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李亨的強硬態(tài)度,唐玄宗甚是不快,對他說道:“父皇老了,早就想將這付擔子交給你。水印廣告測試 水印廣告測試但現(xiàn)在國難當頭,山河破碎,胡羯猖獗,我不忍心就這樣交給你。朕一生英明,晚年被胡羯蒙住了眼睛,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朕不能做個有始無終的皇帝,要將胡羯正法之后,交給你一個完整的江山。” 李亨伏地說道:“進入劍南,丟棄了西北的邊防軍,哪里來的力量平叛。兒臣斗膽,懇請父皇放棄幸蜀計劃,向西北遷徙。” 唐玄宗說道:“太子不要這樣咄咄逼人,劍南地勢險要,物產(chǎn)豐富,可以長期堅守。江南地區(qū)還在朝廷的掌控之下,也便于統(tǒng)一抗敵,是朕選的地方,怎么能說是他人提出的。太子還是和朕一起去劍南蜀地。”他對殊殺楊國忠還能容忍,但逼死楊貴妃,就是太子的的錯。作為兒子這樣做,就太過了。內(nèi)心深處似有不甘,說不定已經(jīng)萌動了廢除太子的想法,所以堅持朝廷遷往劍南。 李亨已經(jīng)從唐玄宗的眼神中,看出了不能容他的內(nèi)心。如果到了劍南,權(quán)柄仍然掌握在唐玄宗的手里,他要為楊貴妃報仇,他就危險了。為了保命,更加堅定了要去西北的想法。跪在地上說道:“兒臣堅持去靈武,請父皇重新考慮。” 面對李亨的堅決態(tài)度,唐玄宗十分為難。本想到劍南之后再跟他算賬,但是不知禁軍的態(tài)度,如果軍隊倒向太子,他這個皇帝就只有交班了。靜靜的站著,兩人相持不下。 唐玄宗沒有說話,回過頭來向陳玄禮看去,陳玄禮看到唐玄宗投來的目光,內(nèi)心吃驚。突然跪到唐玄宗的身前:“啟奏皇上,臣愿意保護皇上到劍南。” 陳玄禮的上奏,使得李亨十分震驚,也使他始料不及。陳玄禮身為禁軍首領,掌握兵權(quán),他的態(tài)度改變了李亨發(fā)動政變的走向。應該說,馬嵬兵變是太子一手策劃的,誅殺楊國忠是太子發(fā)動馬嵬兵變的第一個步驟。逼殺楊貴妃,是太子發(fā)動馬嵬兵變的第二步。接下來的第三步,就是要逼唐玄宗讓位。但處死貴妃后,陳玄禮帶頭向玄宗表示效忠,使李亨感到意外,也打亂了他的部署。 在誅楊一事上陳玄禮與李亨意見一致,但是他仍然忠于唐玄宗。這確保了玄宗的人身安全。因此,太子策劃政變雖然意在奪權(quán),但并沒有像歷史上很多政變一樣危及皇帝,應當說,陳玄禮的政治立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馬嵬之變的結(jié)局。這也正是陳玄禮日后追隨唐玄宗入蜀,唐玄宗不予怪罪,而返回長安后,卻被李亨冷落并找查將他流放的真實原因。 李亨矛頭已指向了唐玄宗,而唐玄宗入蜀意圖不可逆轉(zhuǎn)。現(xiàn)在手握兵權(quán)的重量級人物陳玄禮支持皇帝,父子分道揚鑣就已勢在必行。李亨沒有想到陳玄禮臨陣倒戈,他跪在地上,摭掩著內(nèi)心的慌張。心想:無論如何,也不能再隨父皇一路西行,那樣太危險,只有分兵,另謀發(fā)展。 李亨跪在地上說道:“父皇和朝廷去蜀地,兒臣愿意以太子的身份到朔方組織力量抗擊叛軍。”唐玄宗還在猶豫,他不想讓李亨離開自己,說不定他已經(jīng)準備另立太子了,只是現(xiàn)在是非常時期不便提出。只有等到達劍南之后,朝廷安靜下來,他才好動手。兩人僵持不下,群臣面面相覷,等待唐玄宗發(fā)話。 國子祭酒李麟走到唐玄宗的身前,跪下上奏:“啟奏皇上,太子在朔方前線抗擊叛軍,不但有利于平息叛亂,而且可以分散叛軍的力量,減小叛軍對劍南朝廷的壓力,是一舉兩得的好事。臣上奏皇上授予太子殿下天下兵馬大元帥之職,這樣就能名正言順,組織抵抗叛軍。皇上坐鎮(zhèn)劍南也能安心。” 唐玄宗心想,分兵兩路也很好,安祿山的追兵馬上就要來了,讓李亨去阻擋叛軍的追擊,如果被叛軍殺了,也了結(jié)了一件大事。他死得轟轟烈烈,歷史上也好交待。還有利于朝廷的順利遷移,是件好事。立即擺出皇帝的架勢回應道:“準奏,擬旨。”宦官李輔國隨即搬來桌案和椅子,唐玄宗在案前宣布:“任命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總領平叛事務。” 韋見素草擬好圣旨,交給唐玄宗,唐玄宗瞟了李亨一眼,畫了押。高力士就地宣布,將圣旨遞給李亨。接過圣旨,李亨的一顆心總算是踏實了,最起碼目前避開了危機。高呼:“父皇萬歲,萬萬歲。” 韋見素上奏:“啟奏皇上,天下兵馬大元帥,前去阻擋叛軍,手里不能沒有兵,臣奏請分兵一半給太子殿下。” 高力士想到皇帝的安危,當即上奏:“啟奏皇上,抗擊叛軍的兵將,應以招募為主,這些御林軍是保護皇上的,為了皇上的安全,臣奏請分一千軍士給太子。主力仍然跟隨皇上,以保證朝廷安然到達成都。” 唐玄宗本不想給兵李亨,但既然任命了兵馬大元帥,不給兵就說不過去。權(quán)衡之后說道:“準奏,給太子一千兵馬,去朔方招募十萬大軍,剿滅叛軍。” 六月十五日,李隆基、親王及文武大臣與太子、張良娣、李輔國籌人從馬嵬驛分道揚鑣。大臣都愿意跟著唐玄宗,這并不是他們愿意真心跟隨皇上,而是去劍南比留在長安附近去靈武更安全,包括陳玄禮,關鍵時刻投靠唐玄宗,也是怕與叛軍開戰(zhàn)。他們都被叛軍的氣勢所嚇倒,選擇了去巴蜀保護唐玄宗,用不著正面與叛軍沖突。 目前而言巴蜀是最安全的地方,如果叛軍追來,火燒棧道,追兵便無路可進。可見當時的朝臣只想保命,并沒有去想如何抗擊叛軍。只有李亨和他的兒子,堅持抵抗安祿山,從這一點看,他發(fā)動政變是積極的。如果沒有后來的逆方登基,樹起平叛的大旗,中原地面上抵抗叛軍的力量大多數(shù)將領得不到信息,將會投降燕朝,安祿山很快就會統(tǒng)一中原。即使后來叛軍內(nèi)部出現(xiàn)分裂,唐朝大勢已去,也難重新獲得社稷。躲在成都的唐朝小朝廷,就會和三國時的阿斗一樣,難逃覆沒的命運。 唐玄宗走后,李倓走到李亨的身邊說道:“陳玄禮關鍵時候改變態(tài)度,使得父王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此去朔方,險阻重重,能不能掙脫叛軍的追擊還說不準。但不管有多艱難,兒臣全力以赴,一定跟隨。”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