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崇禎銀元的發行,崇禎皇帝是很有信心的,畢竟后世滿清朝廷在滅亡之前發行的銀元,當一兩的銀元含銀之后七錢二分,也一樣通行無阻。
就是后來民國以后發行的銀元,不管是袁大頭、孫頭,壹圓面值的銀幣,含銀量也沒有超過八成的,也沒有引發什么信譽或者其他流通問題。而這也正是如今這位擁有后世閱歷的崇禎皇帝的信心所在。
但是發行銀元,在大明的歷史上,乃至在華夏的歷史上,畢竟是頭一遭,肯定要先試行一段時間,不能一上來就把寶都壓在上面。
先投入一百六十萬兩,兌上鉛錫鋅等物,鑄造二百萬枚當一兩的銀元,試一試,若是沒問題,再逐步推開。
今后不管是朝廷發放官員俸祿、士卒餉銀以及收繳賦稅,都可以使用銀元結算,既可方面流通,也能為朝廷盈利,絕對是一舉多得。
議定了這個事情之后,崇禎皇帝又跟畢自嚴等人作了一番交代,讓戶部與工部攜手研究今后采取鋼模沖壓技術鑄造銀元的問題。
因為現在的銀元鑄造,采用的還是過去傳統的錢范澆鑄的方法,鑄成之后有毛邊,需要工匠逐個打磨,這其中就會有誤差和損耗,若是采取鋼模沖壓法的話,誤差和損耗就可以到忽略不計了。
畢自嚴、畢懋良、劉彝鼎等人,聽完皇帝的話,自然是驚訝不已,他們沒想到皇帝連這個道理都懂,自然是領旨跪辭而去。
畢自嚴等人離去之后,李國鐠、徐光啟仍然在座,他們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向皇帝稟報。其中一個就是崇禎元年恩科進士的安排。
新科進士們在殿試以后,唯有一甲三人,即狀元史可法、榜眼夏允彝和探花張溥,在發榜的第二天即被授予翰林院的職務,其余二三甲四百余人隨后又參加了吏部主持的吏部試,然后根據綜合排名予以安排職務。
如今吏部試已經結束幾天了,崇禎皇帝雖然對吏部試之后的具體排名不感興趣,但是對于新科進士們的職務安排,還是有一些自己的考慮的。
徐光啟是具體分管這科會試的閣臣,而首輔李國鐠則是具體分管吏部有關的事務,因此,今日兩人聯袂,向皇帝匯報有關的安排。
等徐光啟口頭稟報完畢的時候,崇禎皇帝也已經看完了具體職務安排的名單,看到沈廷揚、李孟辰、牛金星、李信等人,都是清一色地安排在遼東、登萊一帶,有些不解地看著徐光啟,道:“朕近日常常翻看新科進士們在殿試之上的策論,對沈廷揚、牛金星、李信幾人頗有印象,如今再看這份名單,這幾人都安排在了薊遼前線,這是他們自身的意愿,還是吏部按照名次作出的安排?”
聽皇帝完這話,也看不出皇帝是喜是怒,李國鐠如實回道:“啟稟陛下,這次新科進士的安排,遵從陛下的旨意,在吏部排名篩選的同時,也分別征求的新科進士個人的意愿。
“這幾人的安排,當是吏部尊重他們個人意見的結果。陛下天恩,允許今科進士自選職務,臣聽聞,詔令一下,群情踴躍,爭選邊地,皆希望為朝廷建功,為陛下分憂。想來沈廷揚、牛金星、李信等人,也是如此。”
崇禎皇帝聽完,點了點頭,心想,這些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人物,果真都非一般人啊,如今遼東、登萊都屬于抗擊后金軍隊的前線,多少文官武將因為戰事不利而罷官或者論死。
在這樣的情況下,朝中大臣多數以薊遼為火坑,即使是升職也不愿調往那里,而這幾個人卻敢于自薦前往任職,就這一點,就能看出這些人的不同凡響來了。
想到這里,崇禎皇帝道:“朕聽,自遼事興起以來,朝官皆以赴邊鎮任職為危途,其中尤以遼東、登萊為死地,如今這幾個新科進士,卻主動要求前往遼東和登萊任職,朕觀這幾人皆非凡品。但凡愿往邊地者,吏部皆可以升一級授官任用。
“至于沈廷揚、牛金星、李信這幾人,朕看可先不去邊地,暫任他們為內閣和軍機處中書舍人,吏部可再選三五人,在文華殿、武英殿當值,熟悉朝廷大政,過些時日放出去任職,或許就能造就一批棟梁之才。”
聽了皇帝這話,李國鐠心,原來皇帝是這個意思,于是略一沉吟,道:“如今內閣中書舍人多名,皆任職已久,陛下另選新科進士入值內閣和軍機處,充任中書舍人,這些人是否可擇優外放任官?”
