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德琢磨著宋太平所講的職場之道,默默思索探究著其中的內(nèi)涵,進行消化著,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帶著宋太平來到東旭電器集團總裁辦公室所在的樓層,遠遠的看到一臉肅穆之色的梁振生佇立在門口,范建德意識到有大事情要發(fā)生了。
宋太平看到梁振生總監(jiān)親自守門,同樣意識到夏雨總裁找自己密談的事情,會對自己有較大影響的,決不是去趟天京市在建的太空城輔助建造那么簡單,很可能和北大陸泰美吉雅國反對派武裝和政府軍沖突有關(guān),畢竟東國原油和木材的主要進口國就是泰美吉雅國,東國戰(zhàn)略投資部帶著商務考察團在泰美吉雅國做了不少基礎(chǔ)設(shè)施的投資,泰美吉雅國的動蕩將直接威脅到東國在該國駐外職員的生命安,東旭電器集團在數(shù)據(jù)基站方面是國際領(lǐng)先的,也是援建泰美吉雅的重頭工程項目之一。
宋太平想到這里,打開手上提著的筆記電腦翻找出經(jīng)濟學大師張五常先生一篇關(guān)于讀書的見解文檔,通過無線絡(luò)用寶寶天天見的面對面?zhèn)鬏敼δ馨l(fā)給了范建德,鎮(zhèn)定的道:“范師傅,這份是張五常先生的對讀書的見解,請轉(zhuǎn)交安玉田師傅,或許可以幫助安師傅的女兒安秀妍解除對讀書的抵觸情緒。”
范建德拿起手機,打開宋太平傳過來的文檔,快速品讀:
張五常先生認為,書是不能不讀的。要讀多少呢?要讀很多。這是肯定的。問題有二:
1、應不應該不斷地讀下去?
、在嘗試一個新項目時,除了資料,要不要先參考他家之?
我自己的選擇,是讀書的時候,有獨自思想的時候,不應該不斷地讀下去。于今回顧,這選擇是對的。
一、讀書的方法
首先,我要談的是為知識而讀書的方法,不是為考試而讀書的方法。為知識而讀書可以幫助考試,為考試而讀書卻未必可助知識的增長。
知識是讀書的目的;考試只是一個方法。
我可在四個大前提下給年輕人建議一些實用的讀書方法。若能習慣運用,不但可以減輕考試的壓力,而對更重要的知識投資會是事半功倍。
1以理解代替記憶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課程比較容易記得。但理解其實并不是輔助記憶——理解是記憶的代替。強記理論不僅很難記得準確;當需要應用時,強記的理論根無濟于事。明白了理論的基概念及含意,你會突然覺得你的記憶力如有神助。
道理很簡單,明白了的東西就不用死記。
但理論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準確性。理解深準確,記憶就清楚,而應用起來就能得心應手。所以讀書要貫通——理論上不同重點的連帶關(guān)系要明白;要徹底——概念或原則的演變要清楚。
要在這些方面有顯著的進步易如反掌,也不需多花時間。只要能改三個壞習慣,一年內(nèi)就會判若兩人。
第一個壞習慣,就是上課時狂抄筆記。
筆記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無的。這是因為抄筆記有一個無法補救的缺點——聽講時抄筆記分心太大!將不明白的東西抄下來,而忽略了要專心理解講者的要點,得不償失。
筆記有兩個用途:
(1)將明白了的內(nèi)容,筆記要點。但若覺得只記要點都引起分心,就應放棄筆記,明白了講者的內(nèi)容是決不會在幾天之內(nèi)忘記的。
很多講者的資料在書上可以找到,而在書上沒有的可在課后補記。老師與書的主要分別,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課主要是學習老師的思想推理方法。
()在課上聽不懂的,若見同學太多而不便發(fā)問,就可用筆記寫下不明之處,于課后問老師或同學。換言之,用筆記記下不明白的要比記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個壞習慣,就是將課程內(nèi)的每個課題分開讀,而忽略了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guān)系,理解就因此無法融會貫通。
要改這個壞習慣,就要在讀完某一個課題,或書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獨立的某一節(jié)之后,要花點時間去細想節(jié)與節(jié)、章與章、或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guān)系。能稍知這些必有的連帶關(guān)系,理解的增長就一日千里。
