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隆安元年十月,趁謝琰兵敗身亡、朝廷聲威大墜,桓玄在心腹鼓動下,遂起兵造反。
于是,一場事關晉室存亡的戰爭正式拉開帷幕。
江陵誓師后,桓玄親自操刀,撰寫了一篇文采飛揚的檄文。
他讓人四下傳檄,歷數會稽王父子罪惡。
“元顯父子為政多年,兵連禍結,天怒人怨。”
“二豎不思己過,怙惡不悛,玩天子于股掌之上,嫉賢能于朝野之間。”
“桓公英明果斷,仁義布于四海,恩德惠及三湘!
“起義兵,清君側,肅朝綱!
“所到之處,無不披靡。”
“若有擒拿兇魁者,賞千金,封萬戶侯!
檄文發布后,引起朝野內外強烈反響。
不得不,會稽王父子專權已惹得天怒人怨。
尤其當東南叛亂以來,更是激起無數仁人志士憤慨。
因此,從某一角度來,桓玄造反很是‘得’人心。
假若他有其父桓溫一半手段,最終不定還真能成事。
但很可惜,桓玄志大才疏,做事瞻前顧后。
按誓師后,大軍應趁著敵人不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向建康。
可桓玄不知怎么想的,或許是出于謹慎,或許有其他考慮。
總之,荊州軍行動速度實在是太慢了,簡直比蝸牛還慢,一天才前行不過數里。
桓玄行動遲緩,等于給了對手反應時間。
司馬元顯一邊下令豫州刺史司馬尚之出戰迎敵,一邊下令戒嚴建康。
而隨著荊揚大戰一觸即發,建康內外人心惶惶。
一些世家權貴、庶民百姓擔心被戰火波及,紛紛向西逃亡京口。
但大多數人自知無法置身事外,只好聽天由命般待在建康。
也有極少數人不甘心坐視戰火燃起,想要憑一己之力平息荊揚沖突。
“先生,先生,大事不好了!”
這天,司馬德文神色慌張地闖入驛館,面色蒼白地看著劉穆之。
與司馬元顯行事激進不同,瑯琊王要穩重得多。
他一獲悉桓玄起兵造反,便立即意識到風雨飄搖的晉室即將面臨一場空前劫難。
眼下天子像個木偶,不管是能力還是權力都無法化解眼前危局。
而他又對司馬元顯戰勝桓玄沒有信心,只好跑到劉穆之這里來求援。
“殿下莫急,慢慢,到底發生了何事?”劉穆之神色沉穩道。
“先生有所不知,孤剛剛接到消息,稱桓玄已在江陵誓師,并發布了討伐檄文,正舉兵向建康而來。”
“桓玄起兵了?”
劉穆之強忍內心喜悅,不動聲色地問:“什么時候的事?現如今局勢如何了?”
“司馬元顯已派豫州刺史前往迎敵,他人正在布置京城防務!
司馬德文三言兩語便將當前形勢與朝廷布置一一告訴給了劉穆之。
劉穆之沉吟片刻問:“殿下怎不去召集朝臣商議對策?”
“唉,別提啦!”
“今日一早已有百名官員向朝廷請辭,還有一大半人稱病不上朝!
“而會稽王府上下一片喊打喊殺聲,完不考慮實際情況!
“孤實在是沒轍,只好來找先生請教對策。”
“萬望先生看在雍王面上,救一救天子和朝廷。”著瑯琊王對著劉穆之長長一揖。
“誒,殿下言重了,在下豈會袖手旁觀?!”劉穆之信誓旦旦道。
劉穆之愿出手相助,多少讓司馬德文放下心來。
這些天來,他可是親身領教到了劉穆之厲害之處。
甚至司馬元顯忍不住幻想,假若劉裕也在,配合劉穆之計謀,桓玄又何足掛齒?
“殿下,如今形勢危急,而北府兵又深陷東南,暫時無暇顧及建康。”
“為今之計,只有設法先穩住桓玄,等劉;貛煵庞型麖氐捉鉀Q桓玄。”
“唉,孤也是這樣想的,但”
司馬德文一想到一意孤行的司馬元顯,氣都不打一處來。
眼下朝中大權由司馬元顯把持,司馬德文雖然精明,背后又有劉穆之出招,但也只能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
而這一次司馬元顯躊躇滿志,一心欲拿桓玄建功立業,哪里聽得進其他勸諫?
