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昌坊有四分之一的面積都屬于大慈恩寺,這是貞觀十年,長孫皇后薨逝后,其子李治為追念生母,在原址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guī)模擴建的結果,最后使它成為長安城中,首屈一指的佛寺,位于寺中的慈恩寺塔,更是因為一個人而名垂千古。
他叫玄奘。
此時的慈恩寺塔,還沒有像千年之后那樣歪斜,它建于永徽三年,到天寶十一載,恰好整整一百年,塔高七層,高逾五十步,是全城最高的建筑,從塔頂可以俯瞰整個長安城。
雖說有著為母祈福的名義,這座寺院并非皇家專屬,普通百姓都可以入內行法事,甚至是游玩,而那座高高的寺塔,更是文人墨客的流連之地。
天寶十一載的最后一個月里,這里聚集了五位文人,其中后世名氣最大的杜甫反而是里頭唯一個白身,既比不上早有功名在身的岑參、高適,也不如薛據(jù)、儲光羲這等已經歷仕數(shù)年,卻官聲不顯的宦者。
當然了,沒有人會因此而有所怠慢,五人爭相拾級而上,一層層地向上攀登,直到再無階梯。
從最高一層看下去,長安城猶如一個棋盤,被各條坊街、直道劃分得整整齊齊,而中軸線的遠端,巍峨的太極宮在云層中若隱若現(xiàn),觀之令人心曠神怡。
“登高望遠,有景無詩,豈不可惜,你們誰先來?”儲光羲首先倡議道。
“節(jié)節(jié)高升者,二十七郎也,舍你其誰?”高適笑著看向岑參。
岑參搖搖頭,一指塔下風景,悵然說道:“俗,若是詩文唱和,還要講個職位高低,咱們那位李相國,豈非大唐第一人?”
“人生快事,莫如三、五知已,置酒高歌,今日權當是為了岑某送行,難得諸友畢至,你我何不各自賦詩一首,貼在這塔壁內,等到下次,若是還有幸,故地重游,再拿出來品評一番,豈非別有意境?”
“好,二十七郎此議,甚合我意,就這么辦,某去尋僧人借紙筆,稍等。”說罷也不等眾人回應,薛據(jù)提著袍角便跑了下去。
“這個薛二啊,就屬他最急。”
高適啞然失笑,余下的幾個人各自倚一角,憑窗遠眺,在心中醞釀詩意,雖然沒有什么高低之分,暗地里,誰又愿意比他人差上一籌呢。
岑參同他站在一處,兩人都有異樣的心思,只是不好開口罷了,還是后者首先點破。
“哥舒大夫聽聞了你們封帥的事,托某代為問問,何以至此?”
“無妄之災,飛來橫禍,天意弄人啊。”岑參一連用了三個成語,將整個事情簡單地概述了一遍。
高適默默地記下他的話,自從陛見之后,哥舒翰與封常清便再也沒有見過面,一方面是兩人各自都為節(jié)鎮(zhèn),不好把關系搞得太過明面,二則,那個關于誰會出任右相的傳聞,將二人全都掃了進去,見面了也略顯尷尬,還不如讓人來傳話,幕僚嘛,可不就是這個時候用的。
“哥舒大夫有一言,請轉告封帥。”對此高適是不會發(fā)表什么意見的,他的職責就是個傳聲筒。
“請說。”
“須防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某知道了,定當轉達。”
岑參微微一拱手,算是代封常清謝過,人家能在這個時候,關心一句,就是天大的人情了,更何況這個提醒一點都不多余。
楊國忠還沒出手呢。
事情說完,兩人不再多言,將話題轉到了今天的詩題上頭,高適看著對面那個一身布衣,依然身形挺直的男子,狀似無意地說道。
“聽聞杜子美與劉家有舊?”
“你知道便知道了,千萬莫要在他面前說起。”岑參點點頭。
“可惜了,屢試不第,其實以子美的詩才,你我都略有不及啊,既然要開幕,多他一個又何妨,你不如同他提一提,看看愿不愿出塞。”
“他的性子你又不是知道,劉仁甫想要接濟,都得以作畫的名義,子美的骨子里傲得緊,這口某是不會開的,免得失卻了君子之交。”
高適微微一搖頭:“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他娘子剛生產,聽聞有些不好,延醫(yī)請藥都需銀錢,跟著你多少是個進項,其實說起來,安西離著也不算多遠。”
“不是遠近的問題。”岑參嘆了一口氣:“某找機會同他點一點吧,成與不成,只能看他自己。”
說話間,薛據(jù)已經拿著紙筆墨水等物從下面跑了上來,看他的樣子,滿頭大汗、氣喘不止,眾人不覺宛爾。
“你們在這里看風景,卻讓某一頓好找,這塔中根本就沒有,沒奈何只得去寺里尋,是那般容易得么?”
薛據(jù)先表了一番功,又接著說道:“剛剛在下面聽聞了一個消息,你們一定猜不到。”
“猜不到便猜不到,薛老二,左右不過又是哪家的娘子來還愿了,與你有何相干?”儲光羲素來知他,笑著擠兌了一句。
“庸俗。”薛據(jù)給了他一個鄙視的眼神,欲言又止地吊著大伙的胃口。
“行了行了,猜不到,且讓你得意一回罷。”高適笑了笑,他心下的確生出了幾分好奇。
“這還差不多,告訴你們吧,二十七郎有了新東家,誰都想不到。”
薛據(jù)神神秘秘地說道:“竟是太子。”
“此話當真?”高適毫不掩飾心里的驚詫,急急地問道。
“剛出的消息,陳希烈拿著金冊寶印,親自上了太子府,這會子只怕在大排宴席呢。”
此言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瞧向了岑參,就連他本人也驚異地張開了嘴,因為這個消息,的確如對方所言,誰都想不到,只怕這長安城里,也沒有幾個人會猜到。
太子竟然兼領了安西大都護!
得知這個消息,岑參頓時就有些心不在焉,寫出來的詩也只是平平,結果正如高適所料,杜甫所作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獲得了眾人交口一致地稱贊,而懷揣心事的岑參咀嚼著其中的兩句,似乎感悟到了什么。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