這是因為在任何一個學術(shù)的范圍內(nèi),人類所知的根不多。分割開來讀,會覺得是多而難記;連貫起來,要知要記的就少得多了。
任何學術(shù)都是從幾個單元的基礎(chǔ)互輔而成,然后帶動千變?nèi)f化的應用。學得精,所知的就基。若忽略了課題之間的連貫性,就不得其門而入。
第三個壞習慣,在選課的時候,只想選較容易的或講課動聽的老師。
其實定了某一系之后,選課應以老師學問的淵博為準則,其它一切都不重要。跟一個高手學習,得其十之一、二,遠勝跟一個平庸的學得十之八、九。這是因為在任何一門學術(shù)里面所分開的各種科目,都是殊途同歸。
理解力的增長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異。老師若不是有相當領(lǐng),就不能啟發(fā)學生去找尋不同科目之間的通論。
思想集中才有興趣
我們都知道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會讀得較好,但興趣可不是培養(yǎng)出來的。
只有思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產(chǎn)生興趣,可以培養(yǎng)出來的是集中的能力。無論任何科目,無論這科目是跟你的興趣相差多遠,只要你能對之集中思想,興趣即盎然而生。
對著書幾時卻心不在焉,遠比不上幾十分鐘的神貫注。認為不夠時間讀書的人都是因為不夠集中力。就算是讀大學,每天課后能思想集中兩三時也已足夠。
要培養(yǎng)集中力也很簡單:
第一,分配時間——讀書的時間不需多,但要連貫。明知會被打擾的時間就不應讀書;
第二,不打算讀書的時間要盡量離開書——“餓書”可加強讀書時的集中力;
第三,讀書時若覺得稍有勉強,就應索性不讀而等待較有心情的時候——厭書是大忌。要記著,只要能集中,讀書所需的時間是很少的。
將一只手表放在書桌上,先看手表,然后開始讀書或做功課。若你發(fā)覺能常常在三十分鐘內(nèi)完不記得手表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成。能于每次讀書時都完忘記外物一時以上,你就不用擔心你的集中力。
問比答重要
很多學生怕發(fā)問,是怕老師或同學認為他問得太淺或太蠢,令人發(fā)笑。但學而不問,不是真正的學習。發(fā)問的第一個黃金定律就是要臉皮厚!就算是問題再淺,不明白的就要問;無論任何人,只要能給你答案,你都可以問。
從來沒有問題是太淺的。正相反,在學術(shù)上有很多重要的發(fā)現(xiàn)都是由三幾個淺之又淺的問題問出來的。學術(shù)上的進展往往要靠盲拳打死老師傅。
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學者之所以要教書,就是因為年輕學生能提出的淺問題,往往是一個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雖然沒有問得太淺這回事,但愚蠢的問題卻不勝枚舉。求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學什么問題是愚蠢或是多余。若不發(fā)問,就很難學得其中奧妙。
老師因為學生多而不能在每一個學生身上花很多時間,認真的學生就應該在發(fā)問前先作準備工夫。這工夫是求學上的一個重要過程。
孔子得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與“不知”,最容易就是做發(fā)問前的準備工夫。
這準備工夫大致上有三個步驟:
第一,問題可分三類:
A、“是什么”;
B、“怎樣辦”;
C、“為什么”。
要先斷定問題是哪一類。
A類問的是事實;B類問的是方法;C類問的是理論。
問題一經(jīng)斷定是哪一類,學生就應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哪方面的,因而可免卻混淆。若要問的問題包括是多過一類的,就要將問題以類分開。這一分就可顯出自己的“不知”所在。
第二,要盡量去將問題加上特性。換言之,你要問的那一點尖好;
第三,在問老師之前,學生要先問自己問題的答案是否可輕易地在書上找到。若然,就不應花老師的時間。
