袁術,隨后又派出沖車云梯對壽春起了猛攻,付出了數百人的傷亡,才停止了進攻。
而此時在劉瀾處,徐州軍的后撤讓一時間讓張勛與紀靈有些不知所措,可真正關鍵的卻是主公傳來的文書命令他們撤兵回援壽春。
延綿數十里的袁軍大寨內,張勛與紀靈兩人在中軍大帳內相對而坐,紀靈更是憂心忡忡對張勛道:“張將軍,怎么辦吧,主公傳書來,這么拖著恐怕不妥吧?”
“開戰初我就擔心壽春傾巢出動二十五萬大軍,若是出現什么危急,壽春無兵可守,必將導致此戰功虧一簣,可是當時千算萬算甚至還派了祖郎前往丹陽,可結果徐州軍還是偷襲了壽春,這分明就是圍魏救趙,要迫使你我回軍,我們要是真回去了,可就真的中了劉瀾詭計了!
“圍魏救趙雖然不假,可是張將軍你想過沒有,一旦徐州軍在壽春假戲真做,那將引極其嚴重的后果!奔o靈不無擔憂的道,他現在最為擔心的不是什么圍魏救趙,而是劉瀾明明白白的告訴他二人要攻打壽春,你們救不救,救,他就能騰出手去對付袁紹與曹操,不救,他就攻下你壽春,到了那時,他們將如何辦?繼續和劉瀾在這里對峙著,肯定不可可能,要么和劉瀾決死一戰,要么就只能回師援壽春,所以既然結果一樣,為何不提早回軍呢?
張勛聽他如此,嘆道:“紀將軍,我知道你擔憂什么,可是今早主公傳來的文書你也看到了,信中所言只是徐州軍出現在廬江,雖然這些徐州軍奔向壽春,可除此之外并沒有更多有用的消息,若是他們并沒有攻破壽春的兵力呢?”
相比于紀靈,張勛其實更擔心的卻是這支部隊的兵力有多少,如果不是很多,那就完沒有回援的必要,他其實是在等,等主公后續的消息,以此來判斷這支部隊到底只是在圍魏救趙,還是像紀靈所擔憂的那樣一箭雙雕。
正在兩人對此爭論,然忘了劉瀾撤軍一事的時候,他們又等到了袁術出的加急文書,命他二人立刻回軍,援救壽春。
信中的內容很少,但是可從字里行間現如今的壽春情況及其部門,這一情況讓張勛心亂如麻,而紀靈,除了露出的焦慮表情外,心中對張勛更多了幾分不屑,因為一切都如他所料一樣的生了,他都猜對了,張飛出現在壽春,這意味著什么,不言而喻,他就是要拿下壽春,甚至要把他們拖在壽春。
而劉瀾的后撤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他們可以安心的回軍,可如果只是分兵回軍的話,那么劉瀾的后撤,就會像人在出拳時那樣,要先收拳聚力,然后在揮出猛力一拳,現在給他們的選擇還有什么?
除了軍回援,就只有軍回援,根就沒有選擇,紀靈沉聲道:“張將軍,不要在猶豫了,趕快回師吧!
張勛沒有理他,背著手在大帳內踱步著,來回走了數十圈,都把紀靈看頭暈了,可是眉頭皺成一團的張勛卻始終沒有做出反應,他在考慮,這個時候他要考慮的士氣有太多太多了,要安回軍,又不能有絲毫差池,現在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他可不相信,劉瀾后撤當真是善意的表現,告訴他們安心的回援去吧,我們不會起突然襲擊的。
劉瀾一定會進攻,因為壽春是他的人,他們回援不是去對付曹操袁紹,是對付張飛,劉瀾若是不借他們撤軍之際突擊,反而放任自己率領部隊離開,那才有鬼。
紀靈沉默,因張勛這番辭而沉默,劉瀾不可能坐視他們撤退而不顧,就想張勛所他們回師要對付的可是張飛不是別人,劉瀾沒有輕易讓他們離開的理由,當然如果張飛那里來就是一個幌子的話。
紀靈道這里長長嘆息一聲,可張勛卻一下子笑了起來,道:“你帶著部先走,我拖后,如果劉瀾敢追來,打其一個伏擊!眲偛诺募o靈提起了他,劉瀾應該不會來攻了,因為張飛始終就是一個幌子,不管能否攻下壽春,他都是一個幌子,就算攻下壽春也不會留太久,因為劉瀾只要沒有能力一口吃下他這里的二十萬人馬,那張飛就只是一個幌子!
