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元年六月初一,是講武堂第一期學員開學的日子。講武堂的開學典禮,倒不像后世舉辦什么開學開業或者開幕典禮那樣,搞得鑼鼓喧天、彩旗招展的。
不僅沒有這種熱鬧,而且還顯得有點肅穆。
大明皇帝姓朱,因此不管是朝廷和軍隊都崇尚紅色,不管是文官武官,但凡品秩稍高一點,制式官服多半都是紅色。
而六月一日的巳時正,講武堂正門前面的一棟石頭牌樓下面,就是一片紅色。
除了身著一片大紅的朝廷高級官員以外,作為講武堂第一期學員的一百五十名中下級武官,也各個身穿制式大紅色罩甲衣、頭戴制式鐵笠盔、腳踩黑色牛皮短靴,精神抖擻、整整齊齊地肅立著。
他們當然在等人,而他們正在等的這個人,正是當今圣上崇禎皇帝。
講武堂開學,擁有后后世靈魂的崇禎皇帝當然是一定要去的,畢竟這個講武堂可是自己親自提議建立的,而且講武堂培養出來的各級武官,將來都要作為大明軍隊的中堅力量來使用,是自己無論如何都必須要掌握好的一支力量。
與崇禎元年恩科進士不同的是,這些培養出來的武官,都是最直接地作用于皇明復興的一支力量,將來是準備讓他們上戰場,為了大明,為了自己,拋頭顱、灑熱血的。
因此,當講武堂所有籌建工作都完成,而第一批學員也部都入學完畢,孫承宗前來請示開學典禮有關事宜的時候,崇禎皇帝就提出,要親自出席講武堂開學典禮,并且要親自為講武堂開授第一課。
當時在場的內閣閣臣、軍機大臣,紛紛找出了各種理由勸阻,有的大明的歷史上沒有這樣的先例,有的皇帝輕易出宮、以身犯險不安,有的大內距離通州路途太遠、太勞累,總之,沒有一個不反對的。
但是崇禎皇帝堅持要這么干,并要親自到現場,給講武堂帶去一面由皇后親手繡制的朱紅底色的飛龍翔鳳軍旗,最后內閣和軍機處看皇帝心意已決,只好趕緊安排下去。
皇帝出行自然不是事,一套禮樂制度異常復雜,沿途護衛的任務也很重,又得黃土鋪道、行人回避什么的,牽扯很廣,費時費力,非常擾民。這也是內閣和軍機處不希望皇帝輕易出宮、到處亂跑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明代皇帝出宮的時候,他所乘坐的車駕,不是人抬的轎子,也不是普通的步輦,而是一輛二十四掛的巨型四輪馬車,叫作大輅,也稱作玉輅。
二十四掛的意思,就是需要二十四匹馬一起拉動。有的皇帝喜歡大場面,可能還需要三十六掛的大輅。而中國皇帝出行乘坐的這種四**馬車,有一個非常坑爹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前輪轉向裝置。
因此,多數情況下,最好都是走直道,否則需要轉向的時候,就會很麻煩。遇到阻礙的時候,不好轉向的話,只能是拆除掉擋在前面的一切東西。
正因為這樣,過去的朝廷大臣和民間百姓,都不喜歡皇帝沒事老是興師動眾地出宮游玩,因為皇帝的四輪輅車十分寬大,轉向又十分不便,出行一趟成高昂,往往非常擾民。
而且這種大輅,還有一個比較坑爹的重大缺陷,就是沒有減震。
因此,為了皇帝乘坐出行時的舒適度,大輅行走的輅道,必須鋪上厚厚的一層黃色沙土,很多時候還需要重新修正路面。
所有這一切,表面上看,是為了彰顯皇家的尊貴,但實際上最初的目的,不過就是為了減震,為了讓皇帝坐在輅車上面能少點顛簸,少受點兒罪。
但是崇禎皇帝的這次出行,當然不會完按照過去的老規矩辦,要不然的話,別提前幾天安排了,就是提前個把月布置下去,皇帝出行的準備工作,也根來不及完成。
這次崇禎皇帝出行乘坐的輅車,并不像萬歷皇帝時期的那么巨大,那么奢華。
最重要的是,這架輅車,還是天啟皇帝朱由校親手打造的,車上用的自然都是名貴木材,而車軸、車輻、車架和車輪等重要位置,要么是精鋼所制,要么就是包裹了一層熟鐵皮,盡管依然沒有轉向和減震裝置,但卻相對輕便了不少,只需要六匹馬就可以輕松前行,同時也符合天子駕六的最低標準。
當然了,這架輅車自從打造完成以后,天啟皇帝就病重不起,自然是一次也沒有乘坐過。
而來自后世的崇禎皇帝,第一次見到這輛輅車的時候,當場就被震住了。
一直到了二十一世紀,很多人都在中國古代沒有四輪馬車,并把這一點作為中國古人愚昧落后的一個標志,可是皇帝乘坐的這種輅車不就是四輪馬車嗎?
