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坑……正在碼字中,1時后請刷新,就能看到真正的內容了。rg
作者手殘,碼字速度慢,請見諒。為了勤,不要臉來占坑……給大家帶來不便之處,還請見諒……
——————————————————————————————————————
然而,腓特烈三世的想法還是落空了。
為什么?因為腓特烈三世分批的辦法,雖然解決了監督的士兵監管不到太前面的農夫的問題,可是,分批后,每一批的人數,卻是太少了點。
要知道,馬林軍隊的戰陣最前面,可是足足有一千名火槍手的。勃薩聯軍5士兵監督的兩千三百名農夫,背著沙袋向前走的時候,在5碼開外還好,只損失了兩百幾十人。畢竟,5碼外的命中率的確很低。
可進入5距離后,傷亡率就陡然增大了。每一輪排槍射擊,都有三四百人倒下。等到了3碼距離的時候,這兩千三百農夫,已經倒下一千人了,傷亡幾乎近半。
這時候,那些膽戰心驚的農夫,再也顧不得后面那些看押他們的勃薩聯軍士兵了。因為,向前也是死,逃跑也是死。而且,逃跑的話,至少有一定的幾率活下來呢。于是,剩下的一千多農夫,紛紛丟下裝著泥土的麻袋,紛紛向兩側跑去。
他們身后的監督的勃薩聯軍士兵一看——這還得了?于是,他們對著逃跑的農夫舉起了屠刀……
雖然殺了部分逃跑的農夫,可是,面前一千多農夫以逃命,就散開了,正好露出了后面監督的勃薩聯軍士兵。
施瓦茨一看機會難得,立即下令——“瞄準那些士兵打!”
然后,陣陣槍聲傳來,那些暴露在槍口下的士兵,一下被干掉了一百多人。畢竟,3碼左右的距離,老練的火槍手們,準確率還是很高的。
無奈之下,剩下的三百多監督的勃薩聯軍步兵,只好向后奔跑著撤退……
他們和那些農夫不同,他們手里只是拿著武器,跑路還是很快的。不像那些農夫,背著上百磅重的泥土麻袋,跑起來不快。很快,他們就后扯到了5碼開外的相對安地區。而且,還在往后跑。只要跑出1碼距離,幾乎就很難被擊中了。
只不過,他們這一跑,腓特烈三世的填坑計劃就落空了……
喬基姆一世嘟噥道:
“人多不行,人少也不行,那我們該怎么辦?總不能讓精銳士兵上去吃槍彈吧?”
腓特烈三世也是眉頭緊鎖,他也沒有想到,火槍手多了,會這么麻煩。薩克森軍中并非沒有火槍手,但只有極少部分人擁有,不成規模。所以,腓特烈三世也從未看出火槍手的威力。如今,和馬林的戰陣正面接觸后,他才真正感受到了火槍手的強大。而且,馬林軍隊火槍手應用的三段射擊辦法,使得火力連綿不絕,讓人極為頭疼。
無奈之下,腓特烈三世道:
“讓刀盾兵試試吧,派去5刀盾兵,挑選那種盾牌上蒙了鐵皮的上!”
這次攻擊,并不是總攻,而是測試刀盾兵對火槍的防御力用的。所以,腓特烈三世只派了5人上場。
可是,他注定要失望了。因為,蒙了鐵皮的盾牌,也擋不住5克重的穆什克特大火槍的重型彈丸。除非,用純鐵的盾牌。可是,純鐵的盾牌太重了,一般士兵也拿不動啊……
對付火槍手,最好是用騎兵快速沖擊,趁著對方裝彈的空隙,殺進火槍手堆里。然后,就隨便虐了。雖然沖在最前面的騎兵難免會被火槍手干掉,但只要后續騎兵沖上來,沖進火槍手堆里,就隨便砍殺了。明末的時候,滿清的八旗騎兵,就是這么干的。
為了獲得更多的炮灰,保護真正的滿清精銳,滿清派兵深入東北的深山老林里,到處抓捕未開化的蠻子,也就是那時候所的“生女真”(事實上他們未必就是女真族的,也許是鄂溫克等其他民族的),編入敢死隊。面對明軍火槍部隊的時候,就驅使這些穿上了厚重棉甲的“生女真”,把他們綁在馬背上(因為深山老林里的生女真騎術不精)在前面沖鋒。而真正的滿族八旗騎兵,則尾隨其后。
若是那些“生女真”被明軍火槍手打死了,滿清也不心疼,大不了再派人去深山老林里抓唄。而若是活下來,這些蠻子一般的“生女真”,就會被封個官。但是,這些蠻子出身的滿清軍官,很嗜血。雖然悍勇,可野性很大,入關后,造了很多殺孽……有點跑題了……
可問題在于,馬林在戰陣最前面,挖了兩道很寬的壕溝,里面還插滿了木尖樁。在兩道壕溝后面,還插滿了斜木尖樁。這雙重的防御,就是專門克制騎兵的沖鋒的。不管是輕騎兵,還是重騎兵,面對如此恐怖的防御,都無法突破。只要掉進坑里,戰馬鐵定被木尖樁戳穿肚皮。人也好不到哪兒去,騎兵掉進坑里,輕騎兵會被戳死,重騎兵,也會被馬林的手下用火槍點殺,甚至用錘子砸死……
所以,面對這樣專門防備騎兵沖鋒的陣型,腓特烈三世感覺非常棘手。至于喬基姆一世,那就更沒轍了……
眼看刀盾兵的沖鋒也不頂用,腓特烈三世暫時也死心了。于是,他吩咐道:
“去催促一下火炮部隊,趕快朝這邊趕。明天,我們用炮轟!”然后,勃薩聯軍就撤兵回營了。不過,為了防備馬林夜襲,腓特烈三世派了很多斥候,換班監督馬林的軍隊。
第二天一早,用望遠鏡看到勃薩聯軍正在用馬車運送火炮后,馬林也是大吃一驚。于是,他趕緊下令道:
“快,把我們的火炮也搬上去。注意了,要正對敵人的炮兵,專門打他們的炮兵!”
然后,5門6磅炮和十幾門18磅級的短身管陸軍版卡倫炮,被推到了陣地上……
馬林之所以命人專門瞄著對方的炮兵打,是有依據的。這個年代,歐洲火炮普遍沒有安裝在火炮后面的望山(作用類似槍管上的準星,不過是在炮管尾部的)。而且,這時代的火炮,甚至都沒有炮架。打仗的時候,需要老練的炮兵,指揮其他人,在陣前把火炮的炮身埋設在陣前。而且,炮身后面必須是坑,或者是壘起的土堆。這是為了防止炮管開炮后,因為后坐力大,造成炮管移位。若是炮管移位了,那就打不準了,需要重新布置。而在沒有炮架的輪子的情況下,把炮管復位,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它需要好幾個壯漢抬著炮管,將其抬到原來的位置。而其,抬的時候,必須是等炮管溫度冷卻下來。不然,很燙人的……
而馬林的帶炮架的火炮則不一樣,這種火炮開炮后,火炮雖然會后退。但是,因為有輪子,炮兵可以輕松地把火炮推到原來的位置。然后,負責瞄準的炮兵會蹲下來,把頭放在炮管正后方,用眼睛透過類似準星的望山,觀察目標。瞄準好了后,就可以繼續開炮了。8)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