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步兵行軍主要靠兩條腿走,非常艱苦,對古代兵將最大難題還不是行軍作戰,不是野外宿營,而是笨重的裝備,大家可以說超負荷行軍、作戰,如此行軍遲緩,將士們面臨病情疫情威脅。
現代人可能難以想象古代將士行軍作戰之艱難,裝備之笨重,在這li里就以鳥銃手為例進行說明。
鳥銃手需要重點保護,按照這個時代官軍通用做法是需要穿戴棉甲,一套棉甲35斤,再加頭盔2斤,鳥銃6斤5兩,彈藥10斤,其他輔助裝備,七天軍糧,如此下來每個鳥銃手裝備達70斤。
將士們每天背著70余斤的裝備,吃著簡陋的粗糧,行軍數十里,長年累月的,身體好的累壞,身體差的病倒,傷病的常常死于路途之中。
由于遠途行軍作戰如此艱難,即便心硬如鐵的將領也會想辦法減輕將士們負荷。
遠距離作戰時常常征民夫幫忙搬運棉甲、糧食等東西,常常一名兵丁需要數名民夫、役夫幫忙搬運裝備,運輸糧食。
這也是古代中國戰史上規模動輒數萬的原因,遠途深入漠北草原作戰,作戰部隊一萬,常常需要仆役數萬,勞民傷財。
每次征戰,四方不得安寧影響民眾生計(征民夫),更加大前線糧草供給困難(民夫需要吃糧,需要安排人看管)。
楊麟擺弄著一件棉甲,包括布面甲、蟒袍、腿裙、臂手等,足足有三四十斤,穿在身上感覺沉甸甸的,非常不舒服。
讓人受不了的是棉甲氣味,長期放在庫房里面有的地方發霉,發出讓人難受的臭味。
更讓人難以忍受眾人貪婪的目光,這棉甲就是古代的防彈衣,可防刀砍防弓弩遠距離射擊,大家非常眼饞,現在看著這百余套棉甲大家都想要,著實讓人難受。
讓人拿到河溝邊清洗烘曬,遠離大家視線,而另一方面楊麟則陷入深思之中,如何減輕將士負荷,如何優化部隊建制。
第二天一大早,全體集合,驗證棉甲防護性能。
前面扎了十個稻草人,外套棉甲,然后各選10名鳥銃手、弓箭手、弩手分別射擊,檢驗棉甲效果。
臂力不同,使用弓弩不同,箭速不同,威力當然也不同。
古代中國長期使用復合弓,根據牛筋與膠量不同分為不同力道弓箭,其劃分標準為:
六等弓,一力到三力,用筋八兩,膠五兩;
五等弓,四力到六力,用筋十四兩,膠七兩;
四等弓,七力到九力,用筋十八兩,膠九兩;
三等弓,十力到十二力,用筋一斤十兩,膠十兩;
二等弓,十三力到十五力,用筋二斤,膠十二兩;
一等弓,十六力到十八力,用筋二兩六兩,膠十四兩
其中一力約為5.5公斤(9.4清斤,1清斤約為596.8g)。
明清之際武舉考試步弓兵最低標準為五力弓,弓騎兵最低標準為三力弓。
清朝前鋒營選拔標準為六力弓,能開七力弓的在以騎射著稱的滿清精銳前鋒營中也當屬善射者。
1854年渾渾噩噩的咸豐皇帝在批判夸大其詞的云貴總督羅繞典有云,所云開十二力弓者,十居其四,殊屬粉飾,能開八九力弓射箭者,已屬寥寥,豈有十二力之弓尚能拉放從容,其誰信乎?”