見過這輛輅車之后,崇禎皇帝還當即就找來了專管皇帝車駕的太仆寺官員,一問之下,才明白四輪馬車在華夏實在是早已有之,不單單是皇帝的御用之物,在唐宋時期的民間,四輪車就已經有很多人在使用了。
在后世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圖》中,就繪有四輪馬車和四輪牛車在路上載貨行駛的場景。
至于為什么到了明代,四輪馬車沒有普及開了,除了缺乏轉向和減震裝置之外,恐怕與古代中國的道路交通狀況有很大的關系。
而且中國古代水運發達,比較長途的貨物運輸,絕大多數都是走水路,民間貨運,推廣使用四輪馬車,可能就不是那么太緊迫。
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四輪馬車以后,崇禎皇帝在召見太仆寺官員的時候,就向他們解釋了皇帝御駕輅車的缺陷,并向他們明了前輪轉向和車身減震的原理,如今太仆寺和工部正在組織工匠克服這些缺陷,解決轉向和減震的問題。
崇禎皇帝堅持要去講武堂,并且乘坐天啟皇帝親手打造的簡易六掛輅車,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四輪馬車在文武百官和京師百姓的面前出現,一旦四輪馬車的轉向和減震問題解決好了,就可以著手推廣和普及,至少要在驛站系統和軍隊里面推廣和普及,以便解決陸路長途載重運輸的問題。畢竟每輛四輪馬車的載重量,要比兩輪車或者獨輪車大的多。
有了類似后世的四輪馬車以后,官道和驛道的整修,就會成為官民士紳甚至是商家的一種迫切需要,然后就可以繼續以工代賑,既可以解決流民的吃飯問題,也可以解決大明的道路交通不暢問題。
六月一日寅時正,皇帝的御駕,六掛輅車,在拱衛司、上直衛和神機營官兵的層層護衛下,正式啟程出發,前往通州。
當然沒有搞什么黃土鋪道,清水壓塵,至于其他的金鼓禮樂等儀仗,也是能省就省,盡可能地輕車簡從。
就這樣,也是在經過了兩個多時辰的跋涉之后,算算時間,已近午時,皇帝的御駕輅車,才算是到了講武堂大門前的石牌樓不遠處。
一路上的各種顛簸辛苦,崇禎皇帝當然是甘苦自知,但他始終保持著一種輕松微笑的面孔,后世有句話對此形容的非常準確,那就是自己約的炮,含著淚也要打完。
遠遠看見皇帝的車駕到來,講武堂石牌樓下的文武官佐,自然是呼呼啦啦都跪在了地上,眾口齊稱:“臣等拜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聽見外面的呼聲,崇禎皇帝推開輅車的窗子,王承恩連忙在外把車門打開,司禮監掌印曹化淳、東廠提督方正化、錦衣衛指揮使鞏永固,神機營提督兼五城兵馬司總指揮劉文炳等一干隨扈人員,趕緊上前侍候皇帝下車,有的攙扶皇上,有的把著車門,有的跪在地上給皇帝墊腳。
也多虧這些隨扈人員前來幫助,否則顛了一路的崇禎皇帝,此時腰酸背痛腿抽筋,僅憑自己真有可能下不來這個車。
崇禎皇帝下了車,借著其他人圍著自己,為自己整理衣冠的間隙,算是短暫地調整了一下身體,然后朝著不遠處講武堂大門前石牌樓下跪著的群臣走去。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