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亞港短暫休整,北上船隊分開行動。
50艘運糧船繼續駛向廣州。運載另外25萬石糧食的船分別在三亞、昌化、海口三地卸貨。
三亞有1萬多士兵、工匠和奴隸,每年需要5萬石糧食。剩下的20萬石,留給瓊西10萬,海口10萬。
瓊西在名義上掛著瓊州府瓊西廳的牌子,管轄昌化、感恩二縣。實際上卻基本被聯邦消化,成為瓊西行政長官轄區。
守序的岳父海述祖以瓊州海防同知兼理民政的職位順理成章地成為聯邦瓊西行政長官。由于彼此合作開展很早,海述祖幾年前就進了聯邦元老院。他本人無法去元老院履職,現駐元老院的代表是守序妻兄。
瓊西降雨量少,幾乎不會被臺風侵襲,氣候干燥。糧食放在這里也利于保存。
海述祖將瓊西廳進行了分割,在感恩與昌化之間的東方港建城,以感恩縣丞的名義派駐聯邦官員管理東方城。
在昌化江支流石碌河建昌江城,那里接近了黎區,瓊西派駐了200軍隊。昌江城的規模不大,邊長100步的低矮軍寨而已。建城除了給向東拓殖打基礎,也是為了開發石碌鐵礦。
石祿鐵礦位于石碌河邊,當地人早有小規模私采。石碌河與昌化江的交匯位于海口上游30多公里,可以通航舢板。
礦山本身交通不便,運鐵礦石出來不是什么好主意。海述祖打算就地冶煉,順便把昌江城周圍的森林全砍了,有用的木料順石碌河放到下游,沒用的燒成木炭用于冶鐵。
瓊西的計劃是用石碌鐵礦出的鐵器供給本島,田獨專做出口。只是當地氣候、交通條件都不好,需要很多年的開發才能實現目標。
守序在幾個本地官員陪同下,視察瓊西領地。
昌化縣舊城位于江北,海述祖建的瓊西廳新城位于江南。新城的人口大約有2000人,多為工匠、軍人、官員及其家屬。
搭上平底船,守序順昌化江向上。夏季正是漲水期,目前的水深通航里程近50公里。后世因為海南森林被大量砍伐,昌化江泥沙淤積,下游河道斷航,港口也被廢棄。此時尚未到那個程度,各條河流的通航條件尚可。
昌化江河口兩岸修筑了堤壩,約束了奔騰而來的河水。不過堤壩工程顯然并未完工,只向前延伸了不到10公里。
瓊西監紀推官曾文思解釋道:“執政官,我們現在的勞力不足,去年秋冬季節只完成了目前的工程。海同知說在大規模種地之前,一定要把瓊西昌化江水利工程修好,否則開墾和放牧都無從談起。”
守序輕輕點頭,磨刀不誤砍柴工。以瓊西現有的土地情況,直接種地只會加速沙漠化,所得也很有限,不如先修水利。
船只繼續向前,守序饒有趣味地看著一條支流兩岸新豎起的風車。
“你們一共修了多少風車?”
“到目前為止有30座。”
“很好,我想如果有500座風車,你們的灌溉問題就解決了。”
守序隨即命令隨行的士兵,“把船劃過去。”
平底船很快靠岸停下,守序走到風車底下。
眼前是一座龐然大物,風車的翼展有30米,風機軸距離地面17米高。這是聯邦最大型的風車,仿造自荷蘭人的產品。國內做過測試,當風速達到20英里/小時,大型風車可以輸出15馬力的功率,與最大型的水車功率相當。
15馬力實際上是超過早期蒸汽機輸出功率的,但無論水車還是風車,最大的問題始終是看天吃飯,輸出很不穩定。風車比起水車,受天氣影響更敏感。
像眼前這座一等大型風車,風速低于6英里/小時就是個擺設,沒有動力。
風大了也不行。臺灣就完全沒法使用風車,每年都有臺風登陸,臺風來別說風車翼板,連風車底座也能吹上天。海南大部分地區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只有瓊西因為五指山的阻攔,基本不會遭遇臺風侵襲。這里的水流大部分季節也很平緩,用水車局限比較大,這才像本土一樣大量使用了風車。
守序拉開望遠鏡,遠處的灌溉渠道周圍,還有一些翼展在10米左右的小型風車。
大小風車和水渠組成瓊西灌溉體系,那是聯邦自給帆布和養殖戰馬的基礎。
得到灌溉的土地一片片綠油油的,種植了棉花和苜蓿。【】馬匹和牛羊在寬廣的牧場上歡快地奔跑,瓊西畜牧業的雛形就在這昌化江兩岸展開。
海南牛種分布挺有意思,瓊北瓊東瓊南是正常的南方氣候,養水牛。瓊西,守序見到的大多是黃牛。
曾文思道:“執政官,瓊州從廣西和廣東的土司那里購買了大量馬匹和耕牛,瓊州留用了公馬,母馬和兒馬都送到我們這來。現在有1700匹的存欄量。”
“卡提阿瓦種公馬的數量有多少?”
