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先是隊列訓練,足足訓練半個時辰,然后再是專業訓練。
推舉人上來簡單溫習,或者當場提問,如此在搞了半個時辰,最后就是讓大家認識槍支,了解放射時為什么會炸膛?
由于有昨天經歷,再加上大家都是年輕后生,一個個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接下來就非常容易了。
最容易發生的部位是這鳥銃與木柄連接處,若是槍管與木柄結合部位發生松動,或者火藥放得太多爆炸威力太大,極易造成連接處炸膛。
當然最主要的就是工匠偷工減料,本來應該是熟鐵,但若使用生鐵連續射擊可能炸膛。
加工工藝不過關,部分位置槍管太薄,鉛子撞在上面被擊穿,發生炸膛。
火藥放得太多,爆炸威力太大,發生炸膛。
造作方法不當,發生炸膛。
如此前前后后列出十余條,雖然原理說得一條一條的,前世也多次使用鳥銃,但如何看鳥銃是不是有問題就麻煩了。
如此足足搞了一天,然后每人各自放一銃之后,就是被口訣,就是講解要領。
再然后就是鳥銃殺傷力,除此之外,楊麟最關心的就是鳥銃威力。
散彈是由較多小的鐵砂組成,迸出槍口之后呈分散狀,最遠能夠射出三四十米(現代獵槍射程多在50米左右)。
另一種是實心圓球,正如前面試驗那樣,最遠可達200米左右,但即便最好的鳥銃手也只能準確命中百步(120米)的人形靶子,而一般射手更近了(西方人認為在一百碼,也就是91米可以準確命中)。
古書對其殺傷力多有描述,如戚繼光在《練兵紀實》試驗認為“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弓矢弗及也。猶可中金錢眼,不獨穿楊而已,夫透重鎧之利在腹長”。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試驗認為“鳥雀遇于三十步內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則銃力竭矣。鳥槍行遠過二百步,制方仿佛鳥銃,而身長藥多,亦皆倍此也。”
在用濕棉被試驗鳥銃火力,在八十步可以洞穿兩層濕棉被,在五十步可以洞穿四層濕棉被,如此可見其威力。
1814年英國陸軍的漢格上校(Col.GeorgeHanger)認為如果一個士兵的槍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話,可以打中80碼(73米)、甚至是100碼(91米)外的人形靶;但是如果一個士兵在150碼(137米)外被敵人用一支平常的槍瞄準并打傷的話,那么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
至于想用一支平常的槍射擊200碼外的人的話,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兩者打中目標的機率是一樣的。
而主角前世本來是槍支愛好者,穿越之后又每天苦練,當然可以成為非常優秀的鳥銃手。)
親自試驗,對無防護目標,在100步(120米)有一定殺傷力,在八十步(96米)開外能射殺目標,在五十步(60米)開外有致命殺傷力。
對棉甲等防護目標,在八十步(60米)能破甲,在五十步開外(36米)能射殺目,在三十步開外產生致命傷害。
對兩層棉甲等重型防護目標,在五十步開外(60米)開外能破甲,在三十步(36米)開外能射殺目標,十步左右(12米)能輕松射殺目標。
(西方人試驗,歐洲人胸甲騎兵所裝備板甲也不能抵擋40英尺也就是12米開外的發射子彈。
這只是一般鳥銃,若使用扳鉤銃等槍管長120厘米全槍長150厘米的大鳥銃,破甲能力比小鳥銃遠遠20步,在軍中選用身材高大的漢子充任。
即便如此,但其威力遠在弓弩之上,《練兵紀實》認為優秀弓箭手重箭射擊標準不過80步,即便呈現45度遠射,輕箭也最多射出200步遠而已,但根本沒有準星,主要通過箭雨恐嚇對方。
這幾天查找兵書找到放銃訣,現在大家都已經熟記于心,每個兵丁都能倒背如流,即:
一洗銃、二下藥、三藥實、四下鉛、五送鉛、六下紙、七送紙、八開門、九下藥、十按火繩、十一開火門,十二三點瞄準,十三放銃。
如此可見明朝末年放銃動作麻煩,簡單裝填火藥就有六步之多(上火藥、鉛子、牛皮紙),若再加上開門下藥,別人已經放了六箭四弩,而自己則沒有放一銃。
但放銃動作異常繁瑣則非常容易出錯,每天除了隊列訓練就是反復練習放銃,但很多人就是記不住,不是忘了這個就是忘了那個,即便平常訓練正確完成裝彈動作的也不過8成,若戰場使用可想而知。
迫于無奈人,楊麟只得采取疊陣方式,也就是一個人在前面放銃,另外兩個人在后面裝填火藥鉛子,裝填引火藥,如此才稍具規模。
到九月中旬朝廷各路大軍陸續開往川北,現在正兵分三路圍剿盤踞在巴州達州蓬州的土暴子。
川北總兵馬乾、參將丁顯爵率部兵出廣安州,作為側翼以攻擊土暴子老巢廣安州。
參將趙榮貴、廣元守備楊展率部兵出廣元,作為側翼攻打巴州。
而四釧巡撫陳士奇坐鎮順慶府居中協調,川北兵備道龍文光統率四釧總兵劉佳印、參將王朝陽、守備譙應瑞、馮有慶率領所部奪取剛剛被土暴子攻占的蓬州。
雖然中路主戰場在相如縣嘉陵江兩岸,在北岸總兵劉佳印率領主力圍攻相如縣城,在南岸參將王朝陽、守備譙應瑞率領偏師攻打運山古城,楊麟所率鄉丁保障的是南岸明軍糧草。
俗話說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按照當日與四釧巡撫陳士奇的約定每天保證前線一百擔糧食,楊麟則隔三差五的帶著鄉丁解送糧草奔赴前線。
但整個相如縣面積足足有一千三百平方公里,從羅家堡趕往前線需要也有四五十里地,常常需要早上出發,大家肩挑背扛的走上一天路程,來回至少需要兩天路程。
在古代民眾除了需要繳納田賦丁賦,更重要的是要服徭役,在太平時期每年甲首帶著甲丁將糧食運輸到官府指定地點,這就是最常見的徭役。
而在戰亂時期向前線饋送糧草,也是一種徭役。
與田賦丁賦不同,服徭役完全是無償的,很多時候民眾還需要負擔期間損失,比如江南地區民眾將糧草運往京師那是不管你路上損耗,路上住宿投店花費,你要將官府指定數額的糧草保質保量交到官府手中,否則就犯了大罪。
糧草早已經籌齊了,如何將其解運到四五十里的前線這可是一個大問題,按照巡撫衙門糧官傅迪吉的主意,最好方式就是向下面各里甲攤派壯丁,然后大家肩挑背扛的將糧食運往前線。
該想法一經提出就被否決掉了,別的不說大家鄉里鄉親的抬頭不見低頭見,若是完全采用武力方式捆綁大家服徭役,如此今后怎么做人?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