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秦國之所以能夠消滅函谷關外的其他六國而統一天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軍功封爵制度,造就了一支嗜血成性,時刻充滿斗志的的軍隊。
之所以能如此,原因是其軍功封爵制度的根,不在爵位身,而在與爵位直接對應的土地。
軍功封爵之所以能夠不斷地激勵著一批又一批士卒,前仆后繼、悍不畏死地沖殺征戰,其中最根的就是封爵背后的賜田。
因為擁有多少土地,是與士卒父母妻子家人及其子孫后代的生活品質直接相關的。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拿土地封賞有功士卒,成了如今這位崇禎皇帝預備大力推行的基決策。
而崇禎皇帝決定那朝鮮北部土地封賞東江鎮有功將士的這番話一出口,自然是得三位軍機大臣啞口無言。
這種慷別人之慨的做法,雖然顯得有點無賴,不過卻一定會受東江鎮將士們的歡迎。再了,誰讓朝鮮如今也是敵國之一呢。
而拿敵國的土地,封賞作戰有功的將領士卒,也正是皇帝和軍機處新近批準頒行的《軍人功勛封賞條例》的一個基原則。
起來,大明朝的爵位制度,確實比歷史上的其他朝代嚴格得多,除了宗室和外戚之外,基上從頭到尾都堅持了非軍功不得封爵的原則,而且只有三等,就是公、后、伯,非國姓生前是不能封王的。
這一條,就是到了南明的前期,也仍然在堅持。比如鄭成功,為了封他一個延平郡王的爵位,南明朝廷不得不又給他賜了一個明朝的國姓。這也是后來人們稱呼鄭成功為國姓爺的原因。
為了得到一個郡王的爵位,鄭成功甚至改姓叫作朱成功了。
當然了,到了永歷年間的時候,南明已經窮途末路了,對爵位的封賞也開始泛濫起來。李定國、孫可望等人都封了一字王,而且也沒人再提賜姓的事了。
不過,在歷史上,毛文龍到死也沒有得到封爵,而反正歸明的劉興祚就更別提了,不過是由原來的建虜復州總兵,改任為大明這邊的金州總兵而已。
這一世則不同,毛文龍一戰封侯,東江鎮并未受到多大損失,但卻收獲巨大。
不管是對他人來,還是對其麾下來,都是一次極大的激勵,他人平生夙愿得償,其麾下人人升官的同時,也得到朝鮮大批土地,可謂是一萬利、皆大歡喜的結果。
至于劉興祚的平壤伯,則是讓他喜出望外。他知道自己反正歸來,肯定不會比在建虜那邊差,但是作為大明遼東開原衛漢人世家出身的劉興祚,當然知道要想在大明的等級體系之內封個伯爵有多難。
畢竟現在還不是滿清入關之后、大明風雨飄搖的年代,最重要的是他人還投降了建虜好幾年,曾經跟著建虜大軍先后與遼東鎮、東江鎮、登州鎮打過許多仗。
所以劉興祚原想著,反正歸來之后,能夠繼續做個總兵就不錯了。
因此,當他看到朝廷的封賞旨意,知道自己也被封了伯爵之后,心里非常高興。
盡管如今的平壤城,還在朝鮮人的手中,還需要他這個平壤伯親自去奪取,而作為東江鎮右路總兵官,自己將來還是要受東江鎮大帥安東侯毛文龍的節制,但他依然對此感到滿意。
當然令他尤其感到滿意的,則是那些個跟隨自己兄弟多年的復州漢軍,如今終于有了一塊完屬于自己的土地,大同江兩岸的肥沃田野,可以盡情地去占據。
這些復州兵中,有不少人是遼陽、沈陽淪陷以后就跟著自己兄弟混生活的,其中有的甚至從鐵嶺開原淪陷之后,就跟著自己兄弟打天下了,他們所夢寐以求的,也不過是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而已。
包括東江鎮的士卒,以及這些士卒的父老親友,絕大多數都是逃亡朝鮮或者登萊的遼東漢人難民,朝思暮想的就是有一片屬于自己的田地,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園。
對他們來,朝廷將鴨綠江以東、大同江以西的土地封賞給他們作為立功之獎勵,要比給他們每個人發上幾個銀元,更令他們感恩戴德。
這些人中,其實有的已經在他們駐守的地方占了一些土地,但是沒有朝廷的旨意,不準什么時候朝鮮國王派人跑到京師一哭訴,朝廷就會讓他們退走。
如今,朝廷明令將此地賞給了東江鎮上下,已經占了地的,今后就名正言順了,還沒有占到的,也在毛文龍一聲令下之后,紛紛從東江鎮海上各島以及岸上各城出發,按照東江鎮各路事先劃定的大致區域和先占先得的原則,跑馬圈地,立碑標記。