一般身體健壯成年男子可以拉開三十磅(約2力半弓弦),有人試驗三十磅箭矢速度不過43.8s而已。
鳥銃威力堪于能開七力弓的軍中善射者相提并論,出槍速度達到150s,鉛子可以飛到兩百米開外。
正如宋應星試驗那樣百步開外銃力衰竭,在八十步開外洞穿兩層濕棉被,在五十步洞穿四層濕棉被那樣。
對著甲目標更是如此,八十步開外(96米)可破甲,或射殺無防護目標,在五十步(60米)能射殺單層鎧甲目標,或無防護目標,三十步(36米)能輕松射殺單層鎧甲目標。
對兩層棉甲等重型防護目標,在五十步開外(60米)可破甲,在三十步(36米)開外能射殺目標,十步開外(12米)可輕松射殺雙層鎧甲目標。
(西方人試驗,歐洲人胸甲騎兵所裝備板甲也不能抵擋40英尺也就是12米開外的發射子彈。)
從這個角度來看,普通鳥銃威力只相當于七力善射者,但射速不及其1/6而已,也就是戰場上弓箭手射出六箭,一般鳥銃手才能放第二槍。
對鳥銃威力震驚之余,一些弓箭手顯得頗為不屑,有的更直言鳥銃射得太慢,面對小股敵寇還沒有什么,若面對大批亡命之徒亡命沖殺過來,根本抵擋不住。
見眾人七嘴八舌的,楊麟哭笑不得,只得檢驗部隊機動性。
二十名將士都全副武裝帶上自己兵器,稍稍不同的沒穿棉甲的十多個身體虛弱一點,而穿棉甲那十個在軍中以勇力聞名而已,現在雙方比試,來回跑十里,看誰先到達。
大家躍躍欲試,特別那十個身披鎧甲的更不相信自己會輸,比試下來最初雙方距離還沒有拉下,五里開外之后慢慢拉開,十里開外下來之后,那些身披鎧甲身強力壯的居然足足落下兩柱香功夫。
除影響機動性之外,在南方天氣潮濕悶熱,夏天穿上棉甲不但皮膚過敏,而且還悶熱難受,容易中暑。
現在楊麟有話可說了,這棉甲雖然可以防備鳥銃遠距離射擊,防備弓弩中長距離射擊,但不能抵抗鳥銃中程、弓弩近程射擊,沒有因此而全身防護,需要要改進。
一場討論下來,基本得到統一認識,戰兵棉甲只保留前面布面甲、后面布面甲、披肩、臂手,且兩個胳膊下面各有三寸空隙,通過布條連接起來,可以通風。
穿戴時如同現代救生衣一樣,直接套上,也非常方便。
由于去掉長長腿裙,去掉蟒袍,再加上兩個胳膊下各余三寸空間,如此稍稍一改,加上頭盔重量也不過20斤,大大增加了部隊機動性。
戰兵棉甲裁剪下來部分,則為火槍手、弓弩手所用,制成簡易鎧甲,如同家庭主婦圍裙一樣,套在肩膀上,然后通過布條綁縛完成。
這種建議鎧甲不但可以防備鳥銃遠距離射擊,弓弩中遠程射擊,也可以抵擋刀槍近距離正面砍伐,如同現代兵丁的防彈衣一樣,非常適用。
改進之后,加上頭盔鎧甲重量不到10斤,大大提高部隊機動性。
這樣,鳥銃手戰斗重量33斤(鎧甲10斤,鳥銃6斤5兩,彈藥10斤,輔助設備6斤5兩),比起過去將士負重大為降低。
在古代兵丁不但需要攜帶兵器,而且要穿戴笨重的防具,不利于機動作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常常通過抓壯丁攜帶兵器防具,抓役夫運輸輜重糧草。
在交通極不發達的古代,為了保證一個兵馬前線軍需,常常需要數名壯丁,如此影響民眾生計,造成社會動蕩。
基于上述原因,農業文明中國士紳階層普遍主張對外防守,反對派兵征伐。
當然,楊麟現在還不可能考慮到這樣遠,看到夏天行軍重量(五天干糧10斤,個人用品17斤)降為60斤,冬天行軍重量(包括被褥等)降為70斤,戰斗重量不過三十余斤,為拋棄不必要裝備,減輕將士將士符合負荷而興奮不已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