想到這,張勛又嘆了口氣,對紀靈道:“現在我們是明知是計也不得不撤兵,現在我最擔心的是劉瀾接下來會如何做,去青州還是與我們繼續糾纏下去?”
這個時候,任何人都不會相信劉瀾會對青州置之不顧,可是張勛突然莫名其妙的一句話卻讓紀靈心膽俱寒,大吃一驚,道:“這怎么可能,難道劉瀾不打算要青州了?”這絕不可能,劉瀾這個時候怎么會繼續與他們在糾纏下去,他應該回援對付袁紹和曹操猜對啊,把他們的威脅消除了,那威脅也就徹底解除了,若是繼續和他們糾纏,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到時袁紹和曹操得了青州,能放過徐州?紀靈當即搖頭:“張將軍,你就不要擔憂了,劉瀾沒那么傻,他一定會回軍青州的,好了,我先帶兵回壽春,你在后軍一定要做好防護!”
張勛嘆了口氣,紀靈現在所想的無外乎是急著回去像主公表功,而他現在最擔心的是這邊一退兵,接下來該怎么辦,所以絕不能讓劉瀾輕易的回軍對付袁紹與曹操,所以他殿后壓根就是沒打算撤兵,這才是張勛的目的,他要繼續與劉瀾糾纏,雖然紀靈帶走半數部隊,牌面上他已經是出于劣勢的一方了,可是八萬人馬,已經夠了,就算很難吃下徐州,但卻同樣會讓劉瀾如鯁在喉,只要讓他無法分身他故,那么這一仗就還有機會!
劉瀾的陽謀確實厲害,可是還沒有把他逼到明知死路也要走的地步,而且張飛的兵力能有多少,只要他這里堅持住了,待紀靈把張飛逼退,那么紀靈再次抵達的時候,就是他們真正反攻的時間,別忘了,他同樣也有一支奇兵在廣陵,到時圍魏救趙之策挫敗的是誰,還是未知數!
張勛有十足的把握,正因如此,他才絕對不能被劉瀾牽著鼻子走,不然這一戰就再也沒有機會了,他必須要把這也的局面反轉,使劉瀾再一次落入他的掌心中,最不濟,也要讓他被牽著鼻子走。
張勛沒有正面回答紀靈,后者已經察覺出了一絲怪異,瞇著眼,有些擔憂的:“老張,你不會是打算要抗命吧?”已經很久,紀靈沒有這么稱呼張勛了,兩人的關系曾經十分親密,可是因為帳下結怨,待察覺張勛打算抗旨的一刻,紀靈自內心的為他擔憂,畢竟主公的文書已經的很清楚了,如果張勛抗命,等待他的結果,很可能是……
如果那樣,張勛被處死,雖然紀靈少了一位對手,可是同樣,主公也少了一位肱骨重臣,更何況兩人亦友亦敵,他還真不希望這位老友太早離去。
“我們沒得選擇,就算我們都回去了,把壽春之圍解了,又能如何,繼續茍安壽春嗎?不會,我們還會對徐州起進攻,可是那時,我們就不會再有如今這也千載難逢的機會了,所以這次機會絕不會錯過,不然必定要悔恨終身。”
張勛苦笑一聲,他知道主公的性格,這一仗,就算奪了徐州,可是因為抗命,他同樣不會再被主公信任,就算不殺他也會被閑置,可是就算如此,他也不能放棄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必須要和劉瀾再次繼續糾纏下去。不然徐州一戰,他們就等于徹底敗了。
這一戰他們付出如了幾乎傾巢而動,動用了府庫多半財力與物力,如果依舊敗了,而且是在短時間內連續再次失敗,這將對我軍的士氣打擊極其重大,只怕日后袁軍在與徐州軍交戰時就會產生陰影,一旦這樣的心理產生,就再也沒有戰勝他們的可能了。(未完待續。)8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