一時之間,如今涵蓋了近半個后世金家王國的東江鎮上下,到處都是分田分地真忙的景象。
而那些不甘于給東江鎮占到了田地的將校士卒扛長工、當佃戶的遼東難民,則干脆攜家帶口,跟著如今改了名字之后腰桿都挺拔了幾分的孔有德,乘船前往朝廷新設的瀛洲鎮守府墾荒屯田。
所以,九月末的東江鎮,人人都是喜氣洋洋,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
與東江鎮的喜慶氣氛相應的是,如今的京畿周邊也是一片豐收的喜悅景象。
年初以來,京畿周邊遍布的皇莊,以及抄沒的閹黨田產,多數都種上了如今朝廷農事院大力推廣的新型農作物,比如土豆、甘薯和玉米。如今這些高產的作物,果然迎來的前所未有的大豐收。
雖然并沒有出現后世常見的那種,土豆、地瓜動不動就畝產五六千斤的超高產量,但是土豆、玉米和甘薯也確實沒有辜負皇帝的期望,而且以遠高于其他作物的產量,征服了朝廷上下和京畿周邊屯墾百姓的心。
整個北直隸轄內的屯墾地區,平均下來,每畝土豆和番薯的產量,都超過了三千五百斤,而每畝玉米的產量也超過了七百斤。
從來沒有見過如此高產作物的直隸總督府上下,以及北直隸百姓,人人都相信這是上天的眷顧,是當今天子的圣明,帶來了這樣的豐收。
那些分到了土地并且部種植了新式作物的移民們,更是把如今的崇禎皇帝當成了神仙,人人都是感恩戴德不已。
而那些因為新式農作物秧苗不夠而種植的其他作物,比如水稻、麥、高粱米等傳統,也迎來收獲的季節。
畝產雖然一如既往地不高,但再怎么,這也是來此屯墾的移民們的第一次收獲,人人臉上都是喜悅的笑容。
俗話,手里有糧,心中不慌。知道明末糧食重要性的崇禎皇帝,以及內閣和軍機處的大臣們,很是松了一大口氣,終于可以不用再為京畿地區百姓冬季的糧食發愁了。
自從進入九月中旬以來,這樣的好消息就一個接著一個地傳來,令朝廷上下的所有人,都覺得大明新皇帝得到了神明的庇佑,大明朝的國運有了振衰起敝的好兆頭。
京畿百姓知道的有東江鎮取得的大捷,還有京畿屯田的豐收,而他們不知道的,或者不清楚的,還有好幾件。
在孫和鼎從壕鏡澳帶著火槍火炮以及葡萄牙人槍炮技師返回京師數月之后,孫元化的次子、孫和鼎的弟弟,也終于從壕鏡澳帶著新購的火槍火炮等火器,以及另外的一批近百名西洋槍炮工匠技師,回到了京師。
這一次,除了又帶回來一批西洋槍炮技師,孫和斗還又帶回了六百桿葡萄牙人在壕鏡澳的槍炮廠鑄造的前裝燧發滑膛槍,以及八十門清一色的神威無敵大將軍炮,也就是最大型號的紅夷大炮。
而最令皇帝感到高興的則是,孫和斗帶回來的三十枚開花彈,也就是爆破彈。
這些作為贈品被帶回京師的開花彈,當然也是葡萄牙人生產的,而孫和斗帶回來的葡人技師中,有幾個就是專做這種早期爆破彈的匠人。
其實大明朝的火器工匠也能生產出開花彈來,只是因為當時黑火藥的威力一般,使得開花彈沒有辦法發揮其應有的威力,所以沒有流行開來。
因為,若是中空的彈體內裝藥過多,那么彈體的直徑就得加大,隨之火炮的口徑就得加大,把這樣大的開花彈推送出去,也就需要更多的火藥裝填量。
而這在當時是極為危險的,因為很容易就炸膛了。
而且除了炸膛的高風險,隨之而來的火炮重量也是一個硬傷。
若是把開花彈做的一點,裝藥量少一點,火炮的重量倒是可以接受了,但是這種開花彈的威力卻的可憐,而且有不少打出去以后還炸不開,威力甚至不如實心彈。
不過這一次孫和斗帶回來的葡人火器工匠,想來應該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吧。而這所有的一切,當然造價不菲。
事實上,除了返京的費用,孫和斗基上把當初兄弟倆從京師帶去的二十余萬兩銀子,以及后來皇帝責令兩廣總督王之臣支應的銀兩,部都花掉了。
對于這一點,崇禎皇帝當然不在乎。這點銀子對于如今的他來,并不算是什么問題。
如今通州和白冶城兩處的槍炮廠,雖然都已經能夠自主地仿造新式火槍和紅夷大炮了,但是每月的產量畢竟還是有限得很,而且質量也還是沒有達到葡萄牙人制造的水準。
所以,孫和斗的返回,及其帶回來的東西,對皇帝來,當然算是一個好消息。
當然了,秋天是收獲的季節,除此上面提及的喜訊之外,就在崇禎元年的歷史即將進入十月之前,又有一道報捷奏折傳來。而這道捷報,令他既喜出望外,又十分糾結。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