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日月當空照中華 正文 第一零零四章 臣盡力了

作者/哼哈大王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當初藺養成奉命入駐了積石關之后,也曾打過西寧城的主意。

    他也曾經想過占了西寧城,占了河湟之地,從此埋頭蟄伏上幾年,靜觀積石關外陜西三邊之地的風云變幻,然后等待時機成熟了之后,再出關東進,爭雄西北。

    只不過,西寧城的城墻高大堅固,城中軍民數萬之眾,而城頭又有大炮鎮守,并不好打。

    至于城內的大明官軍,雖然早就斷了外援,但卻一直堅守城池,不僅本地作亂的那些木速蠻亂軍對它久攻不下,就是林丹汗領著察哈爾和西海蒙古各部人馬前來,面對西寧城也是久攻不下,只能采取圍困之法。

    等到藺養成奉命率軍占了積石關以后,只是嘗試著攻打了一次,就放棄了率軍強攻的打算。

    接下來,就坐等著城內官軍的食物徹底耗盡,到時候城內的軍民不戰而降。

    然而,讓藺養成沒有想到的是,他在積石關左等右等了小半年,結果還沒等到西寧城的守軍不戰而降,卻先等來了八大王張獻忠。

    而久困疲敝之下終于生了內亂的西寧城,竟也稀里糊涂地便宜了前來摘桃子的張獻忠。

    “爭世王”藺養成對張獻忠的到來內心并不歡迎,但是面對張獻忠的到來,他卻只能扭著鼻子認了。

    一來,積石關距離河州城雖然不算遠,但也有上百里的距離,真要是兩邊兒鬧翻了臉,他的背后除了西寧城內的官軍,還有海西蒙古人的威脅,一旦出了事情,可不是說撤就能撤得脫的。

    二來,河州城內的改世王劉希堯說走就走了,也沒等藺養成撤回河州,也讓藺養成失了先機。

    其實,說到底,還是八大王張獻忠的大西營,比“爭世王”藺養成的隊伍更“精銳”,更“能打”,同時也更是兇名在外、惡名昭彰。

    藺養成也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兒,知道自己部下人數雖多,卻都盡是一些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的烏合之眾,就沒打過什么像樣的硬仗,跟張獻忠麾下百戰余生的那些悍將悍卒們可沒法兒比。

    再加上積石關內也是沒吃沒喝,投了張獻忠,這么多人馬一天到晚的人吃馬嚼,他八大王總得管吧。

    就這樣,張獻忠率部來到積石關下兩天之后,爭世王藺養成猶豫來猶豫去,開關投了張獻忠。

    如今,藺養成率部歸并到了張獻忠的大西營,大家算是成了一伙兒的,不過每當想起這其中的機緣巧合,藺養成的心里都還不是滋味兒。

    這正應了“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這句老話了。

    因為西寧城早已是強弩之末。

    西北的木速蠻大亂之后,西寧城就已經成為孤選在河湟之野上的一座孤城。

    不僅城內的百姓與城外失去了聯絡,而且城內的官軍也徹底與內地的官軍斷絕了音信往來。

    在隨后一年半的時間內面,西寧城的衛所官軍與匆忙募集起來的鄉勇團練,先后經歷了幾次圍城大戰,人馬、糧草、彈藥以及各種守城物資消耗嚴重,但卻幾乎沒有得到過來自朝廷的一點點補充。

    先是軍餉斷絕了,連著將近兩年沒有領到朝廷撥付的錢糧了。

    不過這一點并沒有太大關系,因為西寧衛世襲指揮使李弘嗣所在的家族,世代鎮守西寧城,在西北地區算得上是屈指可數的豪門世家,而且是那種富可敵國的豪門世家,守城的錢糧,他們可以出,而且也出得起。

    但是緊接著,青海土默特的首領火落赤臺吉率領部眾撤走了,而前來掃蕩劫掠的林丹汗所部更是將西寧城外河湟之野游牧的唐古特人、蕃人以及羌人部落一掃而空。

    這一下子,西寧城內的守城軍民,不僅斷絕了與內地的貿易往來,同時也斷絕了與青海蒙古各部的貿易往來,徹底失去了外部的補充渠道。

    即便西寧城內的李氏家族再有錢,也從西寧城外買不到東西了,不僅買不到糧食草料,也買不到牛羊馬匹。

    一開始,李弘嗣和李振聲等守城將領,靠著嚴格的量入為出,在西寧城里實行嚴格的配給制。

    他們收集起城內所有能夠找到的糧食,主要是李家自己的糧食,按照守城的官軍、守城的鄉勇和城中的百姓這樣三個等級,每天定額配給。

    包括李弘嗣、李振聲這兩個世家出身的守城將領,也是以身作則,每天按照自己定下的配額維持生存。

    他們原本以為,遠在北京的大明朝廷在趕走入侵宣大的建虜之后,就會派出大軍前來解救西寧城,因此西北的木速蠻之亂,根本堅持不了多久,最多也就半年。

    而李弘嗣和李振聲等守城的將領,也是靠著這一點來激勵城中軍民的士氣,不僅扛住了木速蠻之亂,而且也扛住了林丹汗的圍攻,同時也扛住了城內的物資匱乏。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城中的官軍和百姓們卻沒有看到朝廷大軍的到來。

    包括李弘嗣和李振聲這兩個守城軍民的主心骨,也對自己之前的判斷產生了懷疑。

    難道遠在京師的朝廷在抵御建虜的戰爭中失敗了?!

