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ontent"> 孫承宗雖然封了寧城伯的世爵,而且是以軍功封爵,其實已經可以算作是勛貴階層里的一員,但其作為內閣閣臣以及軍機大臣,仍然站在文班之前列。 軍機大臣英國公張惟賢,也強撐著病體,前來參加了這次朝會。 因為之前有了皇帝的保證,張惟賢雖然仍舊擔心皇帝會聽信朝中文臣紙上談兵的建議,將大明朝建立二百多年的都司衛所制度一舉廢掉,但是終究沒有采取什么抗拒的舉措。 一者,英國公張惟賢在京師勛貴之中雖然地位尊崇、威望很高,但是時至今日,卻并不非振臂一呼就能應者云集的人。 因為京師勛貴乃至南都勛貴的圈子,經過之前崇禎皇帝的那一次整肅之后,早就不是鐵板一塊了。 二者,英國公張惟賢年事已高,而且纏綿病榻已久,眼看著已是時日無多了。 這個時候不僅其他勛貴世家不看好跟著他對抗皇帝的前景,就是他自己也不愿生出什么是非來。 牛聚明、李孟辰等人的上書,一送進軍機處,作為軍機大臣之一而且一直心憂此事的英國公張惟賢,很快就看到了。 自打崇禎皇帝即位之后,張惟賢一直都是皇帝身邊的重臣,因此很清楚牛聚明和李孟辰的角色。 這兩個人可都是皇帝欽命安插在兵部的體己人啊! 若是沒有皇帝的授意,這樣的大事,一個職方司郎中,一個兵科給事中又如何敢于冒冒失失發聲!? 與此同時,作為軍機大臣的張惟賢,也知道近衛軍第一鎮、第二鎮返回京畿駐扎的消息。 再聯想到數日前馬世龍、王輔兩人入宮覲見之后的一番表現,英國公張惟賢知道自己抗拒不了。 所以,在這一次建極殿望日朝會之上,英國公張惟賢只是靜靜地聽著兵部的侍郎們、都察院的都御史們,一個個慷慨激昂地陳著革新兵制的理由,終究還是默默無言。 京師世襲勛貴之中,那些在京營和五軍都督府之中擔任著各種世襲職務,有資格參加朝議的一干人等,宣城伯衛時泰、惠安伯張慶臻、新建伯王先通,以及寧遠伯李尊祖,清平伯吳尊周,廣寧伯劉嗣恩,彰武伯楊崇猷等人,一個個看著英國公張惟賢不出頭,也都無話可。 這些如今位在五軍都督府高位之上的世爵勛貴,幾乎清一色地,都是眼前這個崇禎皇帝親自提拔起來推上去的人物。 當初,崇禎皇帝清洗了以成國公朱純臣、撫寧侯朱國弼、襄城伯李國禎等等上一批控制著京營、盤踞在五軍都督府里面的勛貴之后,將他們提拔上來,安插在現在位置上。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后來的歷史上面對流賊進城和滿清入關的時候,表現出了他們對于明室該有的忠誠。 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之前都是靠邊站的勛貴,在五軍都督府和各地都司衛所之中,沒有盤根錯節的利益關聯。 到底,就是為了這一。 如今這一到來了,崇禎皇帝自然就不需要再藏著掖著了。 五月十五日上午,崇禎皇帝坐在建極殿中央高高的御座之上,一邊想著自己的安排有沒有漏洞,一邊似聽非聽地聽著兵部左侍郎兼皇明忠義講武堂祭酒茅元儀滔滔不絕地著什么。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祖宗舊制,邊地軍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軍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種。當此之世、當此之時,此制尤可行乎?! “今理藩院所謂西班牙、葡萄牙,即俗稱佛朗機者,其國本在泰西之地,與我朝遠隔萬里,如今卻乘兵艦、仗炮利,遠渡重洋而來!