“可以用來交配的有80匹,加上您這次帶來的20匹,我們有100匹。足夠給剩下的所有母馬配種。”
母馬一年產仔1頭,以現在的養殖水平,一生大約可產5、6仔。公馬長成后派到軍隊和各處礦山、工地役使,母馬留下配種。十年后,馬匹的數量可以達到一個可觀的水平。
畜牧業也是耗糧大戶,海南糧食始終存在缺口。
在守序幫助下,海南明軍重新梳理了糧食配給制,并不算好,比聯邦陸軍差了一個檔次。
普通士兵每日基礎配糧1斤10兩(16斤制),出任務增加到2斤。每年約需650斤至720斤糧食,4石至4石半。
此外,每月尚有1.5斤油,50斤素菜,1.5斤鹽,30斤柴的物資配給。油脂主要來自花生,海南有許多巖石風化形成的沙性土,比較適合種植這種作物。
軍糧由糧臺統一管理、發放,各軍無補給權。
士兵家屬則由額外發放的軍餉來養,士兵每年有7兩白銀現金。每名士兵的待遇總體想加就是4.5石糧,7兩銀,其他物資折合8兩。軍餉開支全部換算成白銀,以瓊西糧價1石1.5兩計,大約20余兩每人每年。這是基本戰兵待遇,后勤部隊糧食消耗差不多,副食和白銀更少。軍官相反,軍糧差不多,銀兩拿的更多。
這點銀子肯定不夠。瓊西盡力給官兵家屬分配了田地,不求有多少出產,但求保證他們養活自己。有些士兵的家屬失去勞動能力,除了在家屬間調配有無外,各部隊以營為單位,從軍餉中扣除1兩作為公積金,用于贍養袍澤家屬。
總體上算下來,瓊州近兩萬軍隊,每年軍費開支折算為35萬兩白銀,10萬石糧。
這并沒有考慮軍馬的消耗,馬匹每日需要20斤馬料,進食量是人的10倍。牧草、秸稈之余尚需精料。海南軍隊和各處役使的官馬達到1.1萬匹,這又是近10萬石糧的需求量。
以上僅是非戰時的基礎數字,實際上的消耗遠遠大于這個數字。如果一旦開戰,軍費還會翻著倍的上漲。
瓊州的收入很好計算。
廉州府實際上已經讓了出去。
瓊州府加派后,每年本色有12萬石糧,雷州府本有近8萬本色,可經過戰爭摧殘,如今能收取的不過4萬。海南每年的糧食缺口在10萬石左右,這就是守序給海口補血量數字的由來。
在與曾櫻會面前,守序決定對海南的情況做更全面的了解。他回到瓊西廳,詢問岳父。
海述祖一邊喝著茶,一邊對守序道:“雷州先不去管。瓊州有400多萬畝耕地,地力偏低,畝產不高。但只要人力跟上,官吏勸導農桑,修建水利,輔以水車、風車提水。再種植番薯等新糧,養活140萬人是沒有問題的,現在的問題是瓊州農民耕作技術有待提高,人口也不足。”
瓊州現在有近80萬人,這是聯邦的估計,島內有許多人口并不在府城的統計中。
守序道:“人口不難辦,瓊州離大陸如此之近,每年慢慢移也能收獲很多人。”
廣東到海南,尤其廣州西面的郡縣移民到海南,無須大船,大點的舢板都能到。
“是這個道理,但曾仲含似乎還沒有下決心。依我看,就應該趁現在廣東光復的時機從沿海各郡縣大量撈人以為深固根本之計。”
“我去說服他。岳父,除了人口,還哪些當務之急?”
“其他便是開墾、開礦諸事。曾仲含為了尋找硝石,派人跑遍了黎寨。順著黎人的指引,他連帶找到不少礦。”
海述祖遞過來一本簡報,守序逐頁翻看。
海南有一些小銀礦,黎人在島上千年,有零星開采。曾櫻派人查看后,估計每年能產幾千兩白銀。更有實際意義的是在崖州北面40里,州城與樂安新城之間的抱倫地區發現一座金礦,礦山值得開采。
文昌縣境內則有寶石礦,藍寶石紅寶石均有。水會千戶所附近發現了天然水晶礦。
水晶是戰略物資,聯邦現在無法燒制出合格的光學玻璃,軍用望遠鏡依賴進口,價格昂貴數量也不敷使用。從江南移民的中國光學先驅薄玨建議用天然水晶代替,人工磨出望遠鏡片。這項技術沒什么門檻,需要的是熟練工匠和天然水晶礦。水會千戶所的水晶礦將徹底解決望遠鏡的自產問題。
海述祖喝了口茶水,“瓊北有些老農,試驗了一種新的耕作方法。他們在山谷可以灌溉之地種植水稻,山坡種植番薯或棉花,山頂種植玉米。玉米實在是好東西,種植無須平地。我瓊州等于又多了十余萬畝田地啊。”
守序合上簡報,他看明白了。
海述祖的意思首先是要人,但這個急不得,得慢慢來。
其次是向山區進軍,山區有礦,山區還有無數的田地。
“伐木墾荒,向瓊州內陸進軍。”
“大人,山區可是黎民的地盤。”
海述祖語氣很堅定,“就是要趁大陸暫時安全,我們能騰出手的時候來開發黎區。”
海南黎亂自明朝中期始,從未間斷。最近一次成規模的黎亂在崇禎十七年。海述祖本島軍戶出身,對此有切身感受。
“開國初年,海南人口不多。華黎矛盾不明顯,其后戶口漸多,海南黎亂也就從未平息。”
很有道理,守序被說服了。
海述祖:“曾仲含是江西人,他到瓊州時間短,還沒弄明白要害之處。他在海南移民墾荒,必會與黎垌沖突。”
“黎垌成百上千,我們該如何著手。”
海述祖拿出一本手稿,輕輕**著封面,似是在回憶著什么。
接著他微嘆一聲,將手稿遞給守序。
守序看他模樣,鄭重接過。
《治黎策》《平黎疏》《上兵部圖說》,合訂本。
作者——海瑞。。
a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