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驟發(fā)問,答案是自己可以輕易地找到的。若仍須問老師的話,你發(fā)問前的準備工作會使他覺得你是孺子可教。
4書分三讀——大意、細節(jié)、重點
學生坐下來對著書,拿起尺,用顏色筆加底線及其它強調(diào)記號。讀了一遍,行行都有記號,這是毀書,不是讀書。書要分三讀。
第一讀是快讀,讀大意,但求知道所讀的一章究竟是關(guān)于什么問題。快讀就是翻書,跳讀,讀字而不讀句,務求得到一個大概的印象。翻得慣了,速度可以快得驚人。讀大意,快翻兩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地翻一次好;
第二讀是慢讀,讀細節(jié),務求明白內(nèi)容。在這第二讀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鉛筆在頁旁作問號,但其它底線或記號卻不用;
第三讀是選讀,讀重點。強調(diào)記號是要到這最后一關(guān)才加上去的,因為哪一點是重點要在細讀后才能選出來。而需要先經(jīng)兩讀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沒有經(jīng)過一快一慢,選重點很容易會選錯了。
選擇書閱讀是極其重要的。好的書或文章應該重讀又重讀;平凡的一次快讀便已足夠。在研究院的一流學生,選讀物的時間往往要比讀書的時間多。
花一兩年的時間去養(yǎng)成這些讀書的習慣,你會發(fā)覺讀書之樂,難以為外人道。
二、思考的方法
在大學念書時,我從不缺課的習慣就是為了要學老師的思考方法。所有要考的試都考過了,我就轉(zhuǎn)作旁聽生。
有一次,赫舒拉發(fā)(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經(jīng)濟學教授和名譽退休教授。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著作《不確定性與信息分析》和《力量的黑暗面》。文理科學院和計量經(jīng)濟學會的會員,曾任西部經(jīng)濟學會的會長、經(jīng)濟學會的副會長,后者曾提名他為會員)在課后來問我:“你旁聽了我六個學期,難道我所知的經(jīng)濟學你還未學嗎?”
我回答:“你的經(jīng)濟學我早從你的著作中學會了,我聽你的課與經(jīng)濟學無關(guān)——我要學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我這個偷“思”的習慣實行了很多年,屢遇明師及高手明友,是我平生最幸運的事。這些師友中,算得上是天才或準天才的著實不少。
我細心觀察他們的思考方法,在其中抽取那些一個非天才也可用得著的來學習,久而久之就變得甚為實用。但因為被我偷“思”的人很多,我就綜合了各人的方法,作為己用。
雖然這些人大都是經(jīng)濟學者,但天下思考推理殊途同歸,強分門戶就是自取平凡。茲將我綜合了普通人也可作為實用的思考方法的大概,分析如下。
1誰是誰非不重要。
假如你跟另一個人同作分析或辯論時,他常強調(diào)某一個觀點或發(fā)現(xiàn)是他的,或?qū)ⅰ白约骸胺旁趩栴}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思考是決不應被成見左右的。
要“出風頭”或者“領(lǐng)功”是人之常情,但在思考的過程上,“自己”的觀點不可有特別的位置。“領(lǐng)功”是有了答案之后的事。在推理中,你要對不同的觀點作客觀的衡量。
同樣地,在學術(shù)上沒有權(quán)威或宗師這回事——這些只是仰慕者對他們的稱呼;我們不要被名氣嚇倒了。任何高手都可以錯,所以他們的觀點或理論也只能被我們考慮及衡量,不可以盡信。
當然,高手的推論較為深入,值得我們特別留意。我們應該對高手之見作較詳盡理解,較心地去衡量。但我們不可以為既是高手之見,就是對的。高手與低手之分,主要就是前者深入而廣泛,后者膚淺而狹窄。
問題要達、要淺、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
問題問得好,答案就往往得了過半。以發(fā)問作為思考的指引,有幾點是要補充的。
第一,問題要一針見血;
要試將一個問題用幾種形式去發(fā)問,務求達重點的所在。
第二,問題要問得淺;
第三,要斷定問題的重要性。