崇禎皇帝點了點頭,道:“這也正是朕的想法,中書舍人在內閣和軍機處當值,對朝廷大政最是了解,放為外觀,當能體諒朝廷為政之要,愛卿的意見很好。此前任職內閣和軍機處的中書舍人,有進士功名者優先選任,無進士功名者,一律賜同進士出身,皆外放為官。”
崇禎皇帝這么做,不是他對現在的中書舍人不滿意,而是對于中書舍人的崗位,他有了更滿意的人選,那就是新科進士之中的沈廷揚、牛金星等人。
歷史上,沈廷揚就是在崇禎初年以國子監監生的身份選官,以八品官的身份,當上了內閣的中書舍人,并在武英殿當值多年,看崇禎皇帝為遼東糧餉的轉運發愁,是以向皇帝提出了開海運的奏疏。崇禎皇帝大喜之下,令沈廷揚前往松江試行,結果大獲成功,從此受到崇禎的青睞,以監生身份平步青云。
如今史可法以狀元的身份任職翰林院,暫時也就罷了,其他幾個人才,若是不把他們弄到自己的身邊待著,絕對是對人才的一種浪費。
等他們這些可塑之才,了解了朝政的問題,明白了皇帝的心意,然后再放出主政一地,肯定會發揮出更好的作用。
如今在京師會同館里等候分派官職的新科進士們,相互之間都已經很熟悉了,從三月底貢院的會試結束以來,期間經過了殿試,經過了吏部的考試,先后兩個月的時間朝夕相處,來天南地北、互不相識的青年俊杰們,也都混成了親如手足的好兄弟。
這種進士間同年之誼,與后世的同學之情,質是并無多大的不同,畢竟起來,都是經過了殿試的天子門生嘛,相互之間的情誼反而更有了一層神圣的意味。
如今二三甲進士的最新綜合排名,已經出來了。人人的心里,對自己的未來,也都有了底數。
史可法雖然已經領受了翰林院的職務,成了如今人人羨慕的翰林,但是他人的心里,卻并不是很喜歡這個安排。
因為翰林院并沒有多少實際的事情可干,主要的職責任務,就是為前幾朝的皇帝,編寫實錄,要么就是根據內閣的意思,起草各種朝廷的文書,所以主要從事的就是文字工作,而不是自己一開始想象的那樣,上為皇帝分憂,下為百姓造福。
是以,每當與李孟辰、牛金星、李信等人再碰頭聚會,都會有點郁郁寡歡,因為這幾個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選官,李信、牛金星選擇去遼東,李孟辰選擇去登萊,并且相互約定以平遼為志愿,更是令史可法羨慕不已。
然而很快,史可法對這幾個人的羨慕,就變成了“同病相憐”了。
崇禎皇帝對禮部和吏部的安排,并沒有做大的改動,不過是把沈廷揚等人提溜出來,放在了內閣和軍機處中書舍人的位置上罷了,其他的大面上的安排仍然照舊。
所以很快,朝廷對于新科進士的安排,就公布出來了,自然很快就傳到了新科進士們集中居住的會同館,沈廷揚、李孟辰、牛金星、李信這幾個原選擇了遼東和登萊的人,自然是大吃一驚,來以為十拿九穩,沒有什么人競爭的位置,居然落空了。
好在隨后不久,這幾人都被吏部尚書成基命叫了過去,一方面內閣和軍機處中書舍人的職位,雖然級別不高,但是位置卻很重要,畢竟是在皇帝和閣臣身邊任職的,成基命把新科進士新晉的中書舍人們,叫到一起,類似于先行培訓一番。
另一方面,也了臨時將他們改授為中書舍人的原因,告訴他們這是皇帝的欽點,同時告誡他們不可辜負皇帝和朝廷的信重。
李信等人心中雖然有點遺憾,但是能夠到皇帝和閣臣的身邊任職,而且是皇帝的欽點,之前的那點遺憾,自然很快也就消散無蹤了。
接下來,分別受領了職務的新科進士們,很快各分東西,有去江南的,有去九邊的,有留京師的,相互之間的聚會與話別,不斷地在京師和通州驛官上演著。
而新授中書舍人的這批人,則被皇帝放了一個月的假,愿意回鄉探親的可以回鄉,愿意留在京師的也可以留在京師,總之一個月之后,必須正式入職。
與眾人紛紛選擇回鄉探親的做法不一樣,沈廷揚、李信、牛金星、李孟辰等人,則不約而同地選擇留在京師,并在京畿、薊遼等地游歷。
因為自從他們上京趕考以來,京畿周邊接二連三出現的新生事物,實在是令他們大開眼界,之前沒有官身,想去那里游歷都不方便,如今有了新科進士、內閣和軍機處中書舍人的官方身份,想去哪里都方便許多。
不甘閑置的史可法,也以翰林院修撰的身份,上了自己的第一份奏疏,請求皇帝恩準翰林院的新科翰林們、內閣中書舍人們,與留在京師六部觀政的其他新科進士們一樣,可以到京畿周邊觀政采風,了解軍政民情,為今后的履職盡責做準備。
史可法的奏疏頭一天遞進去,第二天就批復回來了。皇帝當然是同意了。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