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琿雖然給宋朝弄出了一支裝備先進作戰理念超前的火器部隊,但他在具體的作戰當中并沒有廢掉刀矛弓箭等冷兵器的運用,相反在近戰時將冷兵器的作用加以強化,這并不是因為他本人思想落后喜歡冷兵器,而是基于真實的歷史教訓。
教訓來自于原來的歷史時空中幾百年后的清朝。
受主流史觀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清朝不重視火器的發展,在康熙時代后期開始重弓馬輕火器,使得清軍一直以冷兵器為主,火器則逐步荒廢,到鴉片戰爭時清朝火器水平連明朝都不如,已不知火器為何物,于是手持刀矛的清軍在洋鬼子的火器面前一敗涂地,這就導致了戰爭失敗,也就是說清軍失敗是因清朝保守頑固在對火器發展不重視,甚至是害怕火器技術發展使滿人的弓馬優勢受到威脅,而有意扼殺火器的發展,只重視弓馬肉搏,這就使中國的火器技術大幅度衰退,從而遠遠落后于西方,最終導致了鴉片戰爭失敗,使清末的中國落入一個黑暗時代。一句話是因滿人重騎射,輕火器造成了中國的火器技術大幅度落后于西方。
然而事實卻正好相反,滿人才是最重視火器的,至于弓馬騎射,刀矛肉搏才是滿人荒廢最快的項目,清軍對弓馬騎射,刀矛肉搏訓練的荒廢速度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速度,放眼地球全球都找不到第二家,可以說清軍在鴉片戰爭時期甚至鴉片戰爭之后,一直是全球火器作戰思想最嚴重的國家,幾乎完全廢除了肉搏戰,根本就沒有肉搏戰能力,打仗全靠火器對射。如果清軍真是以弓馬立國,騎射為主,那鴉片戰爭反倒不會失敗了。
清軍對火器特別著迷早有傳統,早在后金時代清軍就表現出了對火器發展使用的強烈興趣,對火器技術的興趣以及接受使用的興趣高的驚人,遠遠超過了明朝。明朝整整用了20年的時間才接受了“紅夷大炮”,而清軍對火器的態度則完全相反,不但對火器的掌握速度極快,而且技術改良也極快,1630年意外獲得1門紅夷大炮,1631年就生產出了改進型鋼鑄紅夷大炮“天佑助威大將軍”,1643年更生產出了復合炮身的紅夷大炮“神威大將軍”。清軍入關后,由于有了當時最強大的火炮,是以攻城掠地橫掃南明有如兒戲,世界最強的火器力量與最強的肉搏戰力量相結合,可以說勢不可擋。清朝初期,清軍入關后,順治時期清軍滅南明收新疆,因此火炮技術繼續發展,此時期清軍的火炮裝備數量有增無減?滴鯐r期的初期則太平了一段時間,清朝的火炮制造生產速度放緩,但隨著三藩叛亂,戰事再起,火炮生產數量再度大增,清軍平三藩,平噶爾丹,并西藏,并青海需要輕炮,而驅逐沙俄,滅鄭氏則是需要重炮,此一時期清朝的火炮種類迅速增多,在重炮方面,制出了當時最好的鑄造火炮“武成永固大將軍”,輕炮則五花八門種類繁多。
自康熙以后,局勢相對穩定,清軍久不作戰,疏于訓練,貪圖享樂,便不愿意操練勞苦的弓馬騎射,刀槍肉搏。所以都是希望裝備訓練火銃,當時的火銃訓練比射箭簡單的多,裝上火藥一聲脆響把個鐵丸打出去就可以了,又輕松又好玩,是個人都可以完成,而射箭那真要累死人,不用上百把斤力氣根本就拉不了硬弓,刀矛訓練殺殺殺的那也絕對是苦活。所以清軍從這時起,火器的裝備率越來越高,至于弓馬騎射刀矛肉搏則逐漸荒廢,過渡到了主要用火器作戰時代,大量的鳥槍與輕炮取代了弓箭刀矛。
到了雍正時期,雍正皇帝清楚的看到,當時的八旗軍越來越火器化,但火器的性能卻絕對沒到可以讓戰斗完全不需要肉搏戰的地步,所以曾對八旗軍有“以滿州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的指示,重新強調刀矛弓箭的作用。但雍正皇帝關于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的指示根本得不到遵守,各地駐防八旗都演變成了鳥槍隊與小炮隊。乾隆時期以后,清軍不但八旗軍,就是綠營兵也開始全面火器化。到了嘉慶時期,清軍基本接近完全失去肉搏戰能力,演習時鬧出了不少笑話。不過整個嘉慶時期總體太平無事,所以清軍肉搏戰能力衰退到了極其虛弱的地步,并沒造成多大嚴重后果。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時,清軍實際上火器裝備率已經超過70%,根本就沒有多少冷兵器了,而且幾乎沒有部隊進行過肉搏戰訓練,刀矛只能用來擺樣子,作戰基本全是靠銃炮齊放。此時清軍已經完全失去了曾是其最強項的專長——肉搏戰能力。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鴉片戰爭中英軍打敗清軍靠的不是什么先進火器,而是靠原始的肉搏戰。英軍在作戰中發現,清軍士在炮臺后面還能夠忍受著英艦打來的開花彈,有堅守陣地還擊不逃跑的勇氣。但是往往英軍一發起果斷的白刃沖鋒,清軍立刻就崩潰了。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無論英軍還是清軍,都沒有辦法完全依靠火器阻止對方的肉搏沖擊,由于當時火槍準頭不好,發射速度不快,在敵人步兵沖到跟前時,實際打不死幾個人,所以當時歐洲的軍隊無不苦練肉搏戰,方陣步兵刺刀沖鋒是最終決勝手段。而清軍則由于火器交戰觀念過于強烈,完全放棄了肉搏戰,當看見英軍士兵列陣端著刺刀洋槍沖來后,清軍無不魂飛魄散,立即丟下大炮四散逃命。鴉片戰爭中英軍攻下的一系列清軍要塞炮臺,實際基本都是靠白刃戰奪取的。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