所知的高手中,衡量問題的重要與否是慣例。
判斷問題的重要性并不大難。你要問:“假若這問題有了答案,我們會知道了些什么?”若所知的與其他的知識沒有什么關(guān)連,或所知的改變不了眾所周知的學問,那問題就無足輕重。
有很多問題不僅是不重要,而且是蠢問題。什么是蠢問題呢?若問題只能有一個答案,沒有其它的可能性,那就是蠢問題了。
不要將預感抹殺了
邏輯是推理的規(guī)格;但若步步以邏輯為先,非邏輯不行,思考就會受到壓制。不依邏輯的推理當然是矛盾叢生,不知所謂;但非經(jīng)邏輯就想也不想的思考方法,往往把預感抹煞了,以致甚么也想不到。
邏輯學——尤其是數(shù)學邏輯——是一門湛深的學問,但若以邏輯先入為主,就會弄巧反拙。
在念書時我拜讀過愛因斯坦與邏輯學高手樸柏辯論的書信。他們爭論的是科學方法論的問題。在這辯論中,我以為樸柏是勝了一籌;但在科學上的貢獻,他卻是藉藉無名的。
邏輯是可以幫助推理的正確性,卻不是思想或見解的根源。科學方法論是用以證實理論的存在,但它身對解釋現(xiàn)象毫無用處。
那些堅持非以正確方法推斷出來的思想是犯了規(guī),不能被科學接受的觀點,只不過是某些難有大貢獻的人的自我安慰。這種人我遇過了不少。他們都胸有實學,思想快捷,缺少了的就是想象力。
感而起,加上想象力去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再反覆以邏輯證實,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只要得到的理論或見解是合乎邏輯及方法論的規(guī)格,是怎樣想出來的無關(guān)重要。
那些主張“演繹法”或“歸納法”的紛爭,不宜盡聽。蘋果掉到牛頓的頭上(或牛頓午夜做夢),萬有引力的理論就悟了出來。又有誰敢去管他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確。
有一些獨具見的學者,其邏輯推理的能力實在是平平無奇;他們的重要科學貢獻是經(jīng)后人修改而成的。
早期的經(jīng)濟學家馬爾薩斯,推理的能力比不上一般大學生!近代獲諾貝爾獎的海耶克及舒爾茲,推理也沒有過人之處。這可見思想見解是首要,邏輯次之。得到了一個稍有創(chuàng)見的預感,就不要因為未有邏輯的支持而放棄。
在我所認識的學者中,善用預感的要首推高斯。無論我向他提出任何比較特出的意見,他就立即回答:“好像是對了”或“好像是不對的”。先有了一個假定的答案,然后再慢慢地將預感從頭分析。
不要以為我強調(diào)預感的重要,是有貶低邏輯及科學方法論之意。我曾經(jīng)是加納(魯?shù)婪?卡爾納普是西方著名的哲學家,一生有很多建樹,尤其是在歸納邏輯研究方面,他的工作令人矚目)的學生,怎會輕視這些學問?我要指出的是邏輯是用以輔助預感的發(fā)展,用錯了是可將預感抹煞了的。
4轉(zhuǎn)換角度可事半功倍。
任何思考上的問題,是一定可以用多個不同的角度來推想的,換言之,同樣的問題,可用不同的預感來試圖分析。在這方面,我認識的高手都如出一轍——他們既不輕易放棄一個可能行得通的途徑,也不墨守成規(guī),盡可能用多個不同的角度來推想。轉(zhuǎn)換角度有如下的效能:
第一,茅塞可以頓開。
茅塞是一個很難解釋的思想障礙,是每個人都常有的。淺而重要的發(fā)現(xiàn),往往一個聰明才智之士可能絞盡腦汁也想不到!但若將思想的角度稍為轉(zhuǎn)變一下,可能今茅塞頓開。
想不到的答案,大多數(shù)不是因為過于湛深,而是因為所用的角度是難以看到淺的一面。
第二,角度可以衡量。
答案從一個角度看來是對的答案,換一個角度卻可能是錯了。任何推理所得的一個暫定的答案,都一定可以找到幾個不同的角度來衡量。若不同的角度都不否決這個暫定的答案,我們就可對答案增加信心。
當然,可靠的答案還是要經(jīng)過邏輯及事實的考驗的。
第三,角度有遠近之分。
在思考的過程中,細節(jié)與大要是互補短長的,無論細節(jié)想得如何周到,在大要上是有困難的見解,思考者就可能前功盡棄。
但在大要上是對了的思想,細節(jié)的補充只是時間的問題——就算是錯了細節(jié)也往往無傷大雅。
在這方面的思考困難,就是若完不顧細節(jié),我們會很難知道大要。有了可靠的大要而再分析細節(jié),準確性就高得多了。
思想一集中,腦袋就戴上了放大鏡,重視細節(jié)——這是一般的習慣。善于思考的人會將問題盡量推遠以作整體性的考慮。
5例子遠勝符號。