    要不然,原本強大的察哈爾部林丹汗為什么會逃來青海?!

    要不然,為什么直到如今朝廷大軍都沒有前來解決西寧?!

    崇禎四年正月十五日上元節,遠在京師的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內陪伴著后妃與兒女們其樂融融,同一時間,風聲鶴唳的西寧城內,李家大宅的前院,也即西寧衛指揮使司官署二堂之上,李弘嗣與李振聲形容枯槁,神色灰敗,相對枯坐。

    他們兩個人對西寧城外的形勢,尤其對大明朝京師的大好形勢仍然一無所知。

    相反,李弘嗣和李振聲兩人對眼下的形勢卻是越想越感到憂懼。

    尤其是當他們想到,遠在數千里外的大明京師,可能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想到西寧城內那些追隨自己堅守孤城卻生生餓死的無數軍民百姓的慘狀,兩個人面對大明京師的方向,跪在地上,放聲痛哭:

    “皇上!皇上啊!臣盡力了!臣盡力了啊!當年張巡守睢陽也只三百日而已,而今臣等守西寧,卻已四百天有余,援軍何時來,援軍何時來!?”

    他們的哭訴,只能用來說服他們自己,遠隔數千里外的崇禎皇帝當然是不可能聽見的。

    而這兩個當初力主堅守待援的漢子,之所以這么抱頭痛哭,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并不了解外面的情況,還不知道建虜敗退的消息,還在擔憂著數千里外的京師一定是出了什么問題。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西寧城內已經到了糧草斷絕走投無路的地步了。

    在過去的四百多天里,李弘嗣這個世家大族出身的西寧衛世襲指揮使,與同是李家旁支出身的李振聲這個舉人,始終身先士卒、以身作則。

    特別是在食物配給上,基本上分到什么就吃什么,做到了與城中軍民百姓同甘共苦。

    他們兩個人作為城中的主將,一開始是每日兩頓飯,一頓干飯、一頓稀粥。

    一段時間之后城內糧食將盡,兩個人也改成了一天兩頓摻和著各種野菜的稀粥。

    到了崇禎三年的深冬,城里的五谷雜糧見底,即使像李弘嗣、李振聲這樣的主將,一天連一頓稀飯也保證不了了。

    至于西寧城內的普通百姓,到了崇禎三年底,更是早就沒了食物的供應。

    崇禎三年這個嚴酷的冬季里,西寧城中的軍民百姓,凍死的、餓死的以及病死的不計其數。

    而城中的人口,也由最初時的約五萬口,銳減了一半左右,如今滿打滿算也不滿三萬。

    原本對于堅守城池,出身于西寧衛指揮使世家的李弘嗣,還是頗有一些心得的,要不然他不會一意堅守。

    因為從他的少年時代開始,西寧城就處在抵御西北異族入侵的最前線,西寧軍民被海寇的大軍圍城,被蕃人的大軍圍城,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只是這一次,情況過于特殊,他們不僅內無糧草,而且外無援軍,最重要的是,一年多過去之后,如今的他們也沒有了原來的士氣。

    原本糧食沒有了,他們可以吃野菜、吃樹皮,包括吃掉他們心愛的戰馬,甚至可以掘鼠羅雀有什么吃什么。

    只要最后能夠等來援軍,能夠迎來最后的勝利,他們付出多大的代價都可以。

    可是如今,當城中的老鼠都被饑餓的軍民百姓吃絕了的時候,他們一直期盼著的援軍,卻仍然沒有到來。

    這讓守城之心最為堅定的李弘嗣和李振聲兩人,都開始動搖了。

    崇禎四年的正月十五上元節,西寧城中傷病滿營、餓殍遍地,三萬軍民不僅缺吃少穿,而且老天爺也落井下石,天氣寒冷異常。

    李弘嗣與李振聲商量來商量去,除了撤離西寧以外,再也找不到別的活路。

    兩個人在官衙里朝中京師方向抱頭痛哭一場過后,終于下定了決心準備棄城離去。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岛县| 阳原县| 公安县| 红桥区| 东乌珠穆沁旗| 疏勒县| 普定县| 西安市| 景洪市| 渝中区| 资源县| 咸宁市| 桦甸市| 出国| 广南县| 阜阳市| 泽州县| 洞口县| 冀州市| 保靖县| 太仆寺旗| 翼城县| 西吉县| 武宣县| 江口县| 天津市| 南岸区| 昆明市| 红安县| 涪陵区| 平昌县| 云林县| 竹溪县| 益阳市| 鹤庆县| 盘锦市| 柘荣县| 简阳市| 百色市| 焉耆| 武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