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曾國藩輕輕的驚嘆了一聲,“二跪、六叩?”
微微一頓,“我明白了不著朝服,就不能行叩拜禮!”
趙烈文點頭:“不錯!”
曾國藩沉吟了一下,“圣祖仁皇帝祭明太祖,心是三跪九叩禮這個不好比擬,不去他了”
頓了一頓,“圣祖仁皇帝祭大成至圣文宣先師,我記得,太常寺原先擬定的儀注,是圣祖仁皇帝行二跪六叩之禮,不用樂;圣祖仁皇帝則堅持,尊祀先師,應行三跪九叩禮,用樂”
再頓一頓,“于是嗯,‘上乘輿入城,詣先師廟,至奎文閣前,降輦入齋,少憩,即步行升殿,跪讀祝文,行三獻禮,三跪九叩頭’惠甫,不曉得我記得對不對?”
“爵相博聞強記,”趙烈文道,“學生佩服之至!”
略略一頓,“一字不差b是孔東塘出山異數記里的話,彼時,衍圣公率孔、顏、曾、孟、仲五氏翰林院五經博士及族人、曲阜官紳耆老侍駕陪祭,孔東塘廁身其間,祭禮之前前后后,皆所親睹。 .”
孔東塘,即孔尚任,號東塘。
“祭孔、祭岳,”曾國藩道,“雖然行禮人、受禮人的身份,都不相同,不過,勉強可以比擬”
頓了頓,“是次祭岳的儀注,隱約可以比擬祭孔了!”
“確實如此!”
輔政王的身份,自然比不得皇帝,不過,他“位在諸王之上”,是事實上的攝政,某種意義上,是“假皇帝”,亦無不可,因此,雖然軒王、鄂王都是“一字王”,但究其竟,輔政王的地位,還是高過宋岳鄂王的。
另一方面,岳飛的身份,比不得孔子孔子是萬世師表,皇帝在他面前,亦要執弟子禮,在中國的政治文化體系中,孔子已經跳出了“人臣”的范疇;岳飛呢,不管后人如何尊崇,無論如何,到底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臣子。
因此,輔政王對宋岳鄂王行二跪六叩禮,那確實是尊崇備至,如曾國藩所言“帝王之禮”了。
“禮成之后,”趙烈文繼續道,“軒埯示,將大修岳廟,踵事增華,還要鑄一尊岳武穆的銅像大約一丈又半的樣子吧!”
“喲b可足有三個人高了!”
“還不止”趙烈文道,“加上底座,至少四個人高了!”
頓了頓,“而且,瞧軒矍個意思,這位岳武穆,大約還是騎在馬上的或揚鞭,或執槍。”
“躍馬揚鞭?”曾國藩微微訝異,“有趣b可是前所未有啊!”
“或者凸躍馬!”趙烈文笑道,“確實是前所未有b一類的塑像,要么端坐,要么恭立,哪兒有這么逸興遄飛的?
“不過,如此高大的一尊塑像,擺在哪里呢?”
“自然是擺在忠烈祠的庭院里,”趙烈文道,“忠烈祠里頭,可是擺不下!”
頓了頓,“到時候,進了大門,一轉過照壁,嘿,岳武穆躍馬揚鞭、迎面而來了!”
“忠烈祠里頭,”曾國藩道,“應該有岳鄂王的神像吧?”
“有啊!不過,大約就是對那尊神像不滿意,軒邸才要‘另起爐灶’的!”
曾國藩奇道,“哪里不滿意呢?”
“軒鄣了,”趙烈文道,“岳武穆壯懷激烈,忠烈祠里的那位,笑咪咪的,左看右看,看不出一點兒‘激烈’的意思啊!”
微微一頓,“當然,原話不是這么的,不過,大致就是這個意思了。”
“那是,”曾國藩微笑道,“這一類的塑像,都是恭敬肅穆的,哪兒有哎,軒邸的想頭,還真是矯矯不群啊!”
“不過,”趙烈文笑了笑,“忠烈祠里的那位,可是頭戴旒冕的,如果‘躍馬揚鞭’,這個旒冕,戴還是不戴呢?若是‘凸躍馬’,就更不必了那得頂盔摜甲呀!”
曾國藩也笑了笑,“我倒是挺想看一看‘凸躍馬’的岳武穆是什么樣子呢!”
頓了頓,用感嘆的語氣道,“這番大修之后,岳廟的氣象,一定是大不同了P生之年,一定要找個機會,去拜謁一番!”
“其實,”趙烈文道,“朝也曾經多次重修岳廟如果不是因為這一次的祭典,這些事情,我還真不大曉得呢!”
“哦?”
