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對高句麗厭煩之極,早就要興討伐,始終沒有一個最佳借口,這一次,不得不抬到朝會明面上來。
高句麗盤踞東北一帶依舊,最早見于《漢書》,在東漢、三國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與中原政權(quán)時戰(zhàn)時和,由于地處中原腹地偏遠,所以中原朝廷,始終沒有徹底消滅這個國家。
東晉五胡亂華之后,高句麗利用中原混戰(zhàn)之機,不斷侵襲幽州一帶,與后來的北齊、北周也都有戰(zhàn)爭。
即便大隋建立之后,也曾動幾次侵襲,只是實力不足以攻入中原,每次折戟而歸,但是對邊疆造成一定隱患。
“牛仆射,你學識淵博,為眾臣講一講高句麗的起源,還有朝政形式吧,讓眾卿心中有個數(shù)。”
仆射牛弘站出來,已經(jīng)年過花甲,六十三四的年紀,從文臣列中站出來,先朝著隋煬帝雙手虛什一禮,然后轉(zhuǎn)身環(huán)顧文武大臣,開口道:“[高句麗]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漢武帝時期,后被記錄于《漢書》中,但只是地理詞,并非一個國家。據(jù)《三國志》載,西漢末年,扶余王子**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余國到東南,建立高句麗;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qū)的扶余人組成的。”
“后來高句麗崛起,擴大疆域,逐漸吞并扶余,向西吞了遼東之地,向東侵占部分朝鮮半島,與漢朝對立,并且爆戰(zhàn)爭,漢軍勝利,使高句麗被迫向東遷都到丸都城。西漢亡國后,曹魏朝廷與高句麗同樣生戰(zhàn)爭,也取勝了,奪回遼東,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
“不過,曹魏摧毀了丸都城后以為高句麗滅亡了,所以沒有繼續(xù)追擊,很快就撤軍了,僅過數(shù)十年,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并開始襲擊遼東、樂浪等郡縣,展壯大,與朝鮮半島的土著人建立的百濟和新羅三足鼎立。”
“開皇九年,我大隋統(tǒng)一南北,要求周邊邦國依附為臣屬國,并得到了大多數(shù)國家的認可,只有高句麗對此陽奉陰違,不以為然,還不到派兵滋擾我大隋東北邊界。開皇十八年,高句麗竟先制人攻打遼西,引第一次兩國之戰(zhàn),但當先帝準備興重兵問罪時,高句麗王勿忙上表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于是得到赦免。但是,這些年中,高句麗仍舊四處聯(lián)結(jié)反隋勢力,北齊遺族,突厥,契丹,室韋,靺鞨等游牧部落,都暗中跟高句麗有往來,實乃我大隋東北邊關(guān)一大患!”
朝中文武百官聽完之后,臉色各異,頻頻頭,如此來,這高句麗的確是大隋北邊的一個禍患。
不過,興兵之事,關(guān)乎國之根,能不動兵,最好不要大規(guī)模動,否則,再強的國力也支撐不住,當年西漢鼎盛時候,漢武帝曾喊出‘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強勢口號,不斷作戰(zhàn),頗有窮兵贖武的架勢!
雖然西漢大軍擊敗不少番邦,整治邊患,但西漢連年征戰(zhàn),消耗過多的國力,戰(zhàn)死百萬壯丁,漢朝從此由盛轉(zhuǎn)衰,在漢武帝晚年時候,他也意識到了自己功業(yè)得失,并對子孫叮囑,輕易不要動兵,國之興亡之大事!
所以,動國戰(zhàn),一定要考慮得失,慎重分析,不但打仗是否能勝,還有看動多大規(guī)模,是否有必要,作戰(zhàn)的方式如何等等?
朝中武將如周法尚、楊義臣、郭衍、于仲文、樊子蓋、麥鐵杖、魚俱羅等人聽到將有戰(zhàn)事,輪到武將出頭,自然摩拳擦掌,暗自期待。
但有文臣卻覺得剛平完吐谷渾,又開鑿運河,修長城等,步調(diào)太快,不利于大隋的穩(wěn)定。
如內(nèi)史侍郎辛公義,剛正不阿,曾查處過豫章王楊暕的親信,絲毫沒有給楊暕面子,從而被后者記恨,卻并不在乎。
辛公義站出來道:“陛下,高句麗地處偏遠遼東之外,要對其用兵,調(diào)動中原軍隊恐怕數(shù)目龐大,兵力、糧草運輸、作戰(zhàn)消耗等都龐大無比,高句麗不同于吐谷渾,經(jīng)營那里數(shù)百年,扼守遼西走廊,易守難攻,東面又是茫茫大海,天然屏障,所以,對高句麗用兵,微臣覺得,當三思后行,萬分慎重!”
“哼,彈丸之地,也需萬分慎重?與我大隋疆域和人口相比,不足十分之一,何懼之有?吐谷渾地處高原地帶,苦寒之地,游牧部落,尚且都能被我大軍橫掃滅國,更何況一個半島國?辛公義,你的言辭未免太保守了。”
“陛下,古人又云,兵……”
“行了,朕不想聽那些古人廢話,時勢不同,國力不同,那些古人辦不到的事,朕都辦到的,何用聽他們的言論?”
辛公義被堵住了嘴,臉色憋得通紅,有氣憤,也有焦急,剛要反駁,就被隋煬帝一揮手喝斥道:“退下吧,朕不想再聽勸言,不過,諸位卿家不必過濾,朕的決策,絕非一時沖動就兵,會精心謀劃,不打無把握之仗,再,我大隋人才濟濟,猛將如云,兵強馬壯,所向披靡,打一個彈丸國,必會馬到功成!”
羅昭云就站在武臣的第二排,職位顯赫,但是,他不想言,因為不論如何規(guī)勸,他都無法改變隋煬帝的決策,他沒有那個影響力,如果此刻站出來,反駁隋煬帝,認為攻打高句麗會使大隋亡國,估計下一刻,就會被一些政敵攻擊,然后被楊廣下詔賜死了。
這一戰(zhàn),也許歷史注定,不可避免了!
——————
ps:終于要寫到高句麗了,這個國度,絕非演義和民間、后世老百姓稱呼的高麗棒子,它除了跟高麗名字接近外,其實并沒有多大關(guān)系。高句麗的百姓,并非朝鮮人,也不是后世的韓國人,它是由東北吉林一帶游牧和當?shù)厣贁?shù)民族人組成,只是后來此國攻打入朝鮮半島,才吸取了少許朝鮮人進來。但高句麗從源上叫,不是朝鮮、韓國的祖先和舊古國,而是我大中華土地上的少數(shù)民族建立,從根上,還是屬于中國文化里的邦古國,絕非韓國歷史專家所的,是韓國舊古國。
在中國歷史界,目前最新的研究定論,也是認為高句麗與高麗絕不是一回事,更不是韓國的文化,因為高句麗很早用的都是漢文字,崇拜也是女媧文化,并非唐朝之后,韓古國來中原學習漢文化的傳播才過去的高麗。(真正高麗,是元代時期的高麗王朝!)
所以,高句麗人不是高麗棒子,請所有看到江山爭雄的人,能夠知曉這個歷史知識!雖然許多隋唐都混淆了,但筆者人還是希望,把這個知識出來。因為在我們鄙視它為高麗棒子的時候,反而也默認了它屬于朝鮮古文化了,這是不恰當?shù)摹?未完待續(xù)。)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