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子綦靠著幾案而坐,仰首向天緩緩地吐著氣,那離神去智的樣子真好像精神脫出了軀體。”
“子綦說:‘大地吐出的氣,名字叫風。風不發作則已,一旦發作整個大地上數不清的竅孔都怒吼起來。你獨獨沒有聽過那呼呼的風聲嗎?山陵上陡峭崢嶸的各種去處,百圍大樹上無數的竅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圓柱上插入橫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圍的柵欄,有的像舂米的臼窩,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淺池。它們發出的聲音,像湍急的流水聲,像迅疾的箭鏃聲,像大聲的呵叱聲,像細細的呼吸聲,像放聲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蕩,像鳥兒鳴叫嘰喳,真好像前面在嗚嗚唱導,后面在呼呼隨和。清風徐徐就有小小的和聲,長風呼呼便有大的反響,迅猛的暴風突然停歇,萬般竅穴也就寂然無聲。你難道不曾看見風兒過處萬物隨風搖曳晃動的樣子嗎?’子游說:‘地籟是從萬種竅穴里發出的風聲,人籟是從比并的各種不同的竹管里發出的聲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請教什么是天籟。’子綦說:‘天籟雖然有萬般不同,但使它們發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發動者還有誰呢?’”
《齊物論》篇指出,“齊物論”包含齊物與齊論兩個意思。莊周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他還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但世間萬物既是齊一的,言論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這就是“齊論”。“齊物”和“齊論”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齊物論》篇大體分成七個部分,由表入里,深入淺出,有的放矢,步步為營。
如第一部分,從子綦進入無我境界開篇,生動地描寫大自然的不同聲響,并且指出它們全都出于自身。
如第六部分,借寓言人物之口闡述齊物與齊論的途徑,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修真無窮的境域,從而遨游于塵埃之外,這也就進一步說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辯。
余下為第七部分,通過兩個寓言故事表明“無所憑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齊物”與“齊論”是莊周修真經典的又一重要觀點,與“逍遙游”一并構成莊周修真體系的主體。
求敗繼續翻閱,看到了《養生主》篇。
“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
“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于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養生主》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
“廚師給文惠君宰殺牛牲,分解牛體時手接觸的地方,肩靠著的地方,腳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發出砉砉的聲響,快速進刀時刷刷的聲音,無不像美妙的音樂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節奏,又合于經首樂曲的樂律。……廚師放下刀回答說:‘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規律,比起一般的技術、技巧又進了一層。我開始分解牛體的時候,所看見的沒有不是一頭整牛的。幾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體的牛了。現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觸而不必用眼睛去觀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來而精神世界還在不停地運行。依照牛體自然的生理結構,劈擊肌肉骨骼間大的縫隙,把刀導向那些骨節間大的空處,順著牛體的天然結構去解剖;從不曾碰撞過經絡結聚的部位和骨肉緊密連接的地方,何況那些大骨頭呢!優秀的廚師一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廚師一個月就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砍骨頭。如今我使用的這把刀已經十九年了,所宰殺的牛牲上千頭了,而刀刃鋒利就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牛的骨節乃至各個組合部位之間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幾乎沒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和組合部位間,對于刀刃的運轉和回旋來說那是多么寬綽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鋒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雖然這樣,每當遇上筋腱、骨節聚結交錯的地方,我看到難于下刀,為此而格外謹慎不敢大意,目光專注,動作遲緩,動刀十分輕微。牛體霍霍地全部分解開來,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著刀站在那兒,為此而環顧四周,為此而躊躇滿志,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來。’文惠君說:‘妙啊,我聽了廚師這一番話,從中得到養生的道理了。’”
第二部分,以庖丁解牛比喻人之養生,說明修真、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余”。
事實上,“庖丁解牛“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游刃有余。
余下為第三部分,進一步說明聽憑天命,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度。
莊周修真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為順其自然,字里行間雖是在談論養生,實際上是在體現作者的修真思想和生活旨趣。
閱完《養生主》,求敗繼續閱讀《德充符》篇。
《德充符》篇的中心,在于討論人的精神世界,應該怎樣反映宇宙萬物的本原觀念和一體性觀念。
莊周在這里所說的“德”,并非人們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種心態。
他認為宇宙萬物均源于“道”,而萬事萬物盡管千差萬別,歸根到底又都渾然為一,從這兩點出發,體現在人的觀念形態上便應是“忘形”與“忘情”。所謂“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謂“忘情”就是不存在寵辱、貴賤、好惡、是非。
這種“忘形”與“忘情”的精神狀態,就是莊周筆下的“德”。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