論其船,不過百條,論其人,不過數千,卻能在南洋滅國無數!” “又有荷蘭紅毛番者,地近佛朗機,而距我尤遠,近聞其國地狹而近海,農作不興,專事海貿,人口不過百五十萬,不足我大明一府之地,而尤能縱橫于萬里海洋之上!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故圣人上賢不離古,順俗而不偏宜! “易曰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此之謂也!” 茅元儀慷慨激昂縱橫捭闔地完這番話,建極殿中一片沉寂,而崇禎皇帝也不想再在這個問題上浪費更多的時間。 畢竟改不改的問題,只要皇帝下定了決心,其他人就是有意見也沒有用。 因為這個時代所謂的國事,到底,都還是皇帝的家事。 當年嘉靖皇帝即位之后歷時多年的所謂大禮儀事件,大部分的朝臣都站在皇帝的對立面,然而到最后還不是一個個在廷杖和重壓之下選擇了屈服。 而這個兵制改革的事情,與文臣的利益根本不沾邊,五軍都督府里的那些世襲勛貴們都服軟了,其他人還有什么可的。 因此,當茅元儀話音一落,崇禎皇帝掃視殿中,見無人接話,立刻道:“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茅愛卿此言乃至理也!甚合朕意!” 崇禎皇帝一發話,殿中氣氛一振,武班勛貴們個個支起了耳朵,等著皇帝出兵制革新的重中之重來。 自從皇帝提出革新兵制的事頭以來,已經過去了半個來月了,朝野之間議論紛紛,雖然皇帝、內閣和軍機處都沒有明確的法,但是沒有明確法本身,就明這件事情已經處在了醞釀籌謀之中。 這次朝會一開始,就是這個議題,而且只有這個議題,于是人人都知道,改不改的問題早已經不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怎么改的問題。 此時,殿中文武大臣見一直靜聽朝臣議論的崇禎皇帝終于發了話,當下都是側耳細聽。 只聽皇帝道:“兵制革新之事,近來朝野之間議論紛紛,朕亦思之良久。祖宗之制,當其時也,皆為良法,之所以稍加變動,正為時移世易,不變不足以應付時局! “然而朕之所謂變者,既非為變而變,更非改弦更張!朕前番于武英殿中所言,即一官不免、一員不裁、一餉不減諸語,內閣中書與軍機舍人條條記錄在案。朕金口玉言,不會改變!” 親耳聽聞崇禎皇帝出這話,一直忐忑不安地站立在張惟賢身后的勛貴武臣們,人人都是松了一口氣,反倒是文臣這邊一陣嘩然。 革新不就是調整人事、裁汰冗員、壓減餉額、節省開支嗎? 既然兵制革新,卻又一官不免、一員不裁、一餉不減,那你還能革新什么? 不過,不等殿中群臣再有其他反應,崇禎皇帝就緊接著道: “今日,朕就將這些日子以來的所思所想,明白與卿等知道。今后五軍都督府,仍為五軍都督府,只是今后之五軍,并非往日之五軍!” 皇帝這話完,殿中迅速恢復安靜,人人屏息靜氣地聽著皇帝話,只聽皇帝繼續道: “朕決意,將如今前軍、后軍、左軍、右軍、中軍之五軍都督府,改為邊軍、內衛、近衛、海軍、后備之五軍都督府。 “邊軍,即邊衛軍都督府,但凡九邊各鎮所屬邊軍營兵及邊地都司衛所,皆歸其節制指揮。 “內衛,即內衛軍都督府,但凡內地鎮守總兵、都司衛所及西南各地土兵,皆歸其節制指揮。 “近衛,即近衛軍都督府,近衛第一鎮、第二鎮之新軍,經過居庸關及宣大抗虜之血戰,成效已得驗證,其戰力之勝于衛所軍丁者倍矣! “然近衛軍第一鎮、第二鎮新軍,既非衛所世兵,又非普通所募之營兵,且兩者互不統屬,統一指揮不便。 “近衛軍都督府設立之后,近衛軍第一鎮二鎮,以至于今后之三鎮四鎮等等,悉歸其節制指揮!”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