趙烈文扳著手指頭:
“順治八年,巡撫都御史范承謨重修。”
“康熙二十一年,兩淮轉運使羅文瑜重修。”
“康熙三十一年,杭州知府李鐸重修,復建啟忠祠,祀岳武穆父母;復建兩廡,肖張宗、女遠像配祀。”
“康熙四十七年,浙江總督范時崇重修。”
“雍正九年,浙江總督李衛重修,于廟門前重建石牌坊,額曰‘碧血丹心’。”
“嘉慶六年,浙江巡撫阮元重修,大門額曰‘岳王廟’。”
“最近的一次,是同治三年,浙江布政使蔣益灃重修。”
“以上,都勒石記載的。”
“康熙年間,”曾國藩沉吟道,“攏共修了三次算是很頻繁的了。”
“明清之際,”趙烈文道,“戰火頻仍,岳廟毀損的很厲害,半次一次的,也修不完目下岳廟的格局,基上是康熙年間這三次大修定下來的。”
頓了頓,“還有,那個時候,岳武穆還呆在武廟里還是‘武圣’呢!”
“要是我沒記錯的話,”曾國藩道,“岳武穆是雍正四年移出武廟的吧?”
“對,雍正四年,世宗憲皇帝將岳武穆請出武廟,獨尊關壯繆!”
“五年之后,”曾國藩沉吟,“即再次重修岳廟,這”
趙烈文一笑,“算是有所‘補償’吧!”
頓了頓,“爵相,我有幾句題外話”
“惠甫,你我之間,沒有什么‘題外’、‘題內’之分。”
趙烈文不由感動,“是!”
頓了頓,“我以為,世宗憲皇帝做事情的魄力,朝諸圣,堪稱第一;不過,論及心胸,實在不算如何寬闊,既不及圣祖仁皇帝,也比不上高宗純皇帝”
“天聰九年,太宗文皇帝改‘諸申’為‘滿洲’,次年,改國號‘金’為‘清’,即意味著,朝和完顏氏的‘金’,已毫無關系;入關之后,列圣相承,一再示天下朝得國最正朝承繼的,乃是華夏正朔宗憲皇帝此舉,豈非此地無銀三百兩?”
“諸申”,即滿語之“女真”。
曾國藩微微頷首。
“其實,”趙烈文道,“高宗純皇帝對于乃父的作為,頗不以為然,可是,又不好將岳武穆重新請回武廟如是,世宗憲皇帝的臉面,可就不好看了!”
“于是,對岳武穆,另辟蹊徑,加以褒揚。”
“乾瑪間,岳廟雖未重修,但高宗純皇帝其實是朝諸帝對岳武穆評價最高的一個,數謁岳廟,做岳武穆論,稱其‘文武兼備、仁智并施、精忠無貳,則雖古名將亦有所未逮焉!’”
“又,‘知有君而不知有身,知有君命而不知惜己命’,‘天下后世仰望風烈,實可與日月爭光矣!’”
“還有,”曾國藩慢吞吞的道,“高宗純皇帝大約也是罵宋高宗罵的最狠的一位了吧?”
“正是!”趙烈文一拍大腿,“爵相的,一定是高宗純皇帝的讀宗澤忠簡集吧?那篇文章,罵起宋高宗來,簡直叫狗血臨頭了!”
宗澤,謚“忠簡”。
“是,”曾國藩點了點頭,“正是讀宗澤忠簡集。”
趙烈文神采飛揚,“岳廟里頭,就有這篇讀宗澤忠簡集!”
頓了頓,“這篇文章,其實是高宗純皇帝的舊作,倒不是謁岳廟有感而發的,謁岳廟的時候,高宗純皇帝自道,‘臨幸西湖,為高宗昔日流連晏安而忘恢復之所故,手書一通,泐石湖上,以為萬古君人者之鑒’”
“不過,雖非專為岳武穆而作,擺在岳廟里,卻是再合適不過了!”
“嗯,‘偶閱宗澤忠簡集,愛其乞回鑾諸疏,不忍釋手,既終卷,乃知章凡二十四上,而高宗漠然也。夫南渡去今,乃六百余年,讀其疏者,未嘗不嘉其血誠,賞其識,嘆其孤忠,欲為墮淚。’”
“‘而彼時為之君者,聽宵深入之言,懷優游茍安之計,屏之而弗顧,是擅為有人心者哉!’”
“‘以致捐中原,棄赤子,謬曰:我終能延趙氏一脈于馀杭。嗚呼!人而至此,是誠不知有五倫之事,而天良喪具矣!’”
“斥宋高宗‘是擅為有人心者哉’、‘是誠不知有五倫之事,而天良喪具矣’嘿嘿,‘狗血淋頭’四字,已不足喻了!”
“‘則興復之舉固未易,言也曰然,復仇其要也,興復其次也,不共戴天不反兵,高宗于此蓋兩兼之矣,徒跣以從,不顧一己之成敗利鈍可也,而居臨安玩湖山,稱侄于仇,以徒得歸葬之骸骨,是誠何人哉!’”
“翻來覆去一句話:宋高宗‘不是人’!”
“哈哈哈!”
“想這種話的人,未必只高宗純皇帝一位,可是,囿于君臣之別,不大好開口,高宗純皇帝就沒有這些忌諱了!”
“這番痛快淋漓,勒石于岳廟,岳武穆地下有知,也算是出了一口惡氣了!”
*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