劉穆之低頭沉吟半響,語氣凝重道:“殿下,今朝廷勢弱,必須盡量避免與荊州沖突。”
“不若您暗中遣一使者,暗攜天子旨意,秘密會見桓玄,設法勸其罷兵。”
“這桓玄能同意議和嗎?”
“不管結果如何,您總要試一試!
“不然等桓玄打敗譙王,屆時再想議和,恐悔之晚矣!
聞言,司馬德文起身在大廳來回踱步,想了半天想不出一個出萬之策。
從根上來講,司馬元顯削藩荊州,符合皇室利益。
若是時機成熟,瑯琊王定不會跟桓玄講和,只會將桓氏連根拔除。
但眼前形勢很明顯,朝廷沒有實力對付桓玄,那就只能選擇議和。
與桓玄議和無疑是與虎謀皮,且其氣勢正盛,會坐下來和談呢?
可不議和又能怎樣?難不成眼睜睜看著荊州兵打來?
算了,還是抓緊和談吧,或許這樣才能讓朝廷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當下司馬德文得了劉穆之指點,立即回宮向天子要了一道息兵罷戰的圣旨。
而后他以齊王司馬柔之密使,讓其悄悄離開建康西行,準備與桓玄講和。
“大人,您為何仗義幫瑯琊王,這不是有違河西利益嗎?”
當司馬德文一離開,中郎將薛彤就向劉穆之表達了不滿。
在薛彤看來,江東自是亂好,如何能讓荊揚兩方輕易罷兵呢?
他可是很清楚,接下來河西目標是哪里,當然希望江東亂好。
如今他看到劉穆之對司馬德文傾心輔佐,不由心生不滿。
“哈哈哈,薛中郎以為我是在幫朝廷嗎?”
“非也非也,我是在火上澆油。”
“屬下不明白!
“薛中郎可知桓玄其人?他這個人色內厲荏,缺膽少謀,又優柔寡斷!
“假若朝廷表現出強硬態度,桓玄十有**會選擇中途罷手!
“相反,若是朝廷稍微一示弱,桓玄則立馬將會囂張起來,不將朝廷放眼里!
“我讓瑯琊王去講和,等于明白無誤地告訴桓玄:朝廷很虛弱,快點打來吧!”
“那那萬一桓玄真跟朝廷講和了咋辦?”
“不會!”劉穆之斬釘截鐵道。
“啊?大人如何會如此有信心?”
“哈哈哈,不是某有信心,而是某對桓玄有信心。”
“以桓玄過往表現來看,他絕無可能與朝廷講和!
“退一萬步來,即便桓玄愿意,卞范之一定會阻止他。”
“這叫大勢所趨,由不得桓玄退縮、猶豫,不然他那些文武逼也會把他逼到建康來!
后來事情果如劉穆之預料的那樣,齊王司馬柔之雖然成功見到了桓玄。
可他不僅未能完成議和使命,還把自家性命丟在了荊州。
當齊王那顆血淋淋的人頭被送還建康后,所有人都意識到荊揚之間再無緩和余地。
薛彤則滿臉欽佩地看著劉穆之,對其所謀佩服的五體投地。
而劉穆之正喃喃自語道:“大勢成矣!”
荊揚爆發沖突的消息很快傳遍天下,一時之間江東各地人心惶惶,赫然分成了三派。
一派自然是忠于皇室的力量,他們紛紛響應朝廷號召,積極起兵勤王。
而另一派則支持桓玄,在各地紛紛為桓玄搖旗吶喊。
還有最后一派則保持中立,誰也不支持,安安靜靜待在一邊看熱鬧。
但不管怎么,這一次桓玄起兵造成的影響,要遠遠超出上次王恭作亂。
無數人或者勢力,都在關注這場荊揚沖突,都想從中牟取利益,連河西也不例外。
b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