推理時可用例子,也可用符號;有些人兩樣都不用,只是照事論事,隨意加點假設(shè),就算是推理。后者是茶余飯后不經(jīng)心的辯論,算不上是認真的思考。有科學性的思考,用例子是遠勝用符號的。
數(shù)學是以符號組合而成的一種語言;嚴格來,任何語言文字都是符號。畫面是沒有符號的,但也是表達的一種方式。用大量的字來表達畫面,就成了例子。
思想是抽象的。要證實抽象思想的正確性,數(shù)學就大有用途,因為它是最嚴謹?shù)恼Z言。但有效的思考方法卻是要將抽象現(xiàn)實化。畫面比符號較接近現(xiàn)實,因此較容易記;所以在思考上,用例子就遠勝用符號了。
善用例子的人,再蠢也蠢不到哪里去。用例子有幾個基的法門,能否善用就要看個人的想像力了。現(xiàn)試將這些法門分列如下:
第一,例子要簡而貼切。
以例子輔助推理,理論的重要特征是要部包括在例子之內(nèi)。通常的辦法就是將例子內(nèi)的枝節(jié)刪去,使重點突出,務求在重點上例子與理論有平行的對比。
簡化例子要有膽量,也要有想像力。例子簡化得利害,復雜的理論就容易處理。
第二,例子要分真假。
所有可用的例子都是被簡化了的。以嚴格的準則來衡量,沒有一個例子是真實的。但有些例子是空中樓閣,其非真實性與簡化無關(guān);另一類例子,卻是因事實簡化而變?yōu)榉钦鎸?-我們稱后者為“實例”。
純以幻想而得的例子容易更改,容易改為貼切,是可幫助推理的。但要有實際應用的理論,就必須有實例支持。少知世事的人可先從假例子人手,其后再找實例輔助;實證工夫做得多的人,往往可省去這一步。經(jīng)驗對思考有很大的幫助,就是因為實例知得多。
第三,例子要新奇。
眾所周知的例子不僅缺乏吸引力;在思考上,較新奇的例子會較容易觸發(fā)新奇的思想。第一個以花比美人的是天才,其后再用的就少了創(chuàng)見。
第四,要將例子一般化。
這一點,國人是特別弱的,事實不可以解釋事實;太多理論就等于沒有理論。將每個例子分開處理,理論及見解就變得復雜,各自成理。無意中變成了將事實解釋事實。
將多個不同的例子歸納為同類,加以一般化,是尋求一般性理論的一個重要方法。
在另一個極端,過于一般性的理論,因為沒有例外的例子,所以也沒有解釋的功能。有實用的理論是必須有被事實推翻的可能性。因此之故,例子既要歸納,也要分類。
分類的方法就是要撇開細節(jié),集中在重點上不同例子之間難以共存的地方。將一個例子分開來處理,我們也應該找尋跟這例子有一般性的其他例子。
世界上沒有一個“無法一般性化”的實例。若是有的話,在邏輯上這實例是無法用理論解釋的——這就變成了科學以外的事。
第五,要試找反證的例子。
思考要找支持的例子;但考證是思考的一部分——考證就要試找反證的例子了。史德拉、貝加等高手,在辯論時就喜用反證。可靠的理論,是一定要有可以想象的反證例子的——但若反證的是實例,理論就被推翻了。
6百思不解就要暫時擱置。
人的腦子是有著難以捉摸的機能——連電腦也能想出來的腦子,其機能當然要比電腦復雜得多。拼命想時想不到,不想時答案卻走了出來,是常有的事。
我們可以肯定的,就是在不經(jīng)意中走出來的答案,一定是以前想過的老問題。以前想得深,得來不費工夫的機會就大。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可以置信。
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時間并沒有白費。將問題擱置一旁,過些時日再想,可有奇效。就是不再想答案也可能會在無意間得到的。人各有法,而等待是思考的一個重要的步驟。
科學上的思考是一門專業(yè),跟其它專業(yè)一樣,熟能生巧。可以告慰的,就是無論問題看來是如何深奧,好的答案往往會比想象中的淺的。
范建德粗看了一遍,有些瞠目結(jié)舌,言語不是很流暢的感慨道:“牟孝柏助理,這位張五常先生的見解還真是入木三分,很有建樹!回頭我也讓我家的混子看看去,安秀妍那丫頭雖然不喜歡讀書,在機械自動化方面的鉆研深度,比我和老安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家那混子整天吊兒郎當?shù)耐嬗螒颍勁笥眩鸵粠屯瑢W泡夜店,如何教導他,還真是頭疼,張五常先生的這篇文章正好可以讓這個混子安心學業(yè),至少別掛科。”
梁振生客氣的攔住了范建德,只是讓宋太平一人進入總裁辦公室,并告知范建德先行回去,由他來送宋太